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詩中的唐人「風骨」:從初唐到晚唐,這種詩學觀都有哪些變化

穀雨書客 發佈 2024-03-28T17:28:17.469794+00:00

引言:我們形容一個人品格高尚,作風正派,可以用「風骨」來形容,這個詞是一個褒義詞。《北史·梁彥光傳》中有一句話這樣記載:「此兒有風骨,當興吾宗。」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我們形容一個人品格高尚,作風正派,可以用「風骨」來形容,這個詞是一個褒義詞。但其實這個詞最早不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格的,而是古代美學理論範疇內的。

最初我們聽到或者看到這個詞出現的情景一般是書法、繪畫、詩歌等藝術文學領域內的。

「風骨」這個詞在唐朝之前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單純描述自然界的自然景物階段;第二個時期是形容人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階段;最後一個時期是作為評價的一篇文學作品風格的階段。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風骨」一詞也引申到了人的身上。《北史·梁彥光傳》中有一句話這樣記載:「此兒有風骨,當興吾宗。」

通過寥寥幾字我們便可看出實在誇讚一個人品格高尚,可以使宗室興旺。

自此之後,至唐朝「風骨」一詞融入詩中,宋以後至今這個詞彙應用的場景得到了充分延申,但是其意義一直沒變。

唐代詩人為何偏愛將「風骨」寫進詩

早期的唐朝充斥著宮體詩和應制詩這兩種詩的體裁,那什麼是宮體詩,什麼又是應制詩呢?為何最後這兩種詩歌體裁會廣受批判?

首先,何為「宮體詩」,其實與其說它是初唐時期一種詩的體裁,還不如說它是由魏晉南北朝、隋朝時期留下來的「遺毒」。

因為這種詩主要宮中特有的體裁,主要以宮廷日常以及男女之情這類素材為主的一種詩詞,通過使用大量華麗辭藻的堆砌,給人以華為不實之感。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應制詩又是一種什麼體裁呢?我們通過它的另一個名稱就很容易分析出這是一個什麼體裁的詩了。

「應制詩」又叫「應和詩」,顧名思義這是一種給皇家歌功頌德的體裁這類體裁的詩主要應用在宮廷游宴和應用在科舉考試中的省試詩。

之後唐朝的諍相魏徵制止了這兩類荒唐的詩歌體裁在宮廷中的濫用,對規範唐朝宮廷的詩歌體裁和內容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可以說是魏徵的這次改革,使初唐的一些品德與才華兼具的詩人,更熱衷把「風骨」引入到詩詞中來,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初唐四傑」。

唐中早期表現「風骨」的作品

「初唐四傑」是強有力的響應者,這四位詩人,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的詩詞足以引領一個朝代的風尚。

而他們基本都是採用邊塞詩體裁來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自喻,或者通過對景色或者物品來比喻人。

我們首先來看看王勃這位詩人,他年少成名,就連唐高宗在讀了他的詩後,都連誇了他三聲「奇才」。

一篇《滕王閣序》成就了王勃,也讓他因為才情葬送了生命,雖然早逝,但是他留下了諸多佳作,詩中尤見「風骨」

下面這首《滕王閣詩》就是王勃對《滕王閣序》的概括,其精彩程度一點兒也不比給它寫的序遜色,這首詩的內容是: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該詩描寫了滕王閣的地理位置,以及滕王閣內燕舞鶯歌不再。清晨的雲彩從閣頂掠過,傍晚的雨水從山頭一點點落在珠簾之上,看著這般情景,回想那不再熱鬧的滕王閣

如今幾朵白雲映襯著它江中的倒影,飄飄蕩蕩,物是人非星月輪轉,也不知道修建這座樓閣的滕王如今在哪裡。

不見滕王,卻只見樓檻外長江的滔滔江水滾滾奔流向天邊。

這首詩意境優美,王勃對詩詞的景物描寫一氣呵成,給人一種淒涼之中透著幾許傲氣。

全詩表達了雖然滕王閣雕樑畫棟,這裡也曾經士紳來往,夜夜笙歌,好不熱鬧,但是如今卻人去閣空,好不淒涼。

表達了作者對世間榮華富貴毫無貪戀之情的高尚情操,這何嘗不是一種巧借景物來比喻人不貪戀榮華富貴的佳作?

最後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詩人叫陳子昂,這位陳子昂寫過大量有關「風骨」的詩。關於陳子昂,《新唐書·陳子昂傳》上有這樣一段記載:

「唐興,文章承徐庾之風,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陳子昂人稱「詩骨」,他在批判宮體詩和「應和詩」這兩種不正詩風的事情上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比如陳子昂的這首《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這首詩的體裁是一首懷古詩,詩人借古諷今,借詩抒發出自己的深沉感情。

作者借著當時自己的居住環境,來暗喻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忱,但報國無門,如今只能把這種感情借著詩才能抒發出來的悲涼情懷。

被唐朝文人志士廣為歌頌的豪俠

之前上文介紹過說「風骨」一詞,直到今天還藉此來寓意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在唐朝也有一位特別著名的豪俠也被後世盛讚是有「風骨」的人,這個人就是南霽雲。

此人是魏洲頓丘人士,唐玄宗、肅宗時期的名將,梁羽生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唐遊俠傳》中的主要人物。

梁羽生先生小說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敢笑荊軻非好漢,好呼南八是男兒。」

南八便是南霽雲的小名,該人為人豪爽仗義,喜好行俠仗義,江湖上口碑很好,後來南霽雲報效了朝廷,為朝廷平定了安史之亂。

關於南霽雲的主要事跡,我們今天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南霽雲家境貧寒,青少年時期外出打工。

此人不僅工作勤奮上進,而且業餘時間好學,能文能武,為人仗義,頗具豪邁之風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睢陽太守向張巡請求支援,張轉而派南霽雲前往彭城,找御史大夫許叔冀請求支援。

許叔冀拒絕支援後,南只好突圍至臨淮,找到御史大夫賀蘭進明請求支援。

這最後一次突圍可謂是困難重重。但南霽雲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能突圍成功,贏得了二次爭取求援的機會。

可是賀蘭進明卻是一個想乘人之危的人,他想將南霽雲留在身邊聽命於自己,但南霽雲拒絕了他。

於是賀蘭進明也沒有答應南霽雲的支援請求,南霽雲見遭到拒絕,於是自斷手指明志,再一次向對方提出救援請求,但是仍被拒絕。

無奈,他只能仰天嘆息一聲,回到張巡身邊一同抗敵。

757年10月,南霽雲,張巡一同被俘,叛軍尹子奇前來勸降,遭到了南霽雲的嚴詞拒絕:「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

可見南霽雲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哪怕付出生命也不願屈服,說完了這句話他便與張巡一同就義了,時年45歲,後世稱南霽雲是具有「風骨」義薄雲天的豪俠。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盛唐不再,隨著南霽雲這樣的豪俠逝去,唐朝君王和百姓再無安生日子。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也無暇吟詩作對,和對「風清骨峻」的追求了,「風骨」在唐朝的發展被迫終止了。

結語:

「風」是一種大自然的現象,運用在文學藝術方面就是風度、氣度,「骨」是動物的骸骨。

運用在文學藝術方面,它就是屬於內心的一種堅定不移的力量,「風骨」二字加在一起就是對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講求原則的褒獎。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歷史沒有發生過斷層的國家,在這個國度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們,也在默默地展現出了「風骨」的力量。

稱讚一個人有「風骨」則說明這個人是一個具有優良品德的人,而中華民族的「風骨」指的就是我們的文化底蘊,不屈不撓的精神,不卑不亢的態度。


參考文獻:

《北史·梁彥光傳》

《滕王閣詩》

《新唐書·陳子昂傳》

《燕昭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