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學」爆火之後,我才真正讀懂了《平凡的世界》!

閱讀時代雜誌 發佈 2024-04-27T09:49:26.693087+00:00

最近,「孔乙己文學」爆火全網。都說讀書是一個敲門磚,但對他們來說,學歷,是下不來的高台,是脫不掉的長衫。

我們讀的每一頁書,都是成長的刻度。

最近,「孔乙己文學」爆火全網。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讀書人。

他喜歡身著長衫,因為長衫這是讀書人身份的象徵,地位高於干粗活的「短衣幫」。

他只能站著喝酒,因為他貧困潦倒,口袋裡經常連一個銅板都沒有。

這樣一個可悲的知識分子,恰好擊中了百年後許多人的痛處。

網友嘆息自己成了「現代版孔乙己」。

「讀書讓我不滿足於現狀,但又無力改變現狀。」

「如果沒有讀過書,我一定心甘情願地去工廠里擰螺絲,可是沒有如果。」

都說讀書是一個敲門磚,但對他們來說,學歷,是下不來的高台,是脫不掉的長衫。

一時間,「讀書無用論」又引起了一波共鳴。

讀書真的無用嗎?

同是底層人,孔乙己被困在咸亨酒店裡,《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孫蘭香卻走出了雙水村。

當我再讀《平凡的世界》,發現不是讀書沒用,而是我們還未能深諳讀書的意義。

01

《平凡的世界》裡有個情節:

做攬工時,有文化的孫少平窩在街邊等著僱主挑選,與其他文盲攬工看起來毫無區別。

這一幕讓我想起網上的一個問題:

我讀了那麼多書,拿的工資卻跟流水線工人一樣,意義在哪兒?

有人這樣回答:

「看著處境一樣,但實際上,因為沒讀書,這可能是他們的上限,因為讀書,你還有無限可能。」

我們讀的每一頁書,都是成長的刻度。

書如舟船,載我們抵達遠方。

孫蘭花與孫蘭香是一對親姐妹,卻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孫蘭花沒有機會念書,她每天砍柴做飯,擔水種地,活在生活的雞零狗碎里。

因為模樣俊俏,隔壁村的王滿銀追求她,一件新衣裳、幾句暖心的話就讓這個傻姑娘非他不嫁。

沒想到婚後,丈夫對家庭不管不顧,屁股一拍,四處浪蕩去了。

孫蘭花沒受過教育,腦海里仍然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一個人當爹當媽地照顧著兩個孩子。

雙水村貧瘠落後,但在沒讀過書的孫蘭花眼界裡,卻是一輩子不得不堅守的世界。

孫蘭香不一樣。

她發奮讀書,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方工業大學天體物理專業。

在大學裡,因為才貌雙全,蘭香成為不少男生的追求對象。

最終,她和省委副書記的兒子吳仲平走到了一起。

當她站在更廣闊的世界,回望人生路時才發現,從小生活過的雙水村竟然如此渺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管窺效應」。

一個人的眼睛,只能通過一根管子看東西,便只能看到管子裡面的東西。

不讀書的人,容易受限於眼前的方寸之地。

讀書的意義,是讓我們以知識為跳板,從不同維度看待世界,從更高的層次審視自己。

02

魯迅把孔乙己的迂腐刻畫得淋漓盡致。

孔乙己因為懂得「回」字的四種寫法而沾沾自喜,把這個當學問四處炫耀。

有時,我們也與孔乙己無高下之分,以為死記內容便行,以為考個高分就一勞永逸,卻不知讀書的意義,在於開茅塞、得新知,在於提升認知。

新工人入礦考試,孫少平以唯一的100分名列榜首。

在繁重艱苦的挖煤生活里,別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如行屍走肉般重複著挖煤的生活。

孫少平卻不忘讀書看報,關心全國的煤礦技術問題,不但了解中國採煤全員工效,而且了解蘇聯、英國、西德、波蘭、美國、澳大利亞的採煤工效。

他還付諸行動,一邊下井幹活,一邊抓緊時間學習數理化,準備報考銅城礦務局的煤炭學校。

《平凡的世界》裡有一句話:

一個人一生中總有個覺悟時期,而這個覺悟時期的早晚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命運。

讀書的過程,就是覺醒自己的過程。

當你真正把書讀透,對世界的見解自然也會比別人深刻。

孫少安的磚廠因為請回原來的師傅而東山再起,還完債務後,腰包里還有4萬多塊錢。

此時有人跑來忽悠孫少安投資省電視台準備開拍的《三國演義》。

孫少平聽了這件事之後,極力反對。

孫少安十分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弟弟不願意支持他去開拓新領域?

孫少平很理性地給哥哥分析,因為對於投資和拍電視劇,他根本一點都不了解。最後,憑實力攢下的錢,也會因為頭腦發熱而虧空。

孫少安這才放棄了投資的念頭,選擇重建村小學,避免了錢財打水漂。

認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當你認知跟不上,財富自然也守不住。

書中有破局之法、處世之道,我們把書讀透,自會踏出一片坦途。

03

羅翔說過一句話: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鴻溝。

「孔乙己文學」中瀰漫的悲哀,大抵也是源於此。

你曾寒窗苦讀,以為是天之驕子,有時卻淪落到一文不值。

揣著一紙文憑,以為是金字招牌,可工作的苦無處安放,生活的難接踵而至,入眼皆是不如意。

似乎,讀的書越多,心中的苦越濃。

法國詩人勒內·夏爾說過:

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著同痛苦相對稱的清澈,與絕望相均衡的堅韌。

前者因書咀嚼到苦澀,後者因書獲得力量。

孫少平一直處於苦難之中。

初高中穿的鞋都露著腳趾,吃著難以下咽的黑高粱面饃,但只要手頭有一本書,就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

在黃原做攬工漢時,別人包里都是鋪蓋,他的包里是幾本書,每天收工後就一個人靜靜地看書。

在銅城當煤礦工人時,天天要經歷生死考驗,他在井下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但是他給礦井下的工友講小說,思緒游於另外一個世界。

文字的慰藉,足以抵消各種苦難。

他在玉米稈堆上徹夜看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被保爾·柯察金的堅強意志深深感染。

他讀《參考消息》,雖身在村子,思想卻在古今中外的廣闊維度上暢遊。

路遙對此評價:「只有一個人對世界了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那麼,他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

如果只是寄希望於讀書換來名利,一旦事與願違,人必然深陷痛苦中。

讀書的意義,是在心中建立一個堅實的壁壘,用來驅趕迷茫,用來對抗苦楚。

曉霞曾問孫少平對未來有什麼打算,他說:「我沒有考慮那麼多,我面對的只是我的現實。」

孫少平看了很多書,卻沒有眼高手低,理智而清醒。

他心在天上,縱覽多元的世界;但腳在泥中,積跬步以至千里。

當我們如孫少平、孫蘭香一樣把書讀懂了,才不會讓學歷成為身上的鐐銬,而是讓讀書成為一把打開人生的鑰匙。


來源:微信公眾號「洞見」

作者:洞見ciyu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