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理解錯了國學、道學、王母娘娘、鴻鈞老祖、天師等概念

問道華夏 發佈 2024-03-19T00:09:11.978524+00:00

道學:不是道家學說,而是儒家學說通常情況下,說到道學,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老莊、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等。而廣義的道學,還包括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於人體生命科學範圍的內丹學。

道學:不是道家學說,而是儒家學說

通常情況下,說到道學,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老莊、老子創立的有關道的學說等。而廣義的道學,還包括宗教學的道教,以及屬於人體生命科學範圍的內丹學。

但是,中國古文獻《隋書·經籍志》最早出現的「道學」一詞,「道學」並不限於道家,而是儒、道並舉,因為儒家也是論道的。

真正把儒道兩家分開論述的是《宋史》,它專門設立「道學傳」,而這個『道學「特指宋學之道,大儒周敦頤則是道學宗主,周敦頤之所以被尊為道學宗主,乃是因為周敦頤恢復了儒家中斷近千年的儒家傳道體系即「道統」,也叫「性命之學」。周敦頤還有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打破佛儒道三教壁壘,大膽援引道佛而入儒。

其實,縱觀兩宋儒學名家,從北宋五子到王安石、司馬光,再到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幾乎都有老子或《道德經》的譯註、專論,幾乎全是道家學派的專家,朱熹直接稱之為「道學」。

元明清三代,理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因此,理學就是道學的認知便被確定下來,當年魯迅提到的「不近人情的道學先生」「道學家看見淫」等,都不是道家。

當代很多學者為「道學」正名,認為道學應該是道家學說,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孚琛專門道著書《道學通論》等,但收效甚微。

國學:是區別於西學的一切中國文化總稱,不只儒學

「國學」是西風東漸之後,針對「西學」而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統稱,範疇很大,凡不屬於「西學」範疇的一切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先秦經典、諸子百家學說、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以及先秦詩賦、 漢賦、 六朝駢文、 唐宋詩詞、 元曲與明清小說,乃至書畫、音樂、醫學、星相、建築等等,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而不能以儒學而以偏概全。

上帝:並非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專利,而是中國先民的原創

「上帝」一詞並非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專利,而是中國先民的原創,為宇宙最高神,君主號稱天子,三皇五帝,就是上天之神,商紂王「帝辛」是「帝乙」的兒子,商朝的最高信仰就是上帝。

「上帝」一詞,在殷商甲骨文和周代文獻有大量出現,《詩經·大明》:「上帝臨汝,無二爾心。」《詩經·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上帝」在《尚書》等古籍里也是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

基督教從唐代傳入中國,為迎合中國民眾的傳統認識,便將其最高神翻譯成了中國早期的信仰「上帝」。

貧道:道士的自謙,意謂「道行」淺,與物慾無關

「貧」是自謙,貧道與貧僧之「貧」,意在「道行」淺,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與物慾無關。

「貧」引申自老子《道德經》「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遺」,亡也,失也,缺失,缺乏之意,與「余」相對。大意說:世俗之人以「物慾」為務,為道之人以「為道」為本。言世俗之人皆衣食有餘,而道者與世俗價值相反,什麼也沒有。如同愚人一樣,無欲無求——這是道者對名利慾望與為道成就的取捨態度。

《靈寶一切自然經訣》云:「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學道猶世人憂居貧,無不得仙者也。貧道之言,蓋上清道士之通稱也。」《定志經》《太上太霄琅書經》等經書,均有類似記載。

天師:不是對「上天之師」的稱謂,而是「以天為師」之意

「天師」不是對「上天之師」的稱謂,而是「以天為師」之意,是「道法自然」在道教教義上的反映,道教以「天道」為仙道,故自稱「天師道」。

據《中華道藏》記載,「天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太平經》中,是一段問話:「古今賢聖皆有師,今天師道滿溢,當復師誰乎?」

曰:「天使太陽之精神來告吾,使吾語,故吾者乃以天為師。」

即:天師道乃是「以天為師」效法天道的人,天師是從命於天意的,若「天不欲言」,天師是不敢妄言的。

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同僚而非妻子、母親

「王母娘娘」「西王母」是民間稱呼,並且認為她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而在道教經籍中,她的正規名稱叫「金母元君」,但不是玉皇大帝的妻子,也不是玉帝的母親和女兒。這種錯誤認知源於戲曲影視的粗忽。

《中華道藏》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山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

她和東華帝君一樣,是天地陰陽之氣的顯化,她與東王公的職責是協助天帝、贊襄化育,一個統理天下女仙,一個分管天下男仙。

按照道教神仙譜系,天庭高層有三清四御,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則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萬星教主中天紫薇北極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玉皇大帝就像董事會下的總經理,為三界十方萬靈主宰,王母則是「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他們是上下級關係,他們沒有親屬關係。

在中國古籍中,西王母比玉皇大帝出現的早。《歸藏》《周易》《山海經》《穆天子傳》《管子》等皆有記載,西周金文也有「王母」的記載。西王母最初是一個中原之外的部落神,具有圖騰性質。

鴻鈞老祖:《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並非源於道教神仙譜系

鴻鈞老祖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並非源於道教神仙譜系。

在《封神演義》中,鴻鈞老祖是中國最高神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的師父,而在中國道教信仰里,根本沒有鴻鈞老祖這個人物。同時,書中眾多人物中,還出現不少佛教人物,比如觀音菩薩就被列入中國最高信仰神元始天尊的弟子之一。

文藝作品是社會現實的投射,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時,中國宗教倫理的發展到了明代,「三教合一」從思想到宗教組織正式完成。因此,「三教一家,同出一源」便成了許仲琳創作該書的指導思想。

三教合一:三教教義不等於三家思想

「三教」之間始終存在著互相借鑑,互相促進發展的關係,從魏晉南北朝的談玄說虛,到隋唐時期的並駕齊驅,再到明代「三教合一」宗教組織的廣泛出現,三教合流是宗教自身發展與國家政權需要相結合的必然趨勢。

「三教」雖然是佛教率先表現出來的,但道教的王重陽更是推崇三教合一,他創立了「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等,旨在推動三教合一,「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就是他的創教宗旨。道教全真派不光誦讀道教經典,也讀《孝經》《金剛般若心經》等等儒佛經典。

王重陽的立教主張通過丘處機等全真七子等幾代人的努力,加之金、元朝廷的推崇扶持,各家理念於是被調和到一起,民眾反倒樂於接受。

「三教合一」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不少地方依然有同供三教祖師的寺廟,比如河南尉氏縣青雲禪寺、江蘇建湖縣西陽古剎、山西省渾源縣懸空寺等。

許仲琳給元始天尊等「安排」一個師父,是想通過鴻鈞老祖來協調三教神靈。魯迅先生認為《封神演義》之類的神魔小說在民間的流行,是義和團產生的思想源頭,足見小說對民眾教化作用之大。

「三教合一」畢竟是宗教教義的「合一」,不等於三家學術思想的同等,他們之間的政治主張和學術見解畢竟不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