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沉丹田」解密

古法練功 發佈 2024-03-19T08:18:34.220512+00:00

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誰都知道:「氣沉丹田德潤身」的口訣。也都知道「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的道理。即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誰都知道:「氣沉丹田德潤身」的口訣。也都知道「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的道理。即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這是一般的修練常識。

然為什麼有的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內功功法很好,內勁修練的也很精純,但一動手較技就出現氣浮的氣喘噓噓的現象,甚者喘滿不止呢?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原來,是不知道運用內氣的方法造成的。也就是說,「氣沉丹田」的精義,分為練、用之法式,練功時能夠氣沉丹田煉精化氣,積累內氣,形成內勁。然在較技時內氣分為兩種而使用,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與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勢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處轉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內氣,功夫好者可成球狀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較技多麼激烈緊張,丹田中存留著內氣,則不會產生喘滿的。這一點也不影響其另一部分內氣在周身運行以成攻防拳勢的。而存留的這部分內氣又可使自身松沉穩健,步步生根而又動變輕靈敏捷。

我這樣說,可能有些習拳者認為是我自己的杜撰,誠心的講,確實是我在練、用功夫中切身體驗到的。經過多年實踐的證驗,確實在激烈的較技攻防過程中不出現喘氣噓噓的現象。而顯氣定神閒之態。但偶然在我弟子借給我的《張氏短打拳》譜中,清楚的看到了「氣法指要」的歌訣中,談到了這方面問題。現錄此歌訣如下:

緊閉牙關口莫開,口開氣泄力何來。須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

翻復迴旋身碾動,殺手休將氣放懷。終朝習練常如是,體堅勝似鐵鋼胎。

歌訣中的「須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這句話,將此問題闡述的極為清楚了。如果換一種非歌訣體的句式,這句話寫成:須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這樣就會很明顯的看出來內氣的運用之要妙,分為「存氣常充腹」和「貫氣通筋骨壯形骸」兩種使用現象及方法。而兩種使用內氣的方法及現象又同時存在身中。貫氣通筋骨壯形骸的方法,表明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功效。而存氣常充腹的方法,表明神回身中氣自固的功效。

神回身中氣自固,此身中就是指少腹丹田而言的。古拳論云:「豈知神以氣會,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會,非聚氣不能也。聚氣之法,惟將谷道一撮,玉莖一收,使在下之氣,盡提於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氣盡力一收,使在上之氣,盡歸於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團聚中宮,則氣聚而精凝,精凝而神會,自然由內達外,無處不堅硬矣」。錄自《聚精會神氣力淵源論》。此論中的「中宮」,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內之中宮的簡說了。明言是丹田氣海了。

而唐順之在《觀峨嵋道人拳歌》中說:「鼻息無聲神內守」。就是說峨嵋道人打拳時,由始致終總是氣沉丹田的,及神內守。此內守二字,內,指丹田。是針對: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內氣在此靜定而不它移遊走。神內守三字,說的就是「存氣常充腹」的這部分內氣。為何峨嵋道人打拳時運動異常激烈。而驟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滿而鼻息無聲,神閒氣定呢?就是因為「存氣常充腹」的「神內守」的緣故。也就是不生喘滿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麼現象可致喘滿呢?即生出氣滿噓噓的現象呢?其實,在「氣法指要」的歌訣中,前賢已經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殺手休將氣放懷」。殺手,就是攻擊之手,氣放懷,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這部分內氣,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發放人的瞬間,莫將沉在丹田中的內氣放入胸中來」。如果沉入丹田的內氣因發放人時而升浮到胸中來,內氣無根而浮,則必生喘滿而氣喘噓噓了。這就是為什麼動手較技,因為有沉氣丹田內守功夫者,不生氣喘之症;雖有沉氣丹田不能內守者,必生氣喘之症。而關鍵又在殺手的發放人之瞬間,最容易發生「氣放懷」的現象。這是不得 「神內守」之運用內氣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現的病拳現象。

俗話說:「把心放在肚子裡,著的哪門子急呢」?此說中的把心放在肚子裡,就是心氣沉丹田的意思。所謂「虛胸實少腹」,就是這個氣沉丹田的方法。一般練內功者很容易做到,習拳者在練功時,自己也很容易做到。故不會出現氣喘的現象。一但與人較技,攻防動變起來,忘了氣沉丹田,內氣不由自主的升浮到胸中來,則必生氣喘症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前人提出了「以呼為補」的技術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殺手氣入懷」 病拳之症。因一般的習拳著沒能很好的掌握這個「以呼為補」的發勁放人的技術方法。故沒有這一運用內氣的技術、技巧、功夫,在較技時不能氣固丹田而升浮入胸中,造成氣喘,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下面具體介紹「以呼為補」的發勁放人的固氣之法。講清其道理,以備習拳者參考。

當練習拳術已能氣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練習「放勁發人固氣之法」了,又名「練力法」,又名「吐氣開聲貫氣法」。不管名稱如何不同,練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驟是相同的。

​騎馬開弓式練法:騎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門的三體式站架。開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兩手要一收一發。意似開弓。這樣形成了直步沖拳的打法,順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練時有進步法,退步法;進中退,退中進;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於是以「貫氣固氣為主」。故練習時外形輕靜自然,只求姿勢動作準確,內氣適時到位的感覺,不求擊打放人的效果。這樣才能達到「貫氣固氣」的效果。才屬於正確的練法。

練功要點:即直步沖拳式練習,進步和沖拳到位之瞬間,吐氣開聲,胃上脘內有內氣直下沉入丹田中,此為「氣貫丹田法」。此法練習20多天,自覺氣貫丹田充足,內氣下貫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礎上繼續練習上貫和下貫的功法,以求周身貫氣圓滿,而又「丹田固氣」和「貫氣通筋骨壯形骸」同時存在,同時運作,達到「殺手休將丹田之氣放入懷」的「固氣功夫」,至此,也就在較技中不會產生氣喘之症狀了。

上貫法:當打直步沖拳的吐氣開聲,胃脘內的內氣下貫丹田中的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腰中命門而出上貫百會,乃從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線之內氣經頸脊達百會貫頂。其它則在夾脊部位分成兩股,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

下貫法:與上貫同時,丹田中之內氣由會陰返環跳,沿腿之陽面,降於湧泉,此氣之下貫也。

​這樣,在直步沖拳的貫氣法中,內氣的運行分為三種線路。一是內氣貫丹田,二是上貫,三是下貫。而此三種線路是同時存在的。既達到了「存氣常充腹,貫通筋骨壯形骸」的內氣之雙重效果,又保證了「殺手休將氣放懷」的不生喘滿之效果,但要知道,練習時只體認貫氣的感覺,包括貫氣的線路之體認情況。只體認做好吐氣開聲的貫氣法。至於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靜自然了。即只管吐氣之呼,不管吸氣,乃是秘訣。

以此吐氣開聲貫氣法,修練百日,固氣功夫定矣!再以本門宗技的各種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練習,達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氣道暢通,貫氣充足,則丹田氣海的內氣根固矣。

但具體修練時,尚有「舒、緩、遲、含、活、短、長」的練法之分別。即在吐氣開聲貫氣法的練習過程中,由於階段不同,所求不同,雖是同一功法,同一拳式,以吐氣開聲貫氣為主,但側重點不同,故有上述七字之講究,下面分別闡述清楚。以備習拳者參考運用。

舒,初練吐氣開聲貫氣法,以舒展筋、骨、節為主,達到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為目的。故在練習時,要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形體舒展自然。雖說形松靜柔和,不要妄用外形的筋勁骨力,全以內氣貫通為主要方法。是練柔行氣,節奏要放緩慢一些,保證剛落點的前後之柔行氣要有蓄勢的充分時間,這就是「緩以蓄其勁」的練法。因為,拳法是曲中求直,蓄而後發的。如果蓄勁之勢不充分,則內勁之發放必受影響,為求較技時的疾快猛之拳勢的運用,故此時要以「緩」練法求得蓄勁勢充足為要點,外形靜定功夫由此法中得之。只有此緩練法才能出疾快之用。

​遲,拳法是以先天之神為體用,方可以向機御變,因變致神明藝境。方具備神化之功的。此先天之神,即內氣也。內氣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是其一。但全身體之神,非只一處。各處皆存有神,即各部位本來的良好功能。為發揮自身各部位之神的作用,故:「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為基本法則。就是各部位之神,即各部位的良好功能作用,要動靜變化合內氣之動靜變化一致,才符合基本要求。為了達到這個氣質變化的目的,求得這個功夫效果。故在練習吐氣開聲貫氣法時,要將柔行氣和剛落點的全部動作過程的節奏再放緩慢一些,謂之遲。這樣,才能使身體內外各部位的良好功能達到步調一致的效果。這須要認真仔細的體認,才能做的到的。這就是「遲則運其神」的練法之精義。然此「遲」而一氣流行不斷,方法才算正確。如有間斷則是錯了。失去了「運其神」的功法效果了。此乃「遲」字之精義。所謂:「慢練功夫快打人」之慢練,是指此「遲以運其神」而言的。

含,指吐氣開聲貫氣法的修練不要外形的剛爆,內氣呆緩斷隔,要和平得中,且存且養且固。內外兼濟,具溫柔之氣,和緩中銳鋒,含蓄著攻防招法的靈則通神,玄微入妙,變化莫測之機,轉展無窮之勢。此正「含以招其妙」的精義,即達到攻防招法的實施,能「變化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之用。此 「含」字法之妙的精義。含則蓄變之用。

活,習拳練藝有了一定法則,規矩的習慣以後,就要求「活」。此「活」字就是有規矩而脫規矩,又不離規矩,乃自成規矩的修練準則及其過程的方法。即各種攻防拳勢的有定不定,不定而定的靈活運用的功夫能力。此「活」字首先體現在「心活」上,而「心活」是有憑據的。所以在上面「舒、緩、遲、含」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以「活」為法則的「吐氣開聲貫氣」練習的方法。這就是「活以猝其式」的精義。這樣以「活」為法的練習,是應付突然變化的攻防招法應對自然的功夫。乘機而進,無隙而退,進退攻守變化自如。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時,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能如此者,皆以「活」字為法而出之。

​短,短以應其變,即短打勝長拳之短。動作短小則靈巧,靈巧易入身跌人。時間快亦是短,此乃因動作短小就近而用。故能時間快,發勁動作短小,時間就快,亦謂之短。數項內容之短,就形成了短以應其變的功夫內容。故在練習「吐氣開聲貫氣法」時,亦要專項修練動作短小的攻防招法,不能只是放長擊遠的單項練習,亦要有貼身靠打的練習,這才是「短」字的精義。

長,此長非長拳之長,而是勢如長河之長和勁勢發放悠長之長。拳勢如長河之長,是因生生不已,源源不斷,乃自身氣機轉換和攻防招法變化的功夫能力之體現。勁勢發放悠長,即觸之而發的勁勢悠長可擊人致遠,此即「抖搜」勁中的「搜」勁。搜勁的運用必長,其可搜筋索骨的將人跌翻。故能用此「搜勁」者,謂之「長以發其威」。此乃長字練法之精義。

由此看來,同是「吐氣開聲貫氣法」,可練內容極為豐富。但不管所練內容如何,而「貫氣丹田」是瞬間不可離的。尚有歌訣證之:「不驚不懼要留神,平其氣兮和其心。一聲駭得他人動,便是乘機致勝門。」拳法中,驚則氣散,懼則氣亂,不驚不懼則神留丹田,此正是「存氣常充腹」,方能「貫通筋骨壯形骸」以至用。

又有「秘鑰」歌訣,論之最明,記之如下:

㈠、一志凝精眼未呆,橫斜進退認從來。辨清虛實心能定,識透彎環路不乖。

緩急自然難上當,屈伸靈穩莫疑猜。隨機應變熟而已,神化無方妙矣哉!

​㈡、先將要訣記分明,手眼身形式在清。大小樞機隨運用,高低正復有權衡。

第一首歌訣中的「心能定」,是說外辨清對手之虛實,可避實擊虛;自身內則虛胸實腹,才能更好的避實擊虛。此兩個內容方是「心能定」的全部內容,其秘鑰之精義在此。

第二首歌訣中的「有權衡」。其中就含有「存氣常實腹」的氣沉丹田而守的「定砣」之作用。權衡之器即含「丹田中內氣」的。

能以如上所論之法修練「吐氣開聲貫氣法」,則丹田內氣堅固,即能「存氣常充腹」又能內氣「貫通筋骨壯形骸」。有了如此內氣運用的技術、技巧、功夫,在較技中也就能夠做到「殺手休將氣放懷」了。也就不會再生喘滿而氣喘噓噓之症狀了。此正拳訣所言:「固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即靜心則氣下,氣下丹田則根固,根固則氣不浮妄,乃修練之大道也。今將「氣沉丹田」的運用之精義剖解明白,不生喘滿的原因分辨清楚,以備習拳者參考用之。但妄用力者,不能達此藝境也。(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