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之_堯

人問歷史 發佈 2024-04-27T09:41:28.232210+00:00

帝嚳 之子,祁姓,名放勛,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辟位二十八年後,堯病逝於 雷澤 ,安葬於 谷林 ,諡號為堯,被 司馬遷 視為「最理想的君主」。

堯,又稱唐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82][81][79]帝嚳 之子,祁姓,名放勛,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

堯代帝摯為天子,都平陽。 [80][1]在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萬國聯盟首領。帝堯在主政期間,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 鯀 治水,並且制定曆法,推廣農耕,整飭百官。

晚年,堯辟位,由舜繼天子位。

辟位二十八年後,堯病逝於 雷澤 (今山東 菏澤 ),安葬於 谷林 (山東鄄城),諡號為堯,被 司馬遷 視為「最理想的君主」。黃帝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概述內圖片來源:

少昊

少昊,華夏人文始祖,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稱號,黃帝的長子,母為嫘祖(一說女節)。少昊,亦作「少暤」,名「摯」,又作「質」,號「金天氏」、「窮桑氏」或「朱宣氏」,生於窮桑,和太昊伏羲一樣同為上古時期東夷族的祖先和首領,因修太昊之法,故稱之為少昊,姬姓,一說為嬴姓,名玄囂。出生於江水(古代山東西部的一條大河)邊。少年時,迎娶鳳鴻氏女子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最終成為整個東夷部落的首領,號金天氏,一號青陽氏。少昊是東夷部族的首領。少昊部族內有20多個以鳥為名的部落,如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鴻氏、鳲鳩氏、鶻鳩氏、爽鳩氏等等,其中有鳳族8個,鳳族在少昊集團中地位最為尊貴,掌管天文曆法,指導部落農桑。

顓頊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黃帝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裡「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概述內圖片來源:

顓頊

顓頊(zhuān xū),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陽(今河南省杞縣高陽鎮),故號高陽氏。少昊死後,打敗爭奪帝位的共工氏,成為部落聯盟首領,號「高陽氏」。始都窮桑,後遷都商丘。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帝嚳繼位。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帝嚳

帝嚳(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於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號高辛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的曾孫。姬俊5 歲時(前2270年)受封為辛侯,15歲(前2260年)輔佐叔父顓頊,前2245年(顓頊78年)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區)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嚳元年,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於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帝嚳是帝嚳部落的首領稱號,帝嚳部落是夷人的一個分支,與顓頊部落有近親關係,帝嚳後來繼承顓頊為東夷部落集團的首領。由於神話的發展演變,帝俊化身為帝嚳、帝舜,都有他們各自的神話傳說流傳下來。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

帝堯出世

堯是諡號,本名祁放勛,出生在 黃帝 世家,是黃帝12個得姓兒子祁姓兒子(由於遷居於封地也稱徙祁、伊祁)的後裔。

受封於唐

十三歲,堯受封祁地,十五歲時定都於陶唐。

繼任天子

二十歲,堯代 帝摯 為天子。 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設官分職,命 羲仲 、 羲叔 、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岳」。是時洪水橫流,泛濫四方,毀壞山陵,沖壞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堯欲使治洪水,「四岳」薦舉鯀治水,九年不成。

讓位虞舜

晚年,堯辟位,由舜繼天子位。

葬於谷林

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傳說中的「堯」真的存在嗎,他究竟有何貢獻

完善政治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 奴隸制國家 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治理水患

祁堯處於原始社會,祁堯小的時候河水水平面覆蓋了山西省中部,僅有山地丘陵等適合人類居住,堯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當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後形成了兩個大的湖泊,昭餘祁澤藪(時間讓它漸漸變小,現已成為人類的居住地)和晉陽湖。

制定曆法

唐堯當政初期,天文曆法還很不完善,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常耽誤農時。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他派 羲叔 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 心宿二 )的位置來校正;派 和仲 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 和叔 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主要影響

在《國語·魯語上》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已進入到後天的五帝序列,但鮌(鯀)、禹、契、冥等也在這個序列之中;但看不到他們之間一脈相傳的親緣關係,特別是帝嚳和堯完全不屬於黃帝、顓頊一脈。

儒家創始人孔子和繼承者孟子最推崇的上古人物不是炎帝、黃帝,而是堯、舜、禹,所以大讚堯、舜、禹並編造出他們禪讓的歷史,但卻沒有將他們納入同一血緣系統,故《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這應該是接近神話傳說事實的。「五帝」之名當是戰國時代的產物。直至戰國中後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現。從現有材料來看,在戰國中後期,「五帝」並不固定。直到戰國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才最終確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一譜系是古代神話歷史化的重要里程碑。司馬遷的《史記》採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統。按照司馬遷所列出的五帝譜系,堯為黃帝四世孫。隨著神話時空被擠占,神話傳說改變了性質,神話人物改變了身份,神話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化進程。

歷史評價

《尚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 論語 ·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韓非子《 韓非子·五蠹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麑,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

呂不韋 《 呂氏春秋 ·召類篇》:「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劉德 :「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百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 [12]

漢武帝 :「千古帝范,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

劉安 《 淮南子·本經訓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 、 鑿齒 、 九嬰 、 大風 、封豨、 修蛇 皆為民害。」

司馬遷 《史記·五帝本紀》:「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劉勰 《 文心雕龍 ·時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鈞,野老吐『何力』之談,郊童含『不識』之歌。有虞繼作,政阜民暇,薰風詠於元後,『爛雲』歌於列臣。盡其美者何?乃心樂而聲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詠功,成湯聖敬,『猗歟』作頌。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而《板》、《盪》怒,平王微而《黍離》哀。故知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

杜甫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浲水,舜亦致薰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

羅泌 《 路史 》:①「勤勞不居,儉而用禮。」②「欽明文思,內行謹飭,篤孝、慈、仁、敬,使人知子弟之道。仁恩被於蒼生,德化敷於四海。」

毛澤東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出生傳說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慶都與父母坐上小船於三河之上遊覽,正午時出現了一條飛舞的赤龍。第二天又出現了形體小些的赤龍,晚上,慶都睡不著,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髮,畫上寫著:亦受天佑。之後,她就懷孕了。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一個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孝子帝嚳的母親卻在這時候去世了,帝嚳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之後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完全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勤儉聽諫

堯當政後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 百姓 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就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了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來人願意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堯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

訪納賢能

總結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戰國時 莊周 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 方回 、 善卷 、 披衣 、 許由 。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是有名的賢人;堯自覺德行達智不如善卷,認識到對於賢德的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恭好禮,以平民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的禮節去拜訪他,讓善卷居主位,堯站在下邊,面向北施禮求教。

《莊子》中記載:堯之師曰 許由 ,許由之師日 齧缺 ,齧缺之師曰 王倪 ,王倪之師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寫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於蒲谷山,堯親往拜訪,拜之為老師。今蒲縣太林鄉有蒲伊村,傳為蒲衣隱居之處,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堯與蒲伊談論大道的地方,後稱講道台。還有帝堯休息過的地方,後稱稅駕坡。蒲伊,人稱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國後稱蒲子國,後來這裡稱蒲子縣,今稱蒲縣。清人留詩中有「蒲谷賢人懷寶去,平陽聖帝策輦來」的詩句,即指帝堯訪蒲衣子的故事。

《 莊子 》中記述,堯問許由:「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讓王倪邀請他。」許由說:「不好啊!那對天下將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齧缺的為人,聰明機智,反應敏捷,天分過人,而你要因他這些人事上的長處讓他接受實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錯了。他明於禁止過失,卻不知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拋棄天然;他就要以己意為標準去分別事物,就要像火燒火燎一樣地去求知;就要埋頭於事物之中,處處干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應接四方,想方設法滿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計去改變萬物,弄得它們不能安寧。怎麼能夠讓他做天子呢?雖然他的行為可以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僅能做個諸侯國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產生動亂的由頭,是臣子的災難,是君主的禍害。」許由對他的老師是了解得很透徹的,經過許由的勸阻,堯也就自然說這回事了。

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 自然無為 ,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堯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齧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堯」。齧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堯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堯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帝堯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堯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占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託於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堯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 鷦鷯 即使在深林里築巢,也不過占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 箕山 之下,潁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 洗耳河 之名。 巢父 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了耳朵把這裡的水弄髒了,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游去飲水。

拜訪子州支父

帝堯曾去拜訪一個名叫 子州支父 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堯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 [

儒墨之宗

在先秦時期,以 儒家 和 墨家 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 顯學 」,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 孔子 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17] 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為標幟;到唐代 韓愈 以至於 宋 明理學,大倡「 道統 」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22]

發明造酒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 農業 ,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創造圍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遊手好閒,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帝堯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起初是教習打獵本領,丹朱不喜,堯嘆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說著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異常,大病一場而逝。帝堯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虞舜。 虞舜 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 商均 。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 丹朱 」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蹟。

龍圖騰

唐堯時基本確定了 龍 這一形象。根據《 竹書紀年 》 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 姑射山 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裡「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莊,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誌》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定都平陽

唐堯初都 太原 ,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 [27] 追溯「唐」的古意,《 說文解字 》解釋為「唐,大言也。」《 白虎通 ·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發布的命令,堯就是這樣的人傑。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

堯和堯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 (有關學者認為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或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 ,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臨汾盆地———平陽。 鄭玄 在其《 詩譜 》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閻若琚所著《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於是,又有了「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了「堯始都祁縣,後遷平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祁縣遷都平陽後,因太祁縣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 仙洞溝 附近的 黑龍潭 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 鹿仙女 ,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 洞房花燭夜 」。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後鹿仙女於是尾隨那只在 牧馬灘 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 天帝 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 臥虎山 。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

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朱兒後被封于丹地( 浮山 ),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人際關係

家世

高祖:黃帝。

曾祖:玄囂。

祖父:蟜極。

父親:帝嚳。

生母: 慶都 ,陳豐氏, 帝嚳 次妃。

正妻: 女皇 ,散宜氏。

平輩

兄弟 :

摯 , 常儀 生,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棄 ,即 后稷 , 姜嫄 生,周部落先祖,後人尊為穀神。

契 , 簡狄 生,商部族認其為先祖。

台璽 ,堯的弟弟,台璽與兒子叔均都曾為周部族首領。

後代

兒子:監明

女兒: 娥皇女英 (同時一起嫁給 舜 )

後代姓氏

伊祁——一作伊耆,帝堯之姓。從母居地為姓。

伊——出自伊祁姓。帝堯後裔伊尹,為商湯王之相,為伊姓。

衡——出自伊祁姓。伊尹之後有衡姓。 [41]

祁——出自伊祁姓。帝堯之後,伊祁姓一支簡化為祁姓。

堯——出自伊祁姓。帝堯之後,以祖上諡號為堯姓。

陶——出自陶唐姓。堯先居陶(山東定陶縣陶城),後封唐(河北唐縣),因而稱陶唐氏。其後有陶姓。

唐——出自伊祁姓。帝堯陶唐氏之後,夏封於唐國(山西翼城縣西),子孫以國名為唐姓。

陶丘——出自伊祁姓。帝堯之子丹朱,居於陶丘(山東定陶縣西南),子孫以地名為陶丘姓。

房——出自伊祁姓。夏禹封丹朱於房國(河南遂平縣),其後以國名為房姓。

向——出自祁姓。夏禹封帝堯之後於向國(山東臨沂市),子孫以國名為向姓。

薊——出自祁姓。周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國(北京市西南隅),子孫以國名為薊姓。

劉——出自祁姓。帝堯之後封於劉國(河北唐縣),子孫以國名為劉姓。劉累,即其後。

御龍——出自劉姓。劉國之後劉累,以擾龍(養馬)服事於夏王孔甲,受賜御龍氏。

韋——出自劉姓。商王武丁時,滅亡彭姓豕韋國(河南滑縣東韋城),改封劉累之後。

杜——出自唐姓。帝堯之後,夏朝封於唐國(山西翼城縣西)。周成王滅唐,移封於杜國(陝西西安市南),伯爵,稱杜伯,子孫以國名為杜姓。詩聖 杜甫 ,即其後。

士——出自杜姓。周宣王殺杜伯,其子隰叔逃奔晉國,任士師,以官名為士姓,稱士隰。

隨——出自士姓。

彘——出自士姓。春秋時,晉厲公被弒,大夫士會之子士魴與荀瑩,迎立晉悼公,悼公任士魴為卿,封於彘邑(山西霍州市東北),子孫以地名為彘姓。 [55]

范——出自士姓。士隰曾孫士會,食采於范邑(河南范縣),稱范武子。其後以地名為范姓。

冀——出自范姓。范氏之後封於冀國(山西河津市與稷山縣之間),子孫以國名為冀姓。

人物爭議

層累的古史

堯,在山海經中本來地位平平,只是到了戰國時期儒墨兩家的文籍中才壯大成一位偉大的帝王,儒家更是將其奉為上古黃金時代中代表了最高道德水平的人物。 [85] 顧頡剛之所以首先注意到堯、舜、禹三人的古史傳說,原因在於「他們是儒家所奉的中心人物,是《尚書》一經中的最大偶像」。而通過揭示出附著在堯、舜、禹等人物身上的神話傳說成分,分析其由神到人、由傳說到歷史的演變,以及他們在古史系統中地位和層次上的富有戲劇化的變動,這些所謂「史實」的真實性便當然受到了根本性的質疑。

顧頡剛的基本觀念是認為中國傳說的古史系統,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時代「層累式的造成的」。童書業認為楊寬是繼顧頡剛之後,集「疑古」的古史學大成的人,楊寬的「民族神話史觀」,也就是「神話演變分化說」。例如,春秋以前歷史上最高最古的人物是上帝和禹,到了春秋戰國間,禹之上又出來了堯舜,這堯舜便是上帝的分化演變,並不是隨意假造的。到了戰國時,堯舜之上又出來了黃帝、顓頊、帝嚳等人,這些人又都是堯舜等的分化演變,也並不是隨意偽造的。

出生地之爭

中國至少有包括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湖南、安徽6個省份12個縣市展開了堯帝故里的「明爭暗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是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而「帝堯出生地研究」是這一項目中一個重要的學術科研課題。帝堯出生地之爭,始於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年,涉及中國6省12個縣市,有華夏說、中原說、東夷說,爭論焦點主要在「華夏說」與「東夷說」之間。

然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六國史書,秦朝以前的史志焚毀導致帝堯出生地無詳細的史料記載,這些給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關於帝堯出生地記載的歷史文獻主要有三:一是司馬遷的《史記》,二是魏晉著名歷史著述家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三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沈約的《宋書》。

遷都之謎

對於堯遷都臨汾,存在以下說法:

躲避水患說

依據 史料 所載,歷史上海河流域水患 猖獗 ,尤其是上游在 山西 ,下游在河北的 桑乾河 水系、 滹沱河 水系,「水流急湍,上寬下窄,上游水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流速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填塞,尾閭不暢,極易成災」。

唐堯部族所居的唐縣、望都一帶,恰處 太行山 西坡與 華北平原 銜接地帶,北有 洋河 、南有滹沱河、西有 唐河 ,河網密布,正是水患多發地域。唐堯所以西徙,究其道理,為避水患當為主要原因。因為大多古籍在談到唐堯時都有關於水患的記載。《 尚書 · 堯典 》說:「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 寰宇通志 》說:「堯時上游之水無所癢,壅而四出」;《晉乘搜略》說:「堯時黃水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

據《韓非子·五蠹》、《 淮南子·精神訓 》所載,唐堯部族已經掌握了建築大型房屋的技術,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題不枅」。屋頂的茅草鋪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額的樑柱不彩繪,而且,精於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這些技術帶到太原傳授於土著。於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堯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為一體,共建家園,共創了太原的龍山文化。

躲避侵擾說

何光岳 在其著作《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 東夷 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 井陘 ,途經太原,再進入 平陽 。」(《試談唐堯氏》)

鄒衡 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 陶器 ,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了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 龍山文化 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實了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 [60]

禪讓之謎

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 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或說因堯德衰,舜逼其讓位而因之,「復偃塞丹朱(堯子),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 五帝本紀 》、張守節正義引《 竹書紀年 》)。 [4] 「禪讓說」的鼓吹者當推儒、墨二家,其思想基礎當是「尚賢」論。為配合禪讓說,人們偽托編造了堯、舜之書《堯典》與《皋陶謨》等,在《堯典》之中,一切遠古神話中的天神均變成了聖賢,屈身而為人臣,帝俊之妻生十日的羲和成了堯「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掌歷之官,東海流波之山的神獸夔變成了堯的樂官,稷、契、皋陶、垂、益分別成了堯的農官、司徒、法官、掌管工巧之官和虞官。 堯、舜、禹時代仍屬中國的史前時期,來自東夷部族的舜不會與崛起於中西部的禹是同族類,虛構出來的堯更不知來自何方,堯、舜、禹三人同屬於黃帝之裔原本是後人的強拉硬扯。在原始社會裡,為爭奪領土和政權的鬥爭反映在遠古神話中。所以在先秦書籍中,往往可見堯、舜、禹等在爭奪權利時所舉起的血腥屠刀,《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韓非子·說疑》云:「舜逼堯,禹逼舜。」屈原《天問》云:「啟代益作後……」這些與儒墨諸子不同的說法。禪讓說使神話中的大神們進入了人王系統,直接導致了神話的歷史化。

古族分布

周長富先生則通過 龍山文化 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布範圍來講,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菏澤堯陵

2006年,菏澤堯王寺村村民王克春在堯陵遺址發現《水經注》所載堯妃中山夫人殘碑首 [65] ,更有力佐證《漢書》堯冢在此之說。二零零八年 山東省文物局 於堯王寺發掘,發現面積四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十二米與堯同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並於陵東二里發掘出成陽故城,是為堯王寺乃榖林堯陵遺址之鐵證。 [66] [67] [68] [69]

臨汾堯陵

據史書記載,帝堯出生於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 [2] ,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堯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陵前築有祠宇, 相傳為唐初所建。明 成化 、 嘉靖 ,清 雍正 、 乾隆 間,都曾重修。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堯廟

堯廟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 晉 元康 中徙汾東,唐 顯慶 三年(685年)遷到現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中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

相傳陶堯建都平陽(臨汾),有功於民,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始建於晉,歷經重修,現存為清代遺物。規模雄偉,布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

堯王與四大臣宰被喻為五鳳,五鳳樓因此得名。堯井傳為堯王所掘, 為記其菌,上築井亭一座。廣運殿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 高達27米,形制宏偉壯麗,殿周有廊環峙,柱礎雕刻精,殿內金柱肥碩,直通上層檐下,雄健的礎石上雕雲龍盤繞,蜿蜒自如。 龕內塑有堯王像及侍者。廟內存有碑十餘通, 載陶堯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廟南3公里存有「 茅茨土階 」石刻。

帝堯古居

帝堯古居,位於堯廟鎮伊村,相傳是帝堯出生的地方,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景區內仍留有明朝萬曆年間所立的帝堯茅茨土階碑等遺蹟,並於近年修復了堯帝祠、祭農壇、赤龍潭、牌坊、堯井等景觀。古時,伊村曾建有一座高大的古式牌樓,上書「帝堯故里」四個大字。

史料索引

《 尚書 ·虞書·堯典第一》

司馬遷《 史記 ·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59]

戴德 《大戴禮記·五帝德》

《 孔子家語 ·五帝德》

《 竹書紀年 ·五帝紀》

韓非子《韓非子·五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