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北洋政府在分裂前一刻出兵俄國?1919年是收復外蒙的最好機會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3-29T22:04:06.654059+00:00

1918年4月17日俄羅斯海參崴港,無數華僑正望眼欲穿地看著遠方的海平面,突然,軍艦的汽笛聲驚醒了寧靜的人群。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1918年4月17日俄羅斯海參崴港,無數華僑正望眼欲穿地看著遠方的海平面,突然,軍艦的汽笛聲驚醒了寧靜的人群

歡呼的聲音頓時蓋過了一切,因為那艘軍艦的艦首,飄揚的正是象徵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為什麼在北京條約簽訂58年之後,中國軍人能再一次踏上闊別已久的外東北?這是個很長的故事......

來自西伯利亞的加急電報

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突然收到了許多來自北方的電報,這些電報的發出人是代表協約國參戰的華工與久居西伯利亞的華僑

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讓這些人在一夜之間成了俄國革命勢力與反動勢力都爭相迫害的對象,富裕的被打家劫舍,而貧窮的則被抓去當炮灰

近百萬華僑這時想到了他們遙遠的祖國,但面對雪片一樣的電報,國務總理段祺瑞卻犯了難,因為這一年的中國並不太平

兩年前稱帝鬧劇的落幕讓袁世凱的時代戛然而止,政治強人離去的結果就是曾經隱藏在其下的野心家紛紛崛起

此時北方北洋政府與南方軍政府互相對峙,而北洋政府中直奉皖三大派系的粉墨登場也讓軍閥混戰的時代隱隱拉開序幕

如果去救,那麼不僅要冒著得罪俄國內戰雙方的風險,還會給內部派系勢力以可乘之機;但是如果不救,那不僅百萬華人華僑會任人宰割,北洋政府那本就不多的國際威望也會敗壞的一乾二淨

段祺瑞望向北京秋末那寒冷的天空,一隻孤獨的大雁正獨自向南飛翔。差不多在一年前,正是他的堅持讓北洋政府下定決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派遣數十萬勞工奔赴世界各地,而如今如果棄他們於不顧,自己相當於用數十萬同胞的命換了一段「前程」

他搖了搖頭,想從積極的一方面思考這件事情。段祺瑞想到此時大一統中華的餘威仍在,他主導的北洋政府依然被外國視為能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如果能以協約國的身份隨列強軍隊共同出兵那麼不僅能解救苦難中的同胞,還能在面對俄國的無理取鬧有個後台

於是他最終下定了決心——出兵俄國

北洋政府出兵西伯利亞

段祺瑞雖然內心糾結過,然而行動卻迅速異常。1917年12月12日,他領導下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剛剛收到來自海參崴領事館的正式報告,就立即與軍方磋商派兵北上

三個月之後,北洋政府手中最大的船隻「海容」號巡洋艦整裝待發,準備前往闊別已久的故土。4月17日,在無數僑民的歡呼聲中,海容號抵達海參崴港

無數僑民紛紛找到艦長林建章,痛斥俄當局的所作所為,請求快點將他們帶回中國,林在短暫考慮之後,決定「武力」恐嚇一下當地的俄國人

在他的授意下,四十名艦員登上港口大道,荷槍實彈站列兩排,為急切歸國的僑民清出一條只許中國人撤退的道路。看到如此的陣勢與海面上全副武裝的軍艦,港口的俄國人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威風

4月18號是海容號抵達的第二天,在這一天,1165名華僑登上了另一艘飄揚著五色旗的中國輪船,終於得以返回闊別已久的故鄉

不過相對於廣袤的西伯利亞而言,海參崴僅僅是一隅小城。海容號能護送這裡的幾萬僑民,卻管不了內陸的數十萬同胞

隨著俄國內戰的打響,西伯利亞局勢日漸惡化,已經走出第一步的段祺瑞此時決定——出兵

1918年8月,以英美日為首的協約國鑑於俄國內戰打響,正式宣布集體出兵干涉俄國內戰,同月22日,北洋政府響應號召發表出兵宣言,國務會議最終決定

出兵四千人,自圖門江口出發前往外東北各城解救僑民

決定雖已下達,可段祺瑞的內心無比忐忑。海容號之所以能順利地抵達海參崴,靠的是地方軍閥手裡沒有軍艦阻攔,然而如今這支陸軍想要北上撤僑,勢必會經過奉系控制的東北各省

他很擔心在此前已經多次公開與自己叫板的張作霖會橫加阻撓,便嘗試讓陸軍部去探探張的口風

張作霖雖然在內政上與段祺瑞不對付,可是談到民族大義絕不含糊。在他的支持下,北洋政府第九軍的4000名精銳士兵順利開赴俄國境內,這支部隊首先抵達海參崴港,又以此為基地,將下屬各支部隊分散到雙子城、海蘭泡、伯力、廟街等多個僑民聚集的城市,保護他們順利回國

中國軍隊在這些城市中恪守北京的命令,嚴格遵守中立政策。既不幫助紅軍也不偏袒白軍。北洋政府並不是沒有考慮過趁俄國內亂收復外東北,然而一方面時機未到,另一方面,則是在廣袤的北方,有著比外東北更好的機會,那便是外蒙古

北洋政府宣布結束外蒙自治

對於俄國來說,即使明知中國軍隊只是為了護送僑民,但他們仍為中國夥同協約國出兵一事深感不滿

作為報復手段之一,還未失敗的白俄勢力重啟了對外蒙古的蠶食政策,開始重新煽動外蒙古的獨立

1919年6月,貝加爾湖地區白俄勢力的領導者謝苗諾夫派人前往外蒙當局,要求他們繼續所謂的「大蒙古國」政策,正式從中國脫離。外蒙王公們一方面當即拒絕了這一提議,另一方面則出於對俄國人的懼怕,立即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北洋政府

是可忍孰不可忍,段祺瑞下定了最終的決心——出兵外蒙逐出俄國人

1919年10月29日,中華民國西北邊籌使徐樹崢抵達庫倫,直接撤銷外蒙自治,來自綏遠的中國軍隊還一路北上抵達唐努烏梁海,收復了這一片曾被中國長期統治的土地

對於中國果斷捍衛主權的行動,俄國當局自知理虧,敢怒而不敢言。北洋政府看穿了俄國人的虛弱,趁此機會同時宣布取消俄國人的領事裁判權並收回俄租界,沙俄時代在中國經營近百年的「成果」在短時間內幾乎被一掃而空

可就在這揚我國威的大好關頭,一場內亂,讓已經獲得的一切又逐漸化為泡影

外交成果功虧一簣

這個內亂,便是突然爆發的直皖戰爭

1920年已經是段祺瑞政府執政的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間北洋政府作為過去老大帝國的遺骸,還在勉強地維持著形式上的統一

然而這個政府內部不僅派系林立,每個派系背後也都有著暗中支持他們的外部勢力,段祺瑞背後的老大,便是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

為了獲得日本人的支持,段祺瑞政府與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其中就包括《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雖然名為共同防禦,然而日強中弱,這樣一個條約意味著將中國的國家安全拱手讓人

條約簽訂後全國範圍內都掀起了反對段政府的愛國主義運動,而段的老對手、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的吳佩孚則趁機發難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五天時間吳佩孚即把段祺瑞趕走。然而他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如此順利,又是得到了奉系的支持

一山不容二虎,直奉聯手取得的勝利意味著兩家總有一天會再次大打出手,果不其然,一年多以後,直奉戰爭爆發,中國徹底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

持續的內亂讓只剩下空架子的北洋政府徹底失去全部對外干涉的能力,1921年最後一支護送僑民的部隊從外東北撤出,收復失地的希望徹底化為泡影

而直皖戰爭剛剛爆發,蘇俄就趁機發布《告蒙古人民書》,公然無視中國對外蒙古的統治,同時扶持外蒙古的人民革命黨,並最終在1924年借直奉混戰實現了外蒙古的實質性獨立,邁出了此地脫離中國統治最為關鍵的一步

客觀來說,段祺瑞政府出兵外東北並非完全是北洋政府的意志。作為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軍閥政權,其許多政策都在響應日本人的利益,譬如4000中國陸軍北上外東北的同時,也伴隨著多達7.2萬名日軍進入西伯利亞干涉俄國內戰

因此,雖然中國軍隊一度到達過伯力、廟街等令人無比懷念的故土,徹底收復這些地方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是在俄國內戰的歷史性機遇中,中國絕不是一無所獲,北洋政府不僅抓住機會在1920年就廢除了前清時代沙俄強加在中國上的種種不平等外交待遇,還一度從實質上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

雖然在同一時期的巴黎和會上,中國的外交失利充分反映出這依然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但北洋政府在北方的勝利,無疑表明了一旦中國實現實質上的統一,便有無限的機會走上復興的道路

可惜的是1920年的軍閥混戰不僅讓北洋政府的末日餘暉化為泡影,也徹底拉開了後面近三十年間,中國分裂與混亂的序幕,這實是令人無限遺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