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國完成工業化的蘇聯,為何選擇不做「恩人」做「惡人」?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3-18T14:35:30.727139+00:00

1957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與廣場上數萬名群眾一起急切地望向遠方。為什麼手把手幫助中國完成初步工業化的蘇聯,會選擇放著恩人不做而要當惡人?

1957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與廣場上數萬名群眾一起急切地望向遠方

突然,四個銀白色的影子划過天空,噴氣式引擎拉出了長長的「尾巴」。見到此情景的毛主席興奮地對身邊前來觀摩的外國友人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

這四架飛機便是由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的「殲-5型」戰鬥機,她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製造噴氣式飛機的國家之一

「殲-5」能有如此成功,蘇聯人的援助功不可沒,然而不到四年後,這段佳話就隨著「中蘇交惡」變為一場永遠的遺憾

為什麼手把手幫助中國完成初步工業化的蘇聯,會選擇放著恩人不做而要當惡人?這段故事還要從新中國成立時講起

蘇聯敲定援華156項工程

中國能在建國後快速工業化,蘇聯在一段時間內不遺餘力的援助功不可沒。一五計劃的負責人之一陳雲曾說過「一百五十六項那確實是援助,表現了蘇聯工人階級對我們的情誼

1949年國共內戰大局已定,即將勝利建國的中共意識到是時候布局經濟建設了,然而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工業基礎幾乎是一片空白,不要說是飛機大炮,連新中國的第一輛自行車也是在一年之後才研製成功

這個關頭有誰能拉中國一把,必然能大大加快我們通向富強的速度。放眼世界,有誰能幫助中國呢?只有蘇聯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即派人赴蘇聯訪問,向蘇聯人請教如何建設新中國的經濟。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當蘇聯人詢問我們「中國需要什麼?」的時候,中國代表團卻因經濟知識匱乏,連一份清單都拿不出來

聽到這樣的回覆,蘇聯經濟專家組組長科瓦廖夫像早有預料地笑了笑,他表示「既然你們也不知道,那就請與蘇聯專家們一起回到中國研究研究吧」

於是1949年8月14日,220名蘇聯專家啟程前往中國,開始設計規劃新中國的工業布局

這就是後來所謂「156計劃」的開端,不過實際上敲定與進行的項目並不止156項,這些項目的推進總的來說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蘇聯援華的第一批項目在1950到1952年之間確定,總計50項,主要是能源化工與醫療等基礎項目

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優異表現,讓史達林為首的蘇聯政府看到了這個南邊兄弟的潛力,於是蘇方決定把援華範圍向機械工業與軍事工業拓展

1953年,中蘇兩國簽訂《蘇聯援助中國發展中國國民經濟協定》,新確定了91個工業項目,上述總計141個項目為中國工業打下了框架,使得一五計劃得以順利開始,而片頭提到的「殲-5」噴氣式飛機,就是一五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

史達林時代出於對中國的警惕與不了解,蘇聯方面在援華問題上多少還有一些「藏著掖著」的考慮,而隨著赫魯雪夫上台,亟需中共聲援的他變得愈發慷慨起來

他不僅增加了援助中國的項目數量,就連彈道飛彈、核武器以及戰略轟炸機這樣的國之重器,也允許中國一窺門道

1956年開始赫魯雪夫對援華項目作出一系列調整,根據統計,整個五十年代蘇聯援助建設的全部項目數量為304項,涵蓋了冶金、化工、航天與機械製造等方方面面

一五計劃結束後,蘇聯專家在評估時就聲稱:中國的工業水平已經超過了1937年的日本,中國花了十年就走過了日本明治維新後六十年的漫長道路,蘇聯的幫助,可謂功不可沒

然而就在中國已經甩掉農業國的帽子,終於有資本對蘇聯的恩情產生回報的1960年,赫魯雪夫卻突然下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倍感吃驚的決定——撤走全部蘇聯援華專家,停止對中國的援助

戛然而止的中蘇互動

1960年7月16日,蘇聯援華工程正如往昔一樣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時「156項工程」中實際進行的150項裡面,133項已完工投產,17項也即將完成

蘇聯人對中國的投資即將進入收尾階段,而知恩圖報的中國人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回報這份兄弟般的恩情

然而就是這一天,蘇聯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赫魯雪夫已決定自本月28日起,撤走全部在華蘇聯專家

對於這一倉促且突然的決定,蘇聯專家們也紛紛感到抱歉,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臨走之前都在盡力幫助中國學生留下必要的資料,以指導他們在將來能獨立完成剩餘的工作

可是中國人雖然對這些到最後一刻還在提供幫助的專家心懷感激,但卻對於蘇聯政府的決定充滿著不解與憤怒

這種上屋抽梯一般的行為會在本就不富裕的中國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蘇聯這一倉促的決定最終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痕

冷靜地來說,赫魯雪夫完全沒有必要在此時做這樣一個決定。蘇聯援華已經進入尾聲,多花一些時間讓工程順利完成,不僅能在事後占據道德制高點,也能為今後緩和對華關係提供契機;而如此果斷地撤離專家,則會讓體驗到損失的中國人忘記之前133項工程中蘇聯的貢獻,只著眼於撤回專家帶來的損失

並且從事後的事情發展來看,在此時撤回專家除了噁心中國之外並不會從根本上阻撓中國的發展。在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之下,60年代我們依然完成了兩彈一星的壯舉,蘇聯專家的離去並沒有就這樣打斷中國工業化的脊樑

蘇聯官方對於中國的「不屑」

那麼為什麼赫魯雪夫還會在思考之後做出這樣一個錯誤決定,爭當中蘇關係中的「惡人」呢?他之所以敢翻這個臉,不僅源於他對自己執掌的蘇聯的「自信」,還源於他對中國的「不屑」

這個不屑一方面是因為他不認為中國在紅色陣營的政治版圖中有多麼重要的地位,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不認為蘇聯援助中國花了「大價錢」

在冷戰初期,雖然蘇聯不如美國那般富裕,卻也有餘力對多個國家同時進行援助。早在1949年,為應對「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滲透,蘇聯就拉著小弟組建「經濟互助委員會」,幫助協調各國國內的商品流動

在這個體系之下一些國家獲得了市場,而另一些國家獲得了能源,特別是對於朝鮮這種國家而言,來自蘇聯提供的廉價能源幾乎一手支撐了她的重工業化。可以說只有對於這個圈子裡的小弟,蘇聯才會真正不遺餘力地「放血援助」=

然而中國自始至終都沒有加入蘇聯主導的經互會,僅僅是在1956年到1961年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例行會議。因此僅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在所謂的中蘇蜜月期,雙方也沒有把彼此看做是完全的自己人

另一方面,即使是經互會以外的國家,蘇聯援助的也不止中國一家。史達林時代,蘇聯同時援助了12個國家,而到赫魯雪夫時代,這一數目增加到27個,等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國力達到鼎盛的蘇聯同時對64個國家提供了援助

其中對部分國家的援助不僅深度比中國深,其時間長度也遠長於中國,譬如蘇聯在印度建立後即著手開始拉攏這個人口大國

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蘇聯從未停止對印度的援助,其工程項目因時間跨度過長已無法統計,但是總數不少於中國的156項工程

正因為如此,赫魯雪夫才會認為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不過爾爾」,一時衝動撤走全部專家導致人情盡喪,對於蘇聯而言不過九牛少了一毛般的損失

可是赫魯雪夫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他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蘇聯大量的援助對象中,只有中國真正吃透了蘇聯的技術,並將其發揚光大

赫魯雪夫對中國的錯誤認識

蘇聯確實有不屑的資本,但是中國與蘇聯援助的其他國家有本質上的不同,那就是只有中國能真正消化吸收蘇聯的援助,並可能在日後回饋蘇聯

整個蘇聯時代,莫斯科的援助對象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像越南、印度這種國家,蘇聯也都手把手幫助他們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工業體系

然而這些國家最終都被證明為爛泥扶不上牆,特別是印度,在蘇聯手把手教了三十年之後不僅毫無謝意,還在蘇聯解體後通過貶值的盧布償還俄羅斯繼承的債務,從結果上來說幾乎白嫖了蘇聯的全部援助

經互會內的國家也不是省油的燈,蘇聯通過經互會用槍口逼迫其他成員國遵守莫斯科制定的經濟政策,而代價之一就是蘇聯自身要對經互會成員國進行讓利

像是古巴與越南這種與蘇聯本土相隔萬里的國家還要加入經互會,本身就是對蘇聯國力的一種浪費

正因為如此,蘇聯解體後,曾屬這一組織的成員國或多或少都經歷了轉型的陣痛,而像古巴與朝鮮這樣的國家,至今都還沒徹底走出蘇聯解體帶來的經濟陰影

蘇聯領導人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從另一種角度來講,蘇聯賣血援助這些國家,本身就是為了實現其全球爭霸的野心。在蘇聯人看來,援助沒有不花錢的,那麼斷了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對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只虧不賺的事情

可是赫魯雪夫在中國這裡產生了極大的誤判,因為中國有自己的傳統與文化,有廣袤的領土與完整的資源類型。中國不同於朝鮮越南也不同於印度,在完成工業化後中國可以自己源源不斷地造血,而無需蘇聯持續的援助

可是還沒等到中國成為造血機回饋蘇聯的那一天,任性的赫魯雪夫就粗暴地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痕

客觀來講,在中國的角度上看,蘇聯的援華事業對中國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功不可沒。雖然在日後西方同樣對中國進行過大規模技術轉移,然而不僅對中國處處提防,西方專家的要價也比蘇聯專家高得太多

即使在中蘇關係最緊張的六十年代末,中國學生也都還在學習俄語,用著蘇聯專家留下來的教材,並懷念著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情同手足的時代

然而赫魯雪夫與蘇聯卻並沒有重視這份「恩情」,並以最冷淡的方式結束了這一段本會成為佳話的往事,我想 或許是中蘇關係中一段最大的遺憾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