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道,人生才能得自在(連載310)

高山立而深海行 發佈 2024-03-29T13:27:04.868199+00:00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


《道德經》第62章分享暨挑戰月分享12

八、掌握了道,人生才能得自在。

古人為什麼把學道、修道看作頭等大事呢?

道,是入世法和出世法的完美統一,不僅能成就世俗的幸福和通達,還能成就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解脫,這是三維空間裡所有知識都做不到的。

世俗中,有形的名利財富、健康長壽都是果,果沒有偶然,背後一定有個因在支撐,才能顯化。同時,果也不可能永恆,就像花開自會落,有得也必有失一樣。所以,無論善果惡果,都沒必要執著,因為早晚會過去

我們學道,就是為了掌握規律——不但要了悟因果,還要能超脫因果,這樣才能實現自在圓滿。


萬物都是因本而生末,生命也是代代相傳、形形相生,所以做事也好,修道也罷,同樣要追本溯源,才能把握關鍵。如果還沒有兒子,就想抱孫子,哪有這樣的道理?

《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這是宇宙化生的奧秘。天下萬物都由天地而生,天地有形有位,這是「天下萬物生於有」;
  • 而天地雖大,卻都生於幽隱的道動,但道無形無相,所以說「有生於無」。

其實,「有無」從未分離——在產生「有」之後,「無」並沒有消失,仍然存在於萬物之中,只是因為太過精微,人類無法感知,所以老子將其稱為「無」,現代科學家則稱之為暗物質、量子流。


這麼玄妙的道,我們怎麼感受它呢?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給出了秘訣:「常無欲以觀其妙」,這句話也是整部《道德經》的精髓。

道的特點是靜,但靜中有大動。人也一樣,天性是靜,只是後天受外物干擾,心才開始妄動——這一「動」就是人慾。

欲望一生,無論好壞,早晚會有個果在等我們

  • 如果欲望合乎法度、不跨越紅線,還屬於正常的需要,也沒有大問題;
  • 但若離經叛道、貪得無厭,那生命必然會不斷降級。

修道的關鍵,就是無論做什麼,都重視內心守靜。

人如果躁動不安,任由慾念紛飛,就像不停地揚沙於空中,那時別說真相,恐怕連路都看不清了。如果能寧靜自守,欲望就像泥沙一樣,會逐漸沉寂,人的天性就能恢復。

人回到天性中,才能觀照萬物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妙」。當了知本源與演化之後,就會發現:一切發生都是正常。

理解了什麼是「正常」,我們才會包容——因為,真正的包容是無需包容。人有心量,力量才能出來,關係才能和諧,成長的空間才能擴大。


有人以為道是天道,與世俗無關,所以修道要出世,不能在什麼身心家庭、事業天下上費時間。

如果道不能與世俗融合,不能對世俗起到支撐,那他修的這個道,就不可能是真道。因為,萬物都從道而出,道也在萬物之中,這兩者是同一體,道怎麼會與自己割裂開呢?

其實,真修行不拘泥於形式,形式是「有」,這是世間法;我們要修的是「有」背後這個「無」——無私無欲、無我無名,這是出世間法。

道,是入世法與出世法的完美統一。


各行各業都有有道者,他們用畢生的精力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任何事到了極致就入道了。能用內心證悟的規律指導現實,做起事來必會得心應手。

人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古人之所以把學道、修道當作頭等大事,是因為只要掌握了道,就能把握住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從此無論面對什麼問題,解決起來都遊刃有餘,這樣的人生才是真自在,這也是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的原因所在。

下一篇:學道是學道的品格,修道是修自己的心境(連載311)


更多有趣內容(可直接點擊瀏覽):

  • 道德經與打坐~第01章:眾妙之門 - 為什麼要靜坐
  • 道德經與打坐~第14章(上):道態恍惚 - 心法要領1: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