福州:海帶「變形記」 漁村「致富經」

海峽網 發佈 2024-03-16T18:18:52.513149+00:00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福州是中國海帶之都,連江是中國海帶之鄉。眼下,連江縣10萬畝優質海帶迎來豐收。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福州是中國海帶之都,連江是中國海帶之鄉。眼下,連江縣10萬畝優質海帶迎來豐收。多年來,借著海上福州建設東風,海帶產業做大做強,漁民也從「賣鹽翁」變為「賣菜翁」乃至「賣碳翁」,奏響「富民曲」。

10萬畝海帶搶「鮮」上市

14日,記者乘船來到黃岐灣、定海灣海域,只見漁民駕駛漁船穿梭在一排排由浮球、養殖繩組成的「田壟」中,而在它的下方,深褐色的海帶正隨波搖曳。掛鈎、拉繩、收割……漁民熟練地將海帶從水中拉起,在船上壘起一座「海帶山」。

海帶上岸後,在經歷燙煮、冷卻、脫水、鹽漬、截斷、絞絲、打結等環節後,被送往福州等全國市場。

「每畝養殖區掛有400條繩索,每條長4.5米,夾了150株海帶苗。今年的海帶長勢很好,每株已長到500克,都可以提早上市。」有著30年經驗的老漁民林則彬告訴記者,他今年種植了20畝,與去年相比產量增長了兩成,預計可收成60萬公斤,明年還要繼續擴大海帶養殖規模。

據統計,連江是全國最大的海帶育苗基地、主要養殖基地,2022年的海帶育苗26萬大片,約占全國海帶育苗量的40%。去年11月底,連江漁民在黃岐灣、定海灣、羅源灣等海域養殖了「黃官1號」「閩優1號」等優質海帶苗約10萬畝。

福州「海帶芯」闖出一片天

良種是水產業的「晶片」。

「都說物以稀為貴,我們提早半個月收穫的『黃官1號』海帶,成了市面上的搶手貨,售價可達到每公斤1元以上。」筱埕鎮官塢村漁民林欽告訴記者,養殖海域陽光照射充足、營養鹽豐富、溫度適宜,使得連江的海帶肥厚茁壯、藻體柔韌、色澤優異。

尤為重要的是,當地通過與黃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培育出「黃官1號」「閩優1號」等6個海帶良種。其中,「黃官1號」屬於明星產品,葉片寬大肥厚,有0.5米寬、6米長,可謂「又高又胖又鮮」,還被國家評為「水產原良種」。

「與普通海帶相比,『黃官1號』有三大優勢:生長快,出菜率高達80%,產量可提高27%以上,畝產量可達25噸到30噸;二是耐高溫20℃以上,抗病能力強,成活率可達95%;三是提前上市,從每年3月就可以採收。」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介紹。

告別賣鹽翁 迎來賣碳翁

近日,筱埕鎮憑藉海帶支撐產業,獲評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和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10億元鎮。

官塢村曾是個「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的貧窮落後漁村。如今,當地海帶養殖面積居全國村級第一,村民靠海帶增收致富,還獲評「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

官塢村的蝶變,是福州海帶產業的一個縮影。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海帶主要用於工業,如提取鉀鹽等,村民當的是「賣鹽翁」。隨著海帶轉為食用,村民又當起「賣菜翁」。然而,海帶作為鮑魚的口糧,每公斤才賣兩三毛錢,產品附加值低。

為此,連江海帶企業開始轉型,通過產學研合作,建立精深加工生產線。「我們將海帶做成16個產品、16道美食和16種功效食療品,每公斤價值數百元,實現1公斤熟干調味海帶能換1噸水泥。」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哲龍介紹。

不過,前些年,做一碗海帶湯,洗、泡、煮,需要幾個小時,並不討年輕人的喜歡。因此,連江海帶企業推出沖泡幾分鐘即食系列的海帶結、海帶片、海帶苗、裙帶菜、海帶湯包、海帶嫩芽以及網紅系列的海帶糕、海帶酥、海帶脆片產品,並將海帶開發成預製菜產品,讓海帶產品進入永輝、朴朴等商超,還漂洋過海遠銷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還探索發展海帶等藻類的碳匯漁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據《人民日報》報導,去年初,連江發布了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成果,海帶企業在全國率先拿到一筆12萬元的碳匯收入。截至目前,與海帶相關的碳匯交易已有7起。這也意味著,海帶養殖戶當起了「賣碳翁」。

根據《福州市「十四五」漁業發展專項規劃》,福州市推動海洋碳中和試點工程,重點抓好6項工作,如開發藻類、貝類、紅樹林、鹽沼澤、浮游植物等多類型海洋碳匯項目,在連江建設一個海洋碳匯展示館等。(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陳成志 吳其法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