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雲南 | 一把小提琴,奏響不朽樂章

秀擁五華 發佈 2024-03-29T11:01:10.066371+00:00

2018年,一把來自雲南省博物館的小提琴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在節目中,這把已略顯陳舊的小提琴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讓不少觀眾感動落淚。

2018年,一把來自雲南省博物館的小提琴入選《國家寶藏》第二季。在節目中,這把已略顯陳舊的小提琴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讓不少觀眾感動落淚。這個讓人動容、紛紛致敬的國寶,就是聶耳的小提琴。

讓我們一起聆聽雲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麗明講述聶耳小提琴的「前世傳奇」。


小提琴的由來

1912年2月14日,聶耳出生在昆明甬道街72號的一個中醫家庭。他4歲時,父親聶鴻儀因患肺結核亡故。全家人的生計都落到母親彭寂寬肩上。

聶耳入讀昆明師範附屬小學時,母親只得變賣了心愛的八音鍾交上學費。因買不起書本,他借來同學的自己手抄。

在貧寒的歲月中,音樂帶領聶耳走向了不一樣的世界。從小學開始,他就表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的極大熱忱。到中學時期,他常與兩個哥哥(聶子明、聶敘倫)以及張庾候、廖伯民、李家英、袁春暉等幾個要好的朋友組織樂隊,搞演奏會,時常拉著從友人那裡借來的小提琴。

1930年,聶耳 (前) 與他的朋友張庾侯合影

待到從雲南第一聯合師範學校畢業時,他已經精通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多種樂器,在昆明當地也已經小有名氣。那時候,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

多事之秋,聶耳亦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薰陶。1928年,中學時期的他秘密加入了共青團,還曾隨軍去到湖南郴州。1930年8月,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18歲的聶耳只身前往上海,在「雲豐」商號當夥計。

因不甘心碌碌無為,聶耳總是忙裡抽空,利用一切工余時間自學。在他的日記及遺存的照片裡,處處可以看到他勤奮學習的身影。自修英文、日文,學習吹口琴、學哲學、學馬恩著作、學滑冰、練游泳……

讓人欣喜的是,1931年初,因代租電影片,聶耳獲得了足足100元的酬金。拿到這筆「巨款」,他一半匯給母親,剩餘的買了一把二手的小提琴、幾本樂譜和一件冬衣。

至此,聶耳終於擁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他興奮地在日記中寫道:「 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若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是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的。」

自此,這把小提琴始終陪伴身旁,如同親密的伴侶,成為他從事音樂生涯,成就他人民音樂家不可或缺的神聖樂器。

聶耳小提琴原件(雲南省博物館供圖)


救國的「武器」

1931年3月,「雲豐」商號破產,聶耳來到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成為歌舞班的一名樂手。

歌舞班樂隊首席小提琴師王人藝給聶耳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為了培養聶耳作曲,被稱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曾提醒道:「得先學好國語和拼音,這樣寫歌就不會倒字音了。你說話雲南口音太重了,現在這樣是沒法作好曲的,作曲一定得先順口。」 在這些音樂人的幫助下,聶耳的音樂才能逐漸被發掘出來。

然而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國家的動盪始終牽動著愛國青年聶耳的心。據王人美回憶,1932年3月的一天,聶耳、金焰、王人美等到閘北前線觀戰。他們目睹了在日本侵略軍炮火下老百姓的房屋財產頃刻被毀,十九路軍奮起抵抗的壯烈場景……當從閘北返回住地途中,聶耳慷慨激昂地說:「我們應該有抗戰的音樂,革命的音樂;抗戰的歌舞,革命的歌舞。」

1932年,在「左聯」戲劇家聯盟負責人田漢介紹下,聶耳加入「左聯」。1932年10月28日,聶耳與北平劇聯的於伶等人一同參加了清華大學畢業同學會為抗日義勇軍募捐的演出。他帶著自己心愛的小提琴獨奏了一曲《國際歌》,用激昂的旋律振奮著每一個人的心。

1932年,聶耳在上海留影

1933年年初,在聯華影業公司一場的攝影棚里,田漢和趙鉻彝、夏衍三人為聶耳秘密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宣誓結束後,夏衍握著聶耳的手表示祝賀,並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了,希望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黨的文藝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也就在這一年,聶耳擔任影片《母性之光》劇務,創作了他的第一首電影歌曲——《開礦歌》。歌曲中唱道:「我們在流血汗,人家在兜風涼;我們在餓肚皮,人家在饜高粱;我們終年看不見太陽,人家還嫌水銀燈不夠亮。」「我們大家的心,要像一道銅牆,我們大家的手,要像百鍊的鋼。」

1933年秋天的一個傍晚,風雨中一個「長著一對大眼睛的賣報小女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不慎被從電車下來的行人撞倒在地。聶耳扶起了「小毛頭」,並把報紙全部買走。回去後,他寫成了《賣報歌》,深刻揭露了社會的壓迫與不平等。

次年4月,聶耳來到「東方百代有限公司」。他以灌制暢銷電影歌曲為名,組織出版了一大批進步歌曲唱片,《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新女性》……

小提琴則成為了聶耳救國的「武器」,一個個音符如「子彈」一般,射向侵略者的胸膛,振奮起中華兒女不畏強暴的拼死精神,為民族解放奔赴戰場。


最後的絕唱

早在田漢認識聶耳之初,兩人就曾談到明月社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他們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

1935年2月的一天,聶耳找到夏衍,拿到了《風雲兒女》的劇本。此時,田漢已經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為了保留自己的成果,田漢將自己為該劇已寫好的歌詞抄在了一張香菸的襯紙上,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好友的被捕,國家的苦難促使悲憤的聶耳主動請纓,要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

田漢原本想將主題歌歌詞寫得長一些,但由於時間倉促還沒能寫完,歌詞寫道: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來築我們新的長城!中國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了最後的吼聲!起來我們,萬眾一心,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風雲兒女》劇本油印版最後一頁上的歌詞(受訪者供圖)

為了使歌曲更加具有戰鬥號角的特徵,激勵中華兒女奮勇抗日、不怕犧牲,聶耳將「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修改成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聶耳足足為譜曲構思了兩個月。將成之際,為了讓他避開敵人的迫害,黨組織安排他借道日本赴歐洲和蘇聯學習考察。聶耳隨身帶走了自己心愛的小提琴以及一把吉他、一支笛子。

1935年5月,聶耳在東京修改完成《義勇軍進行曲》曲譜,並將它寄回上海。隨後,電影《風雲兒女》上映,《義勇軍進行曲》唱響大江南北。

1934年夏,聶耳(後排左)和他的入黨介紹人田漢及友人王素姐妹合影

然而不幸的是,同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藤澤皓昭海濱溺水身亡。一位年輕的天才如流星般閃現,生命戛然而止。一直陪伴在聶耳身側的小提琴也從此失去了主人。

時序變遷,歲月流逝。隨聶耳漂洋過海的小提琴重新回到了祖國。1954年,聶耳的哥哥聶子明先生將這把小提琴捐贈給了雲南省博物館收藏。

細看這把小提琴,它的做工並不精美、用料也不考究,甚至小提琴上的一些油漆已經剝落,邊緣也有磨損的痕跡。但在雲南省博物館,這把陪伴聶耳音樂創作生涯,見證中華民族不畏強敵、英勇鬥爭精神的小提琴,始終都是鎮館之寶。


來源 | 雲嶺先鋒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