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家裡編制,小山村的老人們年掙50萬元

農村大衆 發佈 2024-03-17T11:45:02.955594+00:00

3月11日上午,初暖的春天,又被一場北風吹得多了寒意。在莒南縣洙邊鎮岫務行政村東黃埝自然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小院裡,69歲的孫成合坐在門廊里,在編筐蓋。原材料是杞柳條去掉芯後壓制而成的扁平皮,當地人叫條子;工具是一把剪刀、一個小鑼絲刀。

3月11日上午,初暖的春天,又被一場北風吹得多了寒意。在莒南縣洙邊鎮岫務行政村東黃埝自然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小院裡,69歲的孫成合坐在門廊里,在編筐蓋。原材料是杞柳條去掉芯後壓制而成的扁平皮,當地人叫條子;工具是一把剪刀、一個小鑼絲刀。

門廊是用玻璃封起來的,陽光穿過玻璃照進來,門廊里很暖和。「我和老伴有空就編。過年了,總要多歇幾天,到正月廿二我們才開始編。」孫成合說,「前幾天,我們把剛好編了20天的筐蓋交了,共760片,一片加工費是1.3元,掙了988元。」

孫成合說,他們夫妻倆編筐蓋,他身體好,編得多些。「也不能編時間長了。坐著編,累倒不累,坐時間長了,老是低著頭,脖子受不了,胸口也悶得慌。」他說,「編上一個來小時,我就出去走走。」

3月11日,孫成合坐在自家用玻璃封閉的門廓里編筐蓋。

編這樣一個筐蓋,可以掙1.3至1.5至元的加工費。

東黃埝是個只有160戶、420口人的小山村,人少地更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加上大多數村民家裡有板栗園,村民收入還不錯。「東黃埝這么小的村子,估計有80多人在家裡干手工編制活。這些人中,除了少數年輕些的婦女外,剩下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岫務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孫運祥說。老人們所乾的手工編制活,不用投資沒有風險,又沒有污染。

這個村的手工編制,以柳編為主,還有繩編、紙編。小村有4個放貨人,他們從臨沭縣和莒南縣板泉鎮等地的外貿加工類企業拿來訂單,原材料由企業提供,企業提供樣品並派人現場教學。放貨人把原材料拉進村,發放到各戶;各戶編出來的東西,由放貨人收集起來,送到企業。

63歲的孫成山是其中的放貨人之人,他放到各戶的杞柳條子,主要用來編筐蓋。「筐蓋是我們給取的名字,都出口了,外國人叫什麼我們不知道。」他說。他一個月把7000個左右的筐蓋送到企業,每個筐蓋加工費用在1.3元至1.5元之間。

孫成山收上來的筐蓋,放在屋裡,堆成小山一樣高。

為了存放收上來的貨,孫運飛把院子棚了起來,成了個大倉庫。

天冷、天熱時,在屋裡編;不冷不熱時,在院子裡編。原材料輕,春秋天老人們更喜歡拿到街上編,湊在一起,說著話,不耽誤手裡忙活。

年過60歲、身體都沒啥大問題,夫妻倆人在不久坐的前提下,有時間就編,一年掙1萬元的加工費,在這個小山村並不是件稀罕事兒。當然,年輕人沒事了,也會坐下來編一會兒,但他們只能算是「編外軍」。

靠手工編制,這個小山村的老人們,一年能掙來多少錢?至少50萬元。說出這個數字的人,包括正在編筐的老人們,在板栗園裡忙著的年輕人。「這個數字看著大,分到80個老人身上,分到他們一年的編制中,就不大了。」孫運祥說。一年裡,有些老人300天在編制,超過250天在編制的老人占絕大多數。這樣算下來,一個老人編一天,能掙20多元錢。孫成山的妻子李正秀說,除了做個飯,如果沒有別的活,她一天可以編30個筐蓋。

「我和老伴都編,一天能掙40元錢。」孫成合說,「有這個錢,我們兩個人吃喝沒問題了。每個村都有這樣的活,像我們這樣的老人,晚年不用愁了。」

「有了柳編、草編、繩編,東黃埝村裡的老人有活干有錢掙,全村沒有閒人。」孫運祥說。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孫成民 通訊員 楊名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