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古玉精品100件(20)

豫東燕哥 發佈 2024-04-27T11:02:28.665254+00:00

這件玉秋山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玉器之一,據考證是金代的遺物,器高6.5cm,寬4.5cm,厚1.6cm。

●077

●名稱:玉「秋山」飾

●年代:金代

● 規格:高6.5cm 寬4.5cm厚1.6cm

●收 藏 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秋山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玉器之一,據考證是金代的遺物,器高6.5cm,寬4.5cm,厚1.6cm。

玉秋山飾所用玉料為青玉,局部有紫紅色。器體扁平,兩面均有圖案,內容不一,為浮雕加陰線飾紋。玉飾的一面下部為一蹲伏回首的猛虎,其上部林中有奔跑的雙鹿,中間以樹葉。另一面為一立於松樹枝頭虎視眈眈的雄鷹。作品造型準確,畫面層次豐富,風格粗獷、驃悍,顯現出強烈的少數民族特色。

秋山玉飾所表現的內容多為北方契丹、女真貴族秋季圍獵的情形。《遼史》載:「秋捺缽: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嘗有虎據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騎獵焉,虎伏草際,戰慄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每歲車駕至。皇族而下,分布濼水側,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即集而射之。謂之「舐鹼鹿」、又名「呼鹿。。」金朝建立,金人承遼制進行秋獵,井在服裝上亦有表現虎鹿紋樣的飾物,《金史》稱其為「秋山之飾」.

●078

●名稱:玉凌霄花嵌飾

●年代:元代

●規格:長12.8cm 寬7.4cm

●出土地點:1962年北京師範大學工地

●收 藏 者:首都博物館

這件玉嵌飾是1962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基建工地上出土的,據考證是元代的工藝,玉飾長12.8cm,寬7.4cm,現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

玉嵌飾所用玉料為新疆和田玉,質純色白。玉嵌飾為圖案造型,系採用鏤雕、浮雕技法琢制而成。其正面均勻擺開四朵盛開的凌霄花,花瓣飽滿肥厚,花莖細長挺拔,交叉盤纏,自然勻稱,兩側各有一組藤蔓。其結構看似對稱卻又富有變化,畫面洗鍊簡潔。嵌飾的背面光素,中間稍有凸出,有互相穿連的小孔6 對,可用來繫結嵌綴。玉嵌飾的琢制工藝簡煉而精緻,拋光細膩,是同期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凌霄花又叫."陵苕"、"女葳"等,其學名叫"紫葳",為蔓生木本植物,援物而上,長有數丈,葉為羽狀複葉,秋月開花,花形姣人,為合瓣花冠,花色為鮮艷的亦黃色,形體入畫,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常見的花卉題材。唐代以來,花卉便已成為玉雕作品的常用題材,多以象生的手法造型。至宋、元時期,玉飾所用的花卉題材則採用圖案化的手法進行處埋,使玉飾的造型顯得簡潔大方,使玉的質地之美更加引人注目,從而使玉器具備了更高的藝術性。

●079

●名稱:瀆山大玉海

●年代:元代

●規格:高70cm 口徑135~182cm 膛深55cm

●收藏地點:北京市團城玉瓮亭內

玉海又稱玉瓮、玉缸、墨玉酒瓮、玉缽,是一件流傳有續的元代玉器,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琢成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可算是我國最早的大型玉製品,忽必烈很重視,"敕置廣寒宮」。

滿清入關以後,玉海尚在廣寒宮,順治年間因在廣寒宮地方建造白塔,遂遷之於西華門真武廟內,道人們以之作"菜菲瓮"。1745年,乾隆寶帝聞知此事,亦很重視,"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因其體大,特在承光殿前為之起一亭,名為"玉瓮亭",加以保存,並命內廷翰林等40餘人各各賦詩,刻於亭柱之上,以隆其事,乾隆皇帝又先後4次派員對其清洗修整,第一次、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 刮苔滌垢",還其本來面目;第二次,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將玉海上的水獸,水波紋磨細;第三次,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即起玉瓮亭三年,派造辦處入員督工,琢磨異獸鬃毛紋;第四次,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派造辦處將龍鱗、海獸等鱗甲依樣刻作,並由光玉匠李進孝、刻字匠李世金監督刻磨,耗工費時,在所不惜。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玉海是由元人製作,清人加工修整過的,內膛鐫刻有乾隆皇帶御製詩三首及序,總括了玉海的形狀與經歷,「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於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後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瓮,……仍置承光殿中",外表淺浮雕和陰線刻結合,粗獷和細膩共存。確是兩代皇帝的寵物,兩代玉工之傑作。

●080

● 名稱:玉龍紋活環樽

●年代:元代

●規格:高22.9cm 口徑6.2~8.2cm

●收 藏 者: 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樽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宮舊藏玉器之一,據專家考證是元代的工藝,樽高22.9cm.口徑6.2~8.2cm,足徑6.8~9.9cm。

玉樽所用玉料有綹紋,玉質為閃青灰色。其形體系立體圓雕,長方口,沿外飾弦紋;直頸,頸兩面汽有浮雕雲龍紋祥,畫面構成生動;肩部有弦紋兩道,內有兩組凸起的迥紋,在兩組迥紋中間為一臥在土字上的夔龍紋;頸的兩側各有獸首耳,各銜活環;闊腹,飾陰線刻回紋錦地及四組重環紋,環紋內陰線刻勾連草,線條流暢,層次分明;長方形底足,足上部有相對的重複三角形,足下部有陰線刻回紋。玉樽的整體造型比例勻稱,形態端莊雅致,而頸兩側的活環,則使玉樽有了幾分活潑的氣韻。

樽是古代祭祀用的大、中型酒器,《禮記·明堂位》曰:尊,用犧象山"《群書考索》載:"尊之為言尊也,彝之為言常也,尊用以獻上及大地,彝用以裸施以宗廟,故尊於祭器獨名尊,彝於常器壇名彝。」商周的禮俗中有用六尊六彝以待賓客之禮,其六尊為獻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至唐代.使用尊彝的制度有所改變,數量由六增加到十四,放置的位置固定了下來,各自的用途也進一步明確。這件玉尊為仿古玉器,其形制、裝飾侈與古制相符,加之精緻的琢磨工藝,使此玉尊成為元代玉器的代表作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