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離世後,葬禮扶靈抬棺的16個人都有誰?個個都不簡單

春風一笑青衫醉 發佈 2024-04-27T08:54:55.529442+00:00

魯迅先生說過,「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這是因為在清朝末期,到處都被黑暗與壓迫環境所籠罩著,那時的國民也都生活得很迷茫,找不到方向的。

魯迅先生說過,「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這是因為在清朝末期,到處都被黑暗與壓迫環境所籠罩著,那時的國民也都生活得很迷茫,找不到方向的。

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誕生了許多文壇大家,他們不再是那些溫爾儒雅、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形象,而是攜筆從戎的革命者。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近現代文壇上,如果說魯迅先生敢稱第二,那麼就沒有人敢稱第一。

1936年的上海是暗無天日的,魯迅先生也因病在這裡去世。雖然魯迅先生在生前表示,葬禮不要太複雜,簡簡單單就好,可是他生前的好友們都紛紛自發地要求給魯迅先生辦一場風光浩然的葬禮。

許許多多和魯迅先生不曾相識的人都慕名地前來弔唁,而在其中,十六位傑出風雲的人物為魯迅先生抬棺槨更是讓這場葬禮,顯得格外地引人注目。

丹青妙筆 救亡圖存

魯迅先生幼名叫長庚,生於清朝光緒七年,門庭往來無白丁,家裡是書香門第。11歲時,進入三味書屋讀書,後因祖父周介孚下獄而家道中落,受盡了世人的白眼,不得已,只能舉家避難鄉下。

三年之後,魯迅先生的父親去世,家中的環境更是舉步維艱,魯迅先生從此時開始拾筆寫日記,記錄這世態炎涼,更深深地認識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朽敗。長大之後,魯迅先生帶著對新社會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入學不久,因為對學堂中的阿諛奉承的不滿和讓人感到絕望的社會風氣,魯迅先生改入陸師學堂,在陸師學堂中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並初步接觸到了革命新思想,從而形成了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的新思想。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在五四運動之後才起了「魯迅」這個筆名。在民國十五年,魯迅先生為「三一八慘案」發聲,創作了《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但也因此被列入政府的抓捕名單之內,不得不暫時避難於山本醫院。

儘管在避難之中,魯迅依舊奮書疾筆。在避難的期間,魯迅創作出了著名的《仿徨》,後來,魯迅先生又赴廈門大學擔任國文系教授,但沒過多久便辭職離去。

到了民國二十年,魯迅先生在翻譯《死魂靈》第二部的時候胃病發作,通過及時的治療,雖然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醫生已經告知魯迅先生,他的病情並不樂觀,隨時都有復發的可能。果然,沒有過多久,魯迅先生胃病再度發作,而這一次,他沒有能夠撐下去,在1936年10月19日的上午,魯迅先生在上海大陸新村9號公寓因病去世,享年55歲。

一代文豪 與世長辭

從胃病發作到病逝的這幾個月時間裡,魯迅先生足足消瘦了60多斤,可見胃病給他造成了多麼大的痛苦。在身體每況愈下時,魯迅先生已經感知到自己的生命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從他第一次胃病好轉之後寫下的文章《死》中就可以看出來,在死亡面前,魯迅先生並沒有絲毫的畏懼。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對自己的身後事做出了交代,這算是魯迅先生的「遺囑」。在魯迅先生病逝之後,他的妻子許廣平讓魯迅先生的弟子胡風向外界正式宣布了魯迅先生去世的消息。

魯迅先生病逝消息公布之後,震動了整個上海的文學界,許多魯迅先生的生前好友都紛紛前來弔唁,其中不乏像宋慶齡女士這樣的人物,宋慶齡還擬定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九位成員,組成了魯迅先生治喪委員會,其中還有魯迅先生生前的好友矛盾和沈鈞儒等人。

三天後,魯迅先生正式被安葬。前來參加送葬的隊伍更是有萬人之眾,隊伍的前面是一條寫著「魯迅先生殯儀」的白色橫幅,這條橫幅不斷地被接力換手,一直保持在隊伍的最前面。

隊伍中還有許多的青年學生在衣服袖子上纏著黑紗,還有很多小學生也都自發地參與進來。他們手上拿著用白布做成的輓聯,口中唱著輓歌,那一天,整個上海都沉浸在一份悲傷之中。

從殯儀館到埋葬魯迅的萬國公墓大約有著十多里的路程,但是一路上都沒有人開車,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年齡,都自發地步行跟隨在隊伍後面。在十多里的路程上,先後有十六個人輪流抬著魯迅先生的棺槨。

生前好友 自願抬棺

這十六個人都是文壇、政壇、教育界等多個領域的傑出人物,在當時,都是有著舉足輕重的社會影響力的人物。在這十六個人中,黃源和胡風皆是魯迅先生的弟子,他們在文學上繼承了魯迅先生的衣缽,而且造詣都很高。

還有一位日本的文學作家鹿地亘,是魯迅先生在日本時結交的,還有就是巴金、黎烈文、聶紺弩、孟十還、陳白塵,靳以、吳朗西、周文、張天翼、蕭軍、肖乾、歐陽山、曹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巴金先生,他和魯迅先生兩人雖然相差23歲,但是卻是一對關係很好的忘年交,兩人不是師生卻勝似師生。因為兩人都有著共同的追求,彼此之間也經常互幫互助。

就在魯迅先生去世的那一天,巴金還像往常一樣去拜訪魯迅先生,但是卻沒想到在入門的時候就接到了魯迅先生去世的噩耗。在這之後,更是親自撰寫了二十多篇文章來紀念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和為其抬棺的十六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有的是自己視作朋友一般的學生,有的是和自己有著共同理想抱負的夥伴,有的是對魯迅先生有著深深影響的前輩。但是他們都自願地為魯迅先生抬棺,可見魯迅先生在當時的地位之重。

小結:

魯迅的名字我們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我們也都讀過他的文章,可那時還不是特別理解魯迅先生為何偉大,但是當我們走入社會後才慢慢體會到,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去了多年,可是他的精神是永存的。

毛主席曾經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所以,不管什麼時代,魯迅先生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