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脾虛的盡頭是腫瘤」?脾虛有6個發展階段,如何調理?

中醫科李醫生 發佈 2024-03-24T17:21:28.393539+00:00

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臟器——脾,它需要四季小心對待,脾容易發「脾氣」、「出情況」,變虛、生濕、痰瘀、成瘤,中醫認為:脾虛生百病,虛到最後就是瘤。


中醫藥保健養生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很多人知道「春養肝、夏護心、秋潤肺、冬補腎」。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臟器——脾,它需要四季小心對待,脾容易發「脾氣」、「出情況」,變虛、生濕、痰瘀、成瘤,中醫認為:脾虛生百病,虛到最後就是瘤。


現代醫學的脾,是淋巴器官,可製造免疫物質,貯存和調節血液,吞掉和處理血液中的雜物。中醫講的脾,是「消化系統總成」,通常稱為後天之本、倉廩之官、生化氣血之源

由於脾位居身體中焦,和胃腑互為表里,只要說到脾,就要聯繫胃,脾胃密不可分,好像「同穿一條褲子」。


中醫里「脾」的作用,通常概括為「三大功能、三大聯繫」:

功能之一:主運化,包括運化水液和水分,運化水谷精微,沒有脾的吸收、消化和運輸,進食的物質無法生成氣、血、津液;沒有水液運化,則生痰濕、出現水腫、疾病。

功能之二:主統血,在運化的基礎上,固攝血液,循血脈運行,否則就會有氣虛問題,如納少、便溏、腹脹等,以及便血、月經異常、崩漏等出血症。


功能之三:主升清,是運化功能的延伸,不僅將生化的氣血水液布輸全身,還保持五臟六腑不亂動、不下墜,否則會出現頭暈、腹瀉、內臟下垂等問題。

聯繫之一:脾與心理活動和情志相關,在志為「思」,不正常會讓脾胃受損、氣結、消瘦。

聯繫之二:脾與生長情況相關,在體合「肉」,不正常會肌肉乾枯、四肢無力,減肥過度或營養不良的人一定會脾虛。

聯繫之三:脾與臉色相關,其華在「唇」,開竅於「口」,不正常會口感甜膩或淡薄,嘴唇發白,脫皮。

有意思的是,脾與胃是同進退的密切關係,它們的生性剛好相反:

脾是「喜燥惡濕」,一旦脾虛,很快就會有濕氣,慢慢有痰濁,形成內濕,出現「濕困脾」,或者體外環境潮濕,外濕入體,也會出現「濕困脾」。胃是「喜潤惡燥」,沒有水液幫助磨碎食物,很容易引起胃部不適。


中醫診斷很多患者都有脾虛問題,基本的常見病,不是脾虛引起,就是脾虛打底,或脾虛參與,或誘發脾虛,或脾虛為助推,所以有「脾虛百病生」的說法。有的中醫更是認為「脾虛的盡頭是腫瘤」。

腫瘤是人體的「累贅」,有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腫瘤會引起不適,要重視和處理,惡性腫瘤會威脅生命,早檢查早排除。身體不同部位的腫瘤、病機不同:


如皮膚囊腫描述水濕受阻誘發;頸部、咽部腫瘤,是氣鬱痰阻引起;乳腺、卵巢等腫瘤,與肝鬱濕阻有關;肝臟、肺部腫瘤,與濕熱火郁有關;腸胃、腎臟、膀胱腫瘤,與濕熱痰阻有關。這些病症里,都有「脾虛」的影子。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輕到重的,脾虛也是一樣,它有6個發展階段,最後到腫瘤。


1、脾虛第一步是傷氣,原因是思慮太多,勞累太過,飲食不節,症見精神不振、四肢懶動、面色不好,舌象可見舌淡苔白,脈象緩而無力。

這是脾氣虛,可用四物湯、六君子丸等調理。

2、缺氣久了,就會傷陽,導致脾陽虛,症見腹痛腹脹,四肢發冷,大便清稀,小便頻繁,而且有浮腫現象。舌象可見苔白滑膩,脈象沉遲乏力。

脾陽虛,用小建中湯、理中丸等調理。


3、脾陽虛會引起陰陽失衡,接著脾陰虛來了,症見咽乾咽痛、虛火旺盛,胸脅脹滿等問題,舌象可見舌質紅、苔黃膩,脈細。

脾陰虛,可用健脾丸、二陳湯等調理。

4、陰陽失調,氣血不斷蒸耗,會出現眩暈、氣短、盜汗等問題,症見小便渾濁、便溏、腹部墜脹等,舌象可見舌紅、舌中間干,少苔,脈象細數。

這是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丸。

5、病情進一步發展,脾不統血,干擾運化,出現濕滯。其實濕氣從脾氣虛就開始了,不過在本階段突飛猛進,症見頭重身困,厭食,大便沾馬桶,舌象可見舌苔厚膩、有齒痕,脈沉。此時體內濕阻成瘀,比較重了。

這是脾虛濕蘊,可用參苓白朮散。


6、脾虛生濕、生滯,再下去就是瘀堵,痰瘀互結,堵塞脈絡,這個過程時間比較長,但逐步會出現胸痹心痛、內出血、腫塊,從舌象看,舌暗,有瘀斑,脈象弱。

脾虛或瘀滯早期,可用血府逐瘀丸調理,已經確診腫瘤的,要判定腫瘤的性質,綜合施策。

通常發展到第四階段「中氣下陷」,就要重視了,及時介入和阻斷脾虛緊張,要遵醫囑用藥和調理,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