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讀書會|在蘇軾的文人書畫中讀懂審美進程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3-28T09:06:11.411563+00:00

行走於水墨之中,品書觀畫,何其快哉。3月11日,由寶山區大場鎮人民政府、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邀請到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邵仄炯攜新書《讀懂中國畫:畫家眼中的五十幅傳世名作》做客,解讀中國文人畫的審美進程。

行走於水墨之中,品書觀畫,何其快哉。3月11日,由寶山區大場鎮人民政府、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邀請到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邵仄炯攜新書《讀懂中國畫:畫家眼中的五十幅傳世名作》做客,解讀中國文人畫的審美進程。

邵仄炯在行知讀書會現場

邵仄炯首先從文人畫的由來講起,與讀者一同賞析了東晉、唐、五代、宋等時代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何為「文人畫」?即以擅文辭兼備的文人身份參與正規繪畫。古代文人,將「文以載道」的理念注入繪畫技藝,以達文化使命。

「文人畫的概念自宋代慢慢開始興起的,但是之前,這個理念實際上非常重要,就是將繪畫從技藝中釋放,並轉化為具有文化使命的活動。達到『畫以載道』的目的,這是文人畫的立足點或者根源。」邵仄炯介紹,漢代之前畫畫本身的主要作用是技能性的,比如雕塑、建築、彩繪、青銅器等等,並沒有很多文化附加在此之上。

「『畫以載道』的『道』是指什麼?唐代第一位藝術史論家張彥遠說『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句話就是把繪畫從簡單的技藝一下子給拔高了,具有文化使命感,就是畫是和六籍(書籍、典籍、經典)具有同樣的作用,而且『四時並運』,繪畫要和自然造化、春夏秋冬、天體的運行合在一起。」

為什麼在宋代儒家發展的背景下,文人畫會興起?邵仄炯介紹,宋代文人畫第一個變化就是圖真寫意,從畫家嚴謹的技能表達真實,慢慢轉變到主觀上的寫意,文人畫家都是主觀性的表達,不太關注於事物本身的細節。「這個觀念的轉變,就是有崇理尚意的思想,宋代理學占據主要的地位,文人開始從這個方向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就有了寫意的出現。蘇軾說『無常形有常理,自出新意』,這個意是要在常理之下的意,它有規範性。隨後是表達審美理想,就是迴避藻麗謹細,倡導平易曉暢的審美表現,這個是宋代文人畫追求的審美意境。」

為什麼宋時會有講求寫真的院體畫與尋求寫意的文人畫之別?邵仄炯介紹,宋代的主流實際上是院體畫,院體畫是職業畫家的職務創造,技法規範,畫法以寫真為主,客觀、理性地表現具象的世界。「比如遼寧博物館收藏的、北宋宋徽宗趙佶所作的《瑞鶴圖》,無論是房子、雲彩、仙鶴,都是非常具象的。再比如南宋的《花籃圖》,夏季的花卉,金萱、石榴花、蜀葵、夜白合、梔子花,擺放在漂亮的籃子裡,畫很小,但非常直觀,也畫得極其細膩。」

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局部

「而文人畫是業餘畫家,主要的創作心態是遊戲的心態,很多成法、規矩開始不成立了,文人畫家需要越出規矩來表現某種創意,創意是要有思想的,要有內在創作的動力的,是形而上之道,主要的技法是筆墨的塗繪,文人最擅長的是筆墨,因為文人最擅長的是書法,書法是筆墨最重要的加持的能力,以墨代色,文人畫是基本上不重視色彩的表達,他認為墨色就夠了,將所有的色和光都歸納為墨色,表達心裡的一種寄託,用士大夫寄情的方式來表達。」

讀書會現場,邵仄炯從一幅幅傳世名作的繪畫技巧切入,讓讀者明晰文人書畫的藝術效果究竟如何呈現。

《讀懂中國畫:畫家眼中的五十幅傳世名作》

以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為核心,邵仄炯詳細闡述了蘇軾文人書畫的特點以及相關經典作品所包含的藝術理論和永恆價值。

2018年,被傳為蘇軾畫作的《枯木怪石圖》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以4.636億港幣成交,當時創下了中國古畫拍賣最高紀錄。

《枯木怪石圖》

乍一看,畫面上只有一塊石頭、一棵枯樹,而且長得醜丑怪怪的,憑什麼這麼貴?邵仄炯說,這件畫作的絕妙之處,就藏在這怪和丑之中,並且,這幅畫是藝術史上一個創新符號,開創了中國美術史上文人畫的一條新道路,從此中國畫有了一個新方向。

「繪畫是心情的抒發,這樣的作品我們後來又有一個專用的名字叫做墨戲,通過這種筆墨的遊戲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筆跡反映人的心跡。蘇軾的好友、北宋大書法家米芾評價「子瞻作枯木,枝幹虬曲無端。十寸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其如其胸中盤郁也」。就是這個怪怪奇奇的盤曲實際上道出了蘇軾當時的心境。

《枯木怪石圖》局部

《枯木怪石圖》局部

元豐二年,當時仕途剛剛起步、胸懷遠大政治抱負的蘇軾被政敵誣陷說他在詩文中有誹謗朝廷、蔑視皇帝之嫌,結果被關進監獄;九死一生出獄之後被貶到偏遠的黃州做一個不起眼的小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此後,蘇軾的人生就如同他筆下的這個枯木,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皇帝的猜疑,同僚的排擠,讓他的心情非常抑鬱。畫中樹幹的這一轉,無疑是隱喻了他人生境遇的一次轉變,和心中的盤郁之氣。

「如果你再仔細看看怪石的左側,有一些濃墨搬出的生長中的小竹葉,坡上有幾筆小草好像隨風飄揚起來。這個小細節看似無關緊要,其實我想就是蘇軾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一絲希望。」

「感悟整幅畫作,怪石橫臥,落盡葉子的古木似乎是樹葉凋零的暮秋與冬日,時運有起有伏,人生不會永遠是低谷。隨著四季的更替,生命不會終結,小草與竹葉是生命的一種再現,隱含了蘇軾對生活生生不息的期盼。」

邵仄炯將蘇東坡的藝術人生歸結於:「依仁遊藝」的儒家思想,不拘於形的旨歸、「畫以適吾意」的托物寫意方式,以及天工清新、詩畫交融的藝術觀。

因此,邵仄炯為現場讀者勾勒出宋代文人書畫的熱點:身份是士大夫的;狀態是解衣磅礴的、游於藝的墨戲。自娛、抒情、創意才是其目的。擅於水墨、慣於筆墨寫意。至於品評,要有才情、人格化,是人畫合一的。形式則要超以象外的筆墨程式。超於物質本身之外的,是中國藝術之特別講求,「中國畫」意之所在。

文人書畫何止於蘇軾。在蘇東坡的朋友圈中,群星璀璨、影響深遠。《西園雅集圖》記錄下他們的身影。在對一幅幅傳世名作的講述中,邵仄炯令觀眾感受過偉大歷史人物、傑出藝術大師們的獨特魅力;也在對文人畫的梳理中,讀懂了中國書畫的審美進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