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要求加入馬歇爾計劃,美國表示歡迎,最後卻鬧掰

貓爺的漁場 發佈 2024-03-26T09:48:26.931932+00:00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1947年7月,美國正式啟動了對二戰後遭到破壞的西歐各國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馬歇爾計劃」。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1947年7月,美國正式啟動了對二戰後遭到破壞的西歐各國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馬歇爾計劃」。

整個計劃包含了美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方面對西歐的援助,總價值在131.5億美元。

其中9成以上都是免費贈予不用還的,貸款金額不到1成。

這對歐洲國家戰後的經濟復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二戰期間與美國並肩作戰的蘇聯,其經濟也在戰爭中受到了破壞性的打擊,所以蘇聯也希望美國能念在盟友的情分上,讓它加入到「馬歇爾計劃」當中。

該計劃的策劃人馬歇爾對蘇聯的加入表達了熱烈的歡迎。

可是沒想到計劃即將啟動時,蘇聯卻出爾反爾拒絕了美國,這也直接導致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到了「冷戰」。

蘇聯為何會不惜鬧掰也要拒絕美國?它會做出怎樣的應對?這一結果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這還要從二戰勝利的前夕說起。

一、尋求美國的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正是1942年由蘇聯發起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此戰雖然蘇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為反法西斯聯盟扭轉戰局自此攻守易型,但是蘇聯和蘇聯人民卻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蘇聯大部分國土遭受納粹德國的狂轟濫炸,基礎設施損壞殆盡成為一片廢墟。

僅僅在蘇德戰線上蘇聯紅軍死亡的人數就達到了令人震驚的1200萬,戰爭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

據蘇聯戰後統計,納粹德國給蘇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有6790億盧布,約合1280億美元,再加上蘇聯為打贏戰爭付出的武器、軍隊上的軍費,更是達到2萬億盧布,也就是4850億美元。


面對如此大的經濟和人口損失,戰後重建成為了蘇聯燃眉之急。

對於要怎樣才能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蘇聯領導人們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美國進行戰略經濟合作。

因為美國在二戰中的本土幾乎沒有遭到破壞,而且經濟水平日益增高,已經是當時毋庸置疑的經濟第一強國了。

1943 年 10 月,美國戰時生產總局局長納爾遜來蘇訪問,史達林便向他表示,蘇聯人民是世界上最熱愛美國人民的國家,希望能夠得到美國提供的品質優良的產品,美蘇之間是盟友不存在利益衝突。

到了第二年夏天,史達林再次向來蘇訪問的美國商會主席約翰斯頓提出請求,期待美國為蘇聯提供築路機械、製造設備、鐵路設備、工廠設備、礦山機械等工業化援助,以幫助蘇聯復興戰後的經濟。


要知道,蘇聯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兩種經濟制度是存在意識對立的,兩國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敵對。

但蘇聯此時想要復興戰後經濟只能依靠富得流油的美國,而且蘇聯專家也認為美國現在資產過剩,需要蘇聯這個龐大的市場幫它消化掉產品,同時美國工業的發展也需要從蘇聯進口一些原料。

所以蘇聯方面認為兩國的經濟合作是雙贏的局面,他們對戰後蘇美經濟合作的態度非常積極。

為了從美國獲取大量的經濟貸款,蘇聯外交部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在1945 年初,正式向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提出貸款總金額為 60 億美元購買機器製造產品和工業設備的申請。

這份貸款申請要求貸款期限為30 年,並從第九年開始才分期償還。


對於蘇聯如此誠懇的合作態度,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也給予了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這正是美蘇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大國傾力合作的成果,這時候羅斯福還是想和蘇聯從政治和經濟上進行長期合作的。

羅斯福總統特意在政府內部成立了一個小組與一些部門研究關於向蘇聯提供貸款的問題。

有些美國官員認為可以貸款50 億—60 億美元,有人甚至認為可以貸款更多,還計劃通過政府渠道的進出口銀行向蘇聯提供貸款。

美國政府之所以能夠接受蘇聯的援助申請,因為他們要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世界經濟體系。

羅斯福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大蕭條造成的,歐洲各國之間存在貿易壁壘,加強了國家間的敵對因素,才把大國推向了發動戰爭的道路。


只有自由貿易的、沒有關稅差別待遇的世界環境,才能給世界各國帶來穩定、和平和民主的競爭關係。

於是,在美國的號召下,蘇聯在內的 44 個國家簽署了兩項布雷頓森林協議,共同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本來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順利,可是雙方經濟合作就快達成一致時,卻發生了意外。

二、拒絕「馬歇爾計劃」

羅斯福總統願意把蘇聯納入戰後新的世界經濟體系,是因為當時美國政府沒有預計到他們和蘇聯在經濟事務上將會發生衝突。

隨著羅斯福總統的去世,美蘇兩大國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美蘇就開始急著爭搶勝利果實了。

在處理最大戰犯德國的問題上,蘇聯則是毫不留情地向德國勒索巨額賠償,以防止被西方國家占領的德國地區成為獨立國家,依附於美國後會對蘇聯的安全造成威脅。


而美國這時候卻站出來故意和蘇聯唱反調,對德國進行扶持和恢復,通過經濟復甦的德國證明資本主義制度相較社會主義制度更具優越性,以此來能阻止共產主義的思想向西歐擴散。

蘇聯企圖在伊朗和土耳其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的計劃,也讓西方國家對蘇聯痛恨欲絕。

恰巧羅斯福的繼承者杜魯門總統是一個反蘇、反共的堅定分子,他恨不得把全世界國家都變成美國的制度。

特別是杜魯門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威廉·李和駐蘇大使哈里曼都認為羅斯福對蘇聯人過分寬容,才讓蘇聯人的貪慾激增,完全無視了美國對他們的支持。

美國政界和軍界反對向蘇聯提供經濟援助的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蘇聯一旦拿到美國的貸款發展工業,在軍事上提高實力就會威脅美國的安全。

在這種矛盾不斷激增的情況下,美國也開始醞釀對蘇聯的政策轉變。


畢竟現在美國與蘇聯尚未正式撕破臉皮還是盟友關係,如果直接拒絕蘇聯的援助請求反而顯得自己沒有誠信。

於是,杜魯門「打了一手太極」,開始對蘇經濟援助採取拖延戰略。

1945年底,有記者在詢問政府對蘇貸款的問題時,杜魯門直接否認三連,說:

「即使蘇聯提出過貸款要求,但我從來沒有接到過正式申請。自從我繼任總統以來,沒有接到過蘇聯關於 60 億美元借款的請求。」

之後美國政府又承認了蘇聯提出過借款的要求,但是卻說該文件忘記被放在哪裡找不到了。

與此同時,杜魯門以援助稀土為名,宣布美國將支持和幫助世界上所有選擇自由制度和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為此他立即通過美國國會批准了希臘、土耳其兩國 4 億美元的援助請求。

這就是「杜魯門主義」,公然挑起制度上的分立。


為了建立新的世界經濟體系,美國開始進一步展開對歐洲的經濟援助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雖然歷經兩年遲遲得不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蘇聯仍不肯放棄同美國進行經濟合作的努力。

史達林在與「馬歇爾計劃」的策劃者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會談時,主動談了許多美蘇合作遇到的困難,但他相信這些困難可以克服,並再次提出貸款申請。

馬歇爾自然沒有當面拒絕史達林,畢竟這個「壞人」不能美國來當,只能讓蘇聯自己知難而退。

他熱情邀請蘇聯能夠加入「馬歇爾計劃」,而且在後來的演講中對外表達了這一意願。

被「蒙在鼓裡」的史達林還在積極做參加計劃的籌備,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參加巴黎會議,共同商討馬歇爾的援助計劃


直到會議結束,蘇聯才幡然醒悟,自己上了美國的大當。

所謂的「馬歇爾計劃」,原來只是想通過干涉歐洲國家的內政,把美國自己的方案強加給它們,美國企圖以此將自己的戰爭剩餘物資隨心所欲地傾銷到歐洲,並使這些國家的經濟依附美國的利益而存在。

並且任何接受美國援助的國家都必須喪失一部分經濟主權,給美國帶來利益。

如果蘇聯答應了美國的方案,以後就只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完全被被美國拿捏經濟命脈了。

對於這樣的方案,蘇聯自然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這恰恰中了美國的下懷,可以光明正大地對外宣稱不是美國不守信譽,是蘇聯自己不要援助的。

這樣一來,美國不僅保住了信譽,還成功將西方諸國拉入到了自己的陣營當中,同時遏制了西歐和南歐國家的共產黨勢力發展,以及蘇聯影響的擴大。

這一招真可謂「一箭雙鵰」。


1947 年 12 月 17 日,杜魯門終於不裝了,決定和蘇聯正式「攤牌」。

美國自此開始將無限期地停止向蘇聯及其附庸國出口美國的短缺物資和有助於增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

這下美國等於徹底關閉了同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自由貿易的大門。

蘇聯也不得以採取行動來應對。

三、「莫洛托夫計劃」

「馬歇爾計劃」問世後,很多東歐國家也躍躍欲試想要加入。

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都對該計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讓蘇聯感到了危機。

一旦這些國家實施了「馬歇爾計劃」,過不了多久就會轉投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陣營,很不利於蘇聯的安全與發展。

史達林立即命令蘇聯外交部對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施加壓力,還把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部長揚·馬薩里克招入莫斯科當面訓斥。

這才終於阻止了東歐部分國家加入「馬歇爾計劃」。


但東歐國家也需要戰後重建,只靠武力威脅,早晚還得離心離德。

為了對抗「馬歇爾計劃」,並減少對西方國家的經濟依賴,蘇聯與東歐國家簽訂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也就是「莫洛托夫計劃」。

該計劃的執行人正是前面提到的,向美國申請60億美元貸款的蘇聯外交部部長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在前期對美蘇兩國的經濟戰略合作是非常認可和積極準備的,包括當時去巴黎會議商討「馬歇爾計劃」也是他帶的隊。

在識別這是美國人的陷阱後,莫洛托夫不敢出賣國家主權,斷然拒絕了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與德國尚未開戰,那時德國為了不讓蘇聯參戰與蘇聯進行了秘密會談。

新上任蘇聯外交部長的莫洛托夫與德國外交部長簽署密約,將歐洲一分為二,變成了東歐和西歐。


而東歐就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涵蓋了波蘭、芬蘭、波羅的海周邊等國家,從而引發了「蘇芬戰爭」。

可以說,莫洛托夫正是歐洲東西對立的始作俑者之一。

現在為了對抗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莫洛托夫再次提出了以牙還牙的「莫洛托夫計劃」。

這是建立一個以蘇聯為中心的經濟貿易圈,將以前流向西歐和美國的貿易轉過來流向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計劃。

雖說蘇聯的歐洲部分慘遭破壞還要向美國貸款,但是它大部分國土都在亞洲幾乎沒有損失,反而藉助戰爭大力開發亞洲部分的礦產,加速了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

所以蘇聯雖沒有美國那麼多錢,但還是能對東歐進行原料上的支援的。

僅在1945-1948年期間,蘇聯先後給波蘭供應了5852萬噸石油,300多萬噸鐵礦,16萬噸棉花,100多萬噸糧食,以及大量的天然氣、石灰、錳資源。


還給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各自提供了數千萬美元的貸款用於發展經濟和購買工農業機械。

這些國家在獲得蘇聯的援助同時,也要按照協議向蘇聯出售紡織品、鐵路設備、機械設備、工業設備作為回報。

在經濟發展的合作下,蘇聯也成功控制動都各國的政權,並把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經濟,從而實現政治上的聯盟。

1949年,蘇聯將自己陣營中的社會主義國家聯合起來,組織建立一個政治經濟合作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

早在「莫洛托夫計劃」啟動之初,蘇聯就成立了「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以此來達到加強各國各黨之間的交流和聯繫的目的,並在相互協議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協調的行動。

這樣一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正式形成。

一旦政治團體的形成就會面臨軍事上的庇護,東歐各國也自然成為蘇聯軍事控制的「衛星國」。


當時西方國家鑑於蘇聯軍事實力強大,不得已承認了東歐歸屬蘇聯領導,但這不意味著西方就放棄了東歐的勢力。

為了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東西方戰爭,蘇聯就在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等國建立起了「軍事安全帶」。

這也標誌著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對立的「冷戰」階段。

四、兩大計劃的影響

「莫洛托夫計劃」的實行,奠定了蘇聯與東歐國家緊密聯繫的基礎,在物質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東歐各國也從教育、醫療、軍事、文化等領域與蘇聯保持一致。

蘇聯在鞏固了自己在東歐的勢力外,也極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讓它成為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

可隨著「冷戰」的日益激烈,「莫洛托夫計劃」的弊端也就顯露了出來。

首先,蘇聯的計劃經濟讓蘇聯和東歐國家變得極為模式化,成為了一個固步自封的政治經濟團體,不願過多的與世界經濟市場接軌。


而且蘇聯本身並沒有那麼多錢,不像美國是用真金白銀對其他國家進行援助,它的首要目的是獲得東歐政治、軍事上的支持。

為了擁有對抗美國的軍事力量,蘇聯以原料換取「衛星國」的工業設備,實質是搶奪他國的製作武器的資源和材料。

這也造成東歐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緩慢,難以恢復到二戰前的經濟水平。

正如文章開篇所提到的,「馬歇爾計劃」美國可是實實在在花了131億多的美元來支援西歐的。

1948年「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的四五年內,歐洲迎來了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

這段時間,歐洲總體的工業生產增長了35%,農業生產水平也已經遠遠超越了二戰之前。

在美國的帶領下,西歐開啟了長達二十年的經濟空前發展之路。

尤其是對於德國,美國投入了14多億美元,雖然不是最多,但遭到盟軍毀滅性破壞的德國全靠這筆錢「起死回生」。


一窮二白的西德用這筆錢解決了出口商品所需的外匯,緩和了國內生產資金不足的尷尬局面。

而且「馬歇爾計劃」還幫助西德要回了西方的三個占領區,合併之後就形成了後來的聯邦德國。

這期間,西德不僅實現了經濟復興與發展的歷史奇蹟,還暫時化解了其與西歐其他國家的歷史恩怨,促進了聯邦德國同西歐經濟合作的進程。

這對聯邦德國的人民有著積極的心理鼓舞作用。

同時,美國給聯邦德國選擇西方國家制度創造了條件,為日後德國經濟騰飛再次回到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未來的德國統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馬歇爾計劃」在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時,無意間也有力地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正因為「馬歇爾計劃」打破了西歐各國原有的貿易壁壘,在自由貿易帶來的經濟繁榮後,西歐各國領導人都認為歐洲只有一體化才能保持和平發展。

在不斷地演變之下就有了現在的「歐洲聯盟」。

相對應的,東歐因為「莫洛托夫計劃」一直陷入蘇聯模式不能自拔,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到了八十年代東西歐的差距,從戰後的差不多變成了肉眼可見的天差地別。

落差如此之大,也給了美國「和平演變」政策動搖東歐各國政權的機會。

最終,1989年東歐劇變,東歐各國紛紛易幟投入到了資本主義陣營當中。

這場因為「馬歇爾計劃」引發的美蘇之間政治、經濟的對決,以美國的絕對勝利而告終。

【總結】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為了實現其霸權主義,用經濟操控歐洲各國並遏制蘇聯發展的手段。

蘇聯為了應對美國採取的「莫洛托夫計劃」,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時代潮流作出相應的改變,最終走向了失敗。


無論是西方世界還是東方各國,都應該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實事求是、不斷創新才會繁榮富強。

同時,更應該像新中國一樣獨立自主、自強不息,擺脫霸權主義的控制,才能迎來今天真正的崛起!

編輯:托馬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