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傾盡畢生心血,為何沒能實現統一大業?犯的3個錯誤很致命

飛魚說史 發佈 2024-03-24T18:06:27.870275+00:00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奮起,漢王室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在貴族門閥壟斷上層政治時期,有能力的平民百姓也有了得以出頭的機會,當機會擺在面前時,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拼和敢不敢拼。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奮起,漢王室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

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在貴族門閥壟斷上層政治時期,有能力的平民百姓也有了得以出頭的機會,當機會擺在面前時,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拼和敢不敢拼。

畢竟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洞察機會的能力,即使天上會掉餡餅,或許也會落在泥坑裡。

在這些善於把握機會的人中,劉備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出身並不好,為了謀生,早年還賣過草鞋。

可他不甘於一輩子做個小販,但他又要什麼沒什麼,好在他想到了自己還有一項天生的資本,即爹媽給的姓氏。

漢王朝是劉姓的天下,而他想要在亂世中立足,無疑可以在這點上大做文章。

根據史書記載,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可是如果深究的話,似乎找尋不到任何依據,畢竟劉勝為人喜好酒色,子孫就多達120人,這些人繼續開枝散葉兩三百年之後,誰又能對族譜說清道明?

劉備敢自稱自己是劉勝之後,想必也是看準了這點,換句話說,當時的劉姓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上傳承,都可以這樣說,畢竟劉家那麼大,誰也不認識誰。

劉備搖身一變,從賣草鞋的平民,成為了當朝皇帝的皇叔,這關係拉得確實很近,劉備也因此有了政治資本,畢竟天下都大亂了,作為皇叔怎能袖手旁觀?

既然如此,劉備便開始物色小弟,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便成為了劉備陣營中的中流砥柱,而在這幾個人中,諸葛亮又是智謀最高的一個。

那麼諸葛亮傾盡一生心血,為何最終也沒能實現匡扶漢室的統一大業?

他所犯的3個錯誤很致命,也註定了最終只能失敗。

用人不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在真實歷史中,他也僅僅是個普通人,是個會犯錯誤的普通人。

不可否認,諸葛亮確實是玩政治的一把好手,但是在軍事上,他的能力還真不敢令人恭維,既然要匡扶漢室,帶兵打仗就無可避免,更何況劉備陣營還是三國勢力中最弱小的那個。

諸葛亮的三個致命錯誤,全是出現在軍事方面,最為直接的一點就是,他用人不當。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保護益州,諸葛亮立即勸說劉備應允,最終他帶著龐統去了,留下了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鎮守荊州。

可是結果卻折了龐統,等劉璋和劉備決裂的時候,諸葛亮又帶著趙雲和張飛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

這樣的安排,乍一看沒有問題,使得劉備陣營完美占據了荊州和益州,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的初步構想。

可是這樣的安排,恰恰是諸葛亮用人不當的表現之一,因為諸葛亮帶著趙雲、張飛入蜀的時候,留下了關羽一人鎮守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

關羽是一員猛將無可厚非,但他卻太好面子又目中無人,這樣的將領只適合衝鋒陷陣而不適合鎮守一方,而後來關羽也果真丟了荊州,這就使得蜀漢斷了一個臂膀。

如果說讓關羽鎮守荊州還有劉備的因素在,那麼重用馬謖,就沒人能替諸葛亮背鍋了。

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繼位,當此之際,諸葛亮立即揮師北伐,這是諸葛亮距離統一大業最近的一次,也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

可是他卻力排眾議,啟用與自己關係不錯卻並沒有多少軍事指揮能力的馬謖,結果被曹魏的張郃直接給包了餃子,馬謖跑的倒挺快,結果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

放棄軍隊指揮權

或許有不少小夥伴會認為,馬謖不就失了一個街亭嗎,再搶回來不就成了,或者乾脆繞過街亭繼續北伐也沒差。

其實如果我們拿出三國時期的一幅地圖來看的話,就會知道街亭是蜀漢北伐不可或缺的跳板,此地一失,諸葛亮根本沒路也不敢冒險繼續北伐。

而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還犯下了另外一個錯誤,即放棄了整支軍隊的指揮權。

對於一個軍事家來說,無論什麼時候,軍權都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以掌控大軍的動向和出兵的時機。

可是在諸葛亮派馬謖去收街亭的時候,他卻率領大軍兵出祁山,使得他與街亭的距離越來越遠,這也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對街亭這一支軍隊的指揮權,給了馬謖最大限度的自由度。

等到諸葛亮得知馬謖駐紮山頭的危險之後已經有些晚了,不過這時候,諸葛亮其實還有挽救危局的機會,那就是立即率軍向北進攻以解街亭之危,可他卻走了相反的路,可以說是拱手送出了街亭。

這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雖然軍政大權一把抓,但他始終沒有將自己當成軍隊的統帥,還一直將自己擺在謀士的地位,這點也是他的致命錯誤。

畢竟對於一個軍事家來說,如果不能親臨前線,只靠在後方的指點,絕對是很難成事的,只有掌控軍隊的指揮權,才能臨陣做出最優的判斷,進而帶著軍隊走向勝利。

兵力三分

我們上文已經提到了在三國勢力中,蜀漢是最小的那個,或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並不這麼覺得,但實際上就是如此。

古代勢力比較的時候,有兩個因素特別重要,一個土地,另一個是人口。

先看土地。

根據《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一書,我們可以得知,魏滅蜀的前夕,曹魏土地面積為291萬平方公里,東吳有145萬平方公里,而蜀漢只有106萬平方公里,在這些國土種,還有相當多無法種莊稼的山脈。

根據《三國志》和《典略》的記載:東吳有53萬戶,人口230餘萬,曹魏有66萬戶,人口約443萬,而蜀漢僅僅只有28萬戶,人口還不足100萬。

由此可見,無論從哪點來說,蜀漢都不夠強大,所以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頗有蚍蜉撼大樹的意味。

更讓人想不通的是,諸葛亮還將本就不強的軍隊一分為三,即關羽帶兵收荊州,劉備帶兵攻東吳,而他則帶兵收成都,以圖北伐。

兵力三分之後,關羽帶的部分基本被團滅,劉備帶的部分也死傷七七八八,原本還算有點實力的蜀漢,經過這兩次之後,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諸葛亮掌控了軍政之後,本該休養生息的時候,他又大舉出兵北伐,更是直接掏空了蜀漢。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終究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註定他窮盡一生心血也無法匡扶漢室完成統一大業,畢竟在紛爭的時代里,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萬劫不復,更何況他犯了三次致命錯誤?

參考文獻:《三國志》、《典略》等。

(圖網,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