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CT後,孩子輻射到底有到少?增加的腫瘤風險有多少?

醫學界兒科頻道 發佈 2024-03-29T19:08:44.793147+00:00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做完就別想太多了。撰文 | 開心爸孔令凱導讀近期有位讀者一直在留言問孩子做了 CT 後,這次的輻射量到底有多少,而不想看各種資料裡面給的大概參考值,然後輻射對孩子以後發生腫瘤的影響有多大。又查了下資料,分享給大家。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做完就別想太多了。

撰文 | 開心爸孔令凱

導讀

近期有位讀者一直在留言問孩子做了 CT 後,這次的輻射量到底有多少,而不想看各種資料裡面給的大概參考值,然後輻射對孩子以後發生腫瘤的影響有多大。

又查了下資料,分享給大家。

簡單粗暴版

進行 CT 後,孩子到底接受了多少輻射,可以通過計算器算出來,有需求的可以去算下。

進行 CT 後,孩子患腦部腫瘤、白血病的機率會提高,有時甚至是幾倍的提高,但是基於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很低,所以累積絕對風險很小,可能每進行 4000-10000 次 CT,才會導致一例超額白血病和一例超額腦腫瘤。

真實研究中,10 萬多患兒,監測最多 15 年,排除了有癌症誘發因素的患者後,一共有 50 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 35 例白血病,看到這裡是否就安心了?

對於 CT,畢竟有腫瘤風險,我們能用別的檢查方法替代就替代,能不做就不做;但是如果是醫學上需要的,那該檢查就檢查,不要拒絕。

最後,如果已經檢查完了,就不要糾結了,即使天天抱著資料看,查到底有多少腫瘤發病機率也查不出來準確值,對孩子後續的照料也沒有啥改變,過去的就過去了,讓孩子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每天都在進步,避免不良環境,比啥都好。

目 錄

1、到底這次的輻射量有多少?

2、那這些會導致癌症發生的風險增加多少呢?

3、腫瘤發病率會提高多少?

一 到底這次的輻射量有多少?

資料里會寫,如果進行一次胸部 x 線,輻射的有效計量為 0.02mSv 左右,大約是一次往返洲際航班的輻射量,相當於 2.5 天的本底輻射;而進行一次頭顱 CT,大約是 2mSv,相當於 8 個月的本底輻射。如果進行的是腹部 CT,大約是 10mSv,相當於 3.3 年的的本底輻射。

P.S.自然本底輻射是 3 mSv/年,就是生活中給你的輻射量。

那上面講的是平均的輻射量,對於孩子自己接受的檢查不一定適合,比如檢測的機器不同,時間不同,照射的方位不同等等,孩子接受到的輻射就不一定是平均值了。

好的,這種較真精神很好,咱們就這個講講,因為拍 x 片導致的輻射太少,不用太關注,就不講了,主要說說 CT。總的計算過程如下圖,看圖肯定看不懂,咱們後面一個個解釋:

圖片來自:https://howradiologyworks.com/dlp-calculator/

在進行完 CT 後,可以問放射科醫生,這次的總 DLP(劑量長度乘積,dose length product)是多少,這個值一般不會給患者,都是在放射科醫生的影像軟體中能看到。

這個 DLP 大家可以理解為總輻射劑量,就是多少輻射打到這個部位的身體器官了。

之後我們計算這個器官和組織到底受到多少輻射(接受了不代表就受到這麼多輻射傷害),也就是當量劑量,有些嚴重的射線,會導致的傷害大,不厲害的射線,導致的輻射傷害低。

射線厲不厲害,通過輻射加權因子(Wr)表示,而對於 x 線,其 Wr 是 1,所以 CT 也是用 x 線為放射源,所以,當量劑量就是總輻射的劑量。

有些粒子比較厲害,其 Wr 可能是 10,那組織器官的當量劑量就是吸收劑量的 10 倍,當量劑量就理解為吸收的輻射,真正產生了多少劑量的輻射就行了。

之後,我們把一個器官受到的輻射劑量(當量劑量),換算成整個人體所受到的輻射量,就是再乘以一個組織權重因子(Wt),也叫有效劑量轉換係數,也叫 K 值。

不同年齡,k 值不一樣,不用的檢查部位,k 值也不一樣,大家看下面的圖就知道具體值了,下圖中,1 歲那裡的意思是 1 歲到 5 歲之間

組織權重因子 K[mSv/(mGy·cm)]

表格來自參考文獻[1]

所以,咱們知道了 DLP 值,最後乘以上面的 K 值,就是最後整個人體受到的有效輻射量了。

這裡面,吸收劑量的單位是 mGy,最後的有效劑量單位是 mSv,二者就是通過上面的計算,進行的單位轉換。

這也是很多讀者問的怎麼轉換 Gy 和 Sv 的解答。

那都靠自己計算,多麻煩,哈哈,咱們去找個計算器算下,網址如下:

https://howradiologyworks.com/dlp-calculator/

上面的圖片是網頁翻譯完的,在 1 裡面填寫 DLP 值;在 2 裡面選擇哪個部位進行的檢查;在 3 裡面選擇年齡,比如 3 歲的孩子,就選擇 1 歲(1-5 歲);4 裡面自動出現 k 值,然後 5 是結果,就是有效劑量。

上面例子中講的是,3 歲孩子進行了腹部和盆腔的 CT,醫生告知的總 DLP 是 389,最後算出來的有效劑量是 11.67mSv,這個和大部分資料裡面提到的腹部盆腔 CT 輻射平均有效劑量 10-20mSv 差不多。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2]

另外,還得說明下,通過上面這個計算出來的,也不是精確值,因為 k 值也是經常修整,個體也有差別,也不是最精確的,了解個大概就不錯了。

二 那這些會導致癌症發生的風險增加多少呢?

人活得越久,越容易出現癌症,目前研究認為,終生發生癌症的風險,女性為 37.5% (1 in 3) ,男性為 44.9% (1 in 2) ,另外,人死於癌症的風險是 25%

上面這些是不是看著很嚇人?

不要擔心,這個不是發病率,只是風險,並且這些只是平均值,沒有評估生活方式(吸菸、飲食、運動等)、家族史(遺傳學)或輻射暴露,不是說你有一半的機率會出現癌症。

接受輻射後這種風險會增加多少呢?正常的檢查都不多,可以通過下面的計算器算下:

https://www.xrayrisk.com/calculator/calculator.php

現在這裡選擇做的什麼檢查,我們以 CT 為例子,所以選擇 CT Scans:

進入後選擇腹部和盆腔 CT,之後在 2 處選擇性別,在 3 處寫上年齡,在 4 處寫上做了幾次該檢查,第 5 那裡有個有效劑量的默認值,我們可以改成上一條中算出來的值,然後點擊 Calculate,就能出現結果。

上圖中,7 是增加的風險,8 是本來就有的風險,9 是暴露檢查後,最後的風險,能看到增加不多。

大家可能會問能不能在 6 處直接寫上 DLP,也能寫,寫上後,上面 5 裡面的數值就不起作用了,僅以 DLP 計算了。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就是你輸入 DLP 後,計算出來的總有效劑量就是固定值,無論你寫幾歲,都是一樣的,那這樣和咱們上一條講的不同年齡不同就不一樣的。

所以,推薦是先用第一條的算出來有效劑量,填入這個計算器的 5 裡面,而 6 裡面的 DLP 不要填。

這個部分看完了,是否覺得沒啥用啊?因為確實有研究發現,經過 CT 的人群,腫瘤發病率是高的,那怎麼評估呢?

三 腫瘤發病率會提高多少?

2012 年柳葉刀一個研究發現[3],頭部 CT 累積劑量在50-60mGy 時,腦瘤的風險增加了三倍;對骨髓施加相同劑量會導致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三倍,這個比例是通過對比累積劑量低於 5 mGy 獲取的。50-60mGy 累積劑量所需的 CT 掃描次數大約是 2-3 次頭顱 CT,然後 5-10 次頭顱 CT 會對骨髓產生 50-60mGy 的累計劑量。

大家看到增加倍數後,也不要太擔心,因為這些腫瘤還是屬於罕見病,比如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發病率為 1.15-5.14/100,000 兒童;白血病是兒童常見腫瘤,裡面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病率大約是 3.4/100,000。

所以,累積絕對風險很小,在對 10 歲以下的患者進行首次 CT 後的 10 年內,估計每 10,000 次頭部 CT 掃描中會發生一例超額白血病和一例超額腦腫瘤。

2014 年的研究發現[4],在 858,815 名兒童中,進行頭部 CT 和頸部 CT 後,腫瘤的的發病率比為 1.14 和 1.13,意思就是發病率是沒有進行 CT 兒童的 1.14 倍和 1.13 倍。看到這裡也不要害怕,因為腫瘤的發病率不高,所以是發病率的 1 倍多,其總的發病率也沒高多少,比如文中估計,每進行 4000 次頭顱 CT,會出現 1 例腦腫瘤。

然後 2022 年,法國有個研究[5],對 103,015 進行 CT 檢查(各種 CT)的患兒進行分析,最多隨訪 15 年後,發現大腦和紅骨髓的平均累積輻射劑量分別為 27.7mGy 和 10.3 mGy。該研究隨訪了最長 15 年,這 10 萬多患者中, 排除了有癌症誘發因素的患者後,一共有 50 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 35 例白血病。

給出的的結論是,在沒有癌症誘發因素的患者中,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每 10 mGy 風險比率為 1.05(95% CI:1.01-1.09),白血病的風險比率(HR)為 1.17(95% CI:1.09-1.26)。意思是每增加 10mGy 的器官累積吸收劑量,風險就是不使用 CT 的 1.05 倍和 1.17 倍。

台灣的一項研究[6],對比了 24 418 進行過 CT 檢查的兒童,和 97688 名沒有進行過 CT 兒童腫瘤發病率,發現總的腫瘤風險沒有增加(進行 CT 的比例是 36.72 /100 000 病人年,沒有接受過 CT 的是 28.48/100 000 病人年 ),但是腦腫瘤機率是沒有 CT 孩子的 2.56 倍,0-6 歲最高,是 3.16 倍;良性腦腫瘤是沒有進行 CT 兒童的 2.97 倍。

這個倍數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年 100000 人中,用過 CT 的兒童出現腦腫瘤的人數是 17.89,而沒有使用 CT 的人數是 7,17.89/7=2.56。也是看倍數會比較高,但是實際的患癌症的患兒不會高太多。

所以,通過以上資料,能看出,對孩子進行 CT 檢查,會導致腦部腫瘤、白血病的機率增加,甚至是好幾倍,但是基於腫瘤的發病率低,增加的幾倍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按照 10 萬人每年出現腫瘤數看,也沒有增加太多,畢竟發過 22 年研究隨訪 15 年,10 萬人中的癌症人數(排除癌症誘發因素的)才是 85 人,這樣看是否就放心了。

目前資料僅能知道這個趨勢和大概比例,如果想知道自己孩子接受這次輻射後,確切的癌症發病率,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算,然後算出來也沒啥意義,10-20/100,000,和 3.4/100,000,在我們對孩子的照顧和預防上,沒有什麼差別。

總結

最後給個結論,對於 CT,我們是能不做就不做,能用別的檢查方法替代就替代,畢竟有腫瘤風險;但是如果是醫學上需要的,那該檢查就檢查,不要拒絕。

另外,如果真的是不需要,但是已經檢查完了,那也不要糾結了,因為糾結也沒用,天天抱著資料看,查到底有多少腫瘤發病機率也查不出來準確值,對孩子後續的照料也沒有啥改變,過去的就過去了,讓孩子吃的好,睡的好,玩的好,每天都在進步,避免不良環境,比啥都好。

OVER。

快來「醫生站網頁版」瞧一瞧👇

或點擊閱讀原文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資料:

[1]Shrimpton PC, Hillier MC, Lewis MA, Dunn M. National survey of doses from CT in the UK: 2003. Br J Radiol. 2006 Dec;79(948):968-80. doi: 10.1259/bjr/93277434. Erratum in: Br J Radiol. 2007 Aug;80(956):685. Dosage error in article text. PMID:

[2]Smith-Bindman R, Lipson J, Marcus R, et al.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Common Computed Tomography Examinations and the Associated Lifetime Attributable Risk of Cancer. Arch Intern Med. 2009;169(22):2078–2086.doi:10.1001/archinternmed.2009.427

[3]Pearce MS, Salotti JA, Little MP, McHugh K, Lee C,Kim KP, Howe NL, Ronckers CM, Rajaraman P, Sir Craft AW, Parker L, Berrington de González A.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scans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risk of leukaemia and brain tumou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2 Aug 4;380(9840):499-505. doi: 10.1016/S0140-6736(12)60815-0. Epub 2012 Jun 7.PMID: 22681860; PMCID: PMC3418594.

[4]Chen JX, Kachniarz B, Gilani S, Shin JJ. Risk of malignancy associated with head and neck C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4 Oct;151(4):554-66. doi:10.1177/0194599814542588. Epub 2014 Jul 22. PMID: 25052516; PMCID: PMC4470427.

[5]Foucault,A., Ancelet, S., Dreuil, S. et al. Childhood cancer risks estimates following CT scans: an update of the French CT cohort study. Eur Radiol 32, 5491–5498 (2022).

[6]Huang WY, Muo CH, Lin CY, Jen YM, Yang MH, Lin JC, Sung FC, Kao CH.Paediatric head CT sca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malignancy and benign brain tumou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 J Cancer. 2014 Apr 29;110(9):2354-60. doi: 10.1038/bjc.2014.103. Epub 2014 Feb 25. PMID: 24569470;PMCID: PMC4007220.

本文來源:兒科醫生孔令凱

責任編輯:向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