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者: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因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

阡陌怡史 發佈 2024-03-26T12:17:09.340908+00:00

引言:馬丁-雅克曾經說過「世界上只能夠區分中國和外國」。面對眾多媒體的質疑,對此,馬丁-雅克給出的回答是:中國人的信仰是我們所有人都做不到的。


引言:馬丁-雅克曾經說過「世界上只能夠區分中國和外國」。這位以研究中國文化著稱的學者為何口出此言?是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可還是在引戰中國與西方文化的現有交流?面對眾多媒體的質疑,對此,馬丁-雅克給出的回答是:中國人的信仰是我們所有人都做不到的。


在馬丁-雅克對中國文化的評論中,我們看出這位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認同。在他的觀念里,給予了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可,並且認為,中國文化中的「信仰」一詞,更加純粹,也更加讓人敬佩。


西方的「神」是外援

生活中總會遇到有人想形容一件東西很重要,就把它比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雖是調侃之詞,但確實能從側面反映出耶魯撒冷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

因為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三教的淵源,耶路撒冷被稱為「聖城」,它至今還完整保留著亞伯拉罕文明。值得一提的是,耶路撒冷是世界基督教徒心中的聖地。《聖經》中記載,耶穌為救贖世人,遵循上帝旨意來到耶路撒冷,最後卻被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耶路撒冷在今天早已成為西方一種文化的象徵。

在西方,耶穌是上帝派來拯救受苦受難的世人的神明。在西方人看來,上帝與人是完全分離的,上帝的形象不來源於生活。上帝可以拯救世人,世人膜拜上帝。所以西方歐美國家的人們,在遇到苦難或危險,都會默念:上帝。他們大多會雙手合十放在胸口,祈求上帝來拯救他們,他們把心中所想寄託於上帝身上。


「卡諾莎之辱」在西方歷史上占據濃墨重彩一筆,一度被認為是西方世界屈辱投降的象徵,也有力地證明了宗教文化在西方歐美國家的地位之重。在1076年,德皇國王亨利四世在會議上對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斥責,充滿對教皇權力的不屑,最終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

格里高利七世取消了亨利四世的統治權,還革除了他的教籍。

1077年1月,義大利北部風雪漫天,教皇格里高利端坐卡諾莎城堡,甚至有些愜意地享受著一場「盛宴」。卡諾莎城堡外,德皇亨利四世光著腳,在雪地里跪求教皇的原諒。三天三夜後,教皇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以此表示原諒。


之所以稱之為「卡諾莎之辱」,是因為這位教皇出生於卑微的皮鞋手工製作之家。出身低賤的「鞋匠」成為教皇之後,可以對皇室的權利有直接任免權,由此可見,宗教信仰在西方有其不可撼動的地位。在西方人眼中,上帝便是他們的神明,是他們的主宰。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上帝在「監視」,即使做了錯事、壞事,雙手合十放在胸前祈求上帝懺悔。


中國的「神」自在人心

在中國,無論是今人古人,我們都崇拜神明,只是,我們所相信的神明,和人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古代的道教,有其自身的信仰。世間平凡之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而努力成為神仙。神仙可以長生不老,且功能廣大,這種神仙信仰在發展中逐漸成為道教文化的核心。道教文化起初大多吸收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鍊等行為,結合自身創作,逐步形成一個成熟穩定的文化體系。


其中,人要通過自身努力修行、渡過苦難,才能得道成仙,即神明的產生來源於人間。老子在道教中居於重要地位,被標榜為老君的化身,被尊稱為「道祖」,在漢代被道教人稱為「太上老君」。關於老子的年齡,有傳說是一百六十餘歲,也有傳說是二百多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即老子能從凡人到神仙的修仙過程。


我國的神明大都由平凡人歷經磨難,苦心修煉而成。所以在我國古代,人、神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因此也就可以理解「天子」一稱的由來——上天任命的共主,即上天之子。「天子」為國家掌控政權而生,而且富有人情味。


從古至今,無論君主還是普通老百姓,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極為一致。比如史料記載的秦始皇,在二十多歲迷上了煉丹,並相信世上有長生不老藥。於是公元前219年,始皇帝派徐福去尋找長生不老藥。而徐福空手而歸,但因為害怕始皇帝怪罪,便欺騙秦始皇說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以及人間奇珍異寶作為交換長生不老丹藥的條件。秦始皇求仙心切,最後被徐福騙走子民及珍寶。

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道教文化繼續發展,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接地氣」神明文化。中國人心目中的「神」有血有肉,有人情味,是平凡人歷經磨難、或是刻苦修行可以達到的高度。

所以,在今天,每一個中國人或旅行途中、或在偶爾遇到,只要看到廟宇,就忍不住進去燒一炷香,禱告一番。這好像和西方世界的人們信仰上帝相似,但最大的不同之處,還有一點是,所謂中國人信仰「神明」,不如說中國人信仰自己。

因為每個人在祈求神明後,為實現願望都會加倍努力。有種觀點,是在我國宗教中「人定勝天」的思想占大多數,即改造自然,為維持自身生存,不屈不撓。中國人信仰神明,更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壽命。


文化自信,中國不「引戰」,也不「懼戰」

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歐美國家,都信奉神明,這本無可厚非。這是我們各自的文化遺產,外國有亞伯拉罕文明,我們有我們的長江文明、黃河文明。各種文明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樣文化,進而滋養一方人民。


對於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始終保持信心。雖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一段慘痛的歷史,我國的文化也遭到了嚴重入侵,但中國五千年文明自有其屹立不倒的原因。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或多或少還有一些和西方文化有所碰撞,但我們始終保持尊重和包容的態度。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的民族信仰始終自信。看北宋將軍岳飛抗金,一身戎裝征戰金國,「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虜」,如此治軍嚴明,令敵軍金人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岳飛最終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雖然收復失地的使命未完成,但絲毫不影響他在後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形象。

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我們中國人是很少以成敗論英雄的,岳飛是失敗了,但在他身上體現的民族信仰,為後世敬仰。「還我河山」在岳飛祠堂里至今讀來仍震撼人心,仿佛一種呼喚和叮嚀,穿越千年,不絕於耳。所以,在近代中國的生死存亡之際,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文人學者,亦或是青年學生,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捍衛了我們的國家。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人口以漢族居多,但我們的文化「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光對內,對外也是,我們在保持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於外來文化的交流,我們自始至終是以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態度來對待。

所以,對於西方學者馬丁-雅克所說「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的觀點,我們理解其本意是對中國文化的肯定,我們也歡迎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學習和交流。但是,我們不認同也強烈譴責西方某些無良媒體對中國的惡意揣度。


如果說西方媒體想藉此宣揚或暗指中國文化是一個「異類」,又或者是對中國文化充滿敵意。我們不會惡語相向,更不會藉機尋釁滋事,我們只會更加堅定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因為,中華五千年文明豈是西方短時間內接受和理解的?

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也請西方媒體不要扭曲「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的本意,不要「引戰」,即使我們中國不「懼戰」。

中國之信仰,民族之脊樑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以中華文化而驕傲,以我們有信仰而自豪。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其文化歷經千年,亘古不衰,強大的生命力閃耀至今。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信仰之一。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之集合。古代的中國祭祀活動盛行,即使是天子也不例外。普通人家祭祀,無非是祈求祖先保佑家人身體健康,福壽雙全。帝王祭祀,則是希望得到上天的庇佑,祈求他的子民無災無害,祈求國泰民安。

近代中國,慘遭殖民與瓜分,保衛國家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天職。「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在國家四分五裂之際,全中國的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為保衛國家而戰。


「家國情懷」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很大的比重。特別是近代中國在苦難中浴火重生後,「家國情懷」逐漸發展成為民族脊樑的象徵。山河有血,家國有淚。中國人有保衛家國之信仰,亦有獨立民族之脊樑。


對於「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的觀點,我們不恃強凌弱,也不妄自菲薄。文化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滋養其特有的文化。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極具包容。

雖然西方媒體一直以來試圖曲解某種觀點,試圖藉此強調中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但我們依然有信心,也有決心,讓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東方,並繼續朝著一種更高文明的形態發展。


中國並不像西方媒體宣傳的那樣沒有信仰,中國人有信仰,且信仰自己勝過信仰神明。而且可以說,中國人的信仰有時候甚至讓外國朋友為之震撼。愚公移山的執著,精衛填海的勇氣,夸父逐日的夢想------雖是神話傳說,但這些是古人從生活中提煉升華得來的文化結晶。這些信仰讓中華民族在生死磨難的歷練中自我救贖,民族之脊樑源於文化信仰之堅定。


結語

「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這種觀點本身就有一種引領西方媒體曲解的暗示。但無論如何,中國和西方國家雖然信奉的神明不同、心中的信仰也有所區別,但都是對個人、對家庭、對國家的美好祝願,借用中國儒家思想的說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事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至於馬丁-雅克的回答「因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中國要表明的態度是:中國自始至終並沒有要用中華文化去征服西方文明的意思。

我們深知:世界文化各有不同,世界各國的信仰也各不相同,如今的世界越來越開放,各種文明百花齊放的局面,是中國希望看到的,也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根本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