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司馬南在古代當官會怎麼樣?

懷疑探索者 發佈 2024-03-30T05:17:19.283145+00:00

假如司馬南在古代當官會怎麼樣?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玩笑。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軍事家、大謀略家,綜合水平當然在我之上。

作者:懷疑探索者,本文禁止轉載,否則負法律責任。

假如司馬南在古代當官會怎麼樣?

我先開一個玩笑:朱元璋的水平不及我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玩笑。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軍事家、大謀略家,綜合水平當然在我之上。開國就靠一隻碗,絕非等閒之輩。不過,我說的是理工科思維——一種讓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利國利民利人類的科學思維方式——朱元璋大概最多有我1/3。

這是因為,理工科思維有三個主要方面:量化標準、綜合性權衡利弊、奧卡姆剃刀。任何一個人只要掌握了這三大利器,就可以縱橫於天下無敵,永遠不被蒙蔽。

而朱元璋本人,就擁有理工科思維中的綜合性權衡利弊。

什麼是綜合性權衡利弊?那是與二極體非黑即白思維相對的一種思維模式。比如,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對此,中國應該如何反應?

如果是二極體思維,就會簡單的認為:美國與俄羅斯交惡,所以我們應該支持俄羅斯。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模式,非黑即白。首先定義美國是「惡」,那麼與「惡」對立的就一定是「善」。那麼,似乎應該支持「善」。

不是黑,就是白。上述就是二極體思維。

但理工科思維不會這樣看。理工科思維會這樣看:

只要利益遠遠大於弊端,我們就可以干!

如果去解釋中國對俄烏戰爭的應對,那麼就是,全方位分析中國在各種情況下,得到什麼,損失什麼。不但是簡單分析「中國介入」,而且要分析介入的程度。

比如,分析我們如果支持俄羅斯,介入的方式是什麼,介入的程度是多少,各種程度的介入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利益是多少?弊端是多麼?是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

同時,分析我們如果支持烏克蘭,介入的方式是什麼,介入的程度是多少,各種程度的介入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利益是多少?弊端是多麼?是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

再同時,分析我們如果保持中立,如何保持,是名義上的保持中立,還是實質上的保持中立?是先支持俄羅斯一段再保持中立,還是先支持烏克蘭一段再保持中立?各種情況下,會導致各界什麼樣的反饋?利益是多少?弊端是什麼?是短期利益還是長期利益?

總之,不會貿然的下結論,而是全方位、立體的調查分析清楚,然後採取對我們國家最有利的判斷形式,用最務實、嘴冷靜的頭腦,隨時做出外交政策的調整。

一句話:

我們不做冤大頭。我們不扮演清高。我們不搞虛頭巴腦的「道義」外交。一切行動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至上。只要對中國的利益遠遠大於弊端,哪怕是暫時的「不忍」「不屑」,我們就可以干!

這,就是理工科思維的三把利器之一的——綜合性權衡利弊。

而朱元璋在歷史上,就運用這種利器達到了如火純情的地位,極大的維護了皇權的穩固,奠定了基業。

朱元璋執政期間,爆出了一個很嚴重的政治事件,史學家稱之為「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發榜後,裁定陳䢿為第一,取錄宋琮等51名,是為春榜。因所錄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稱為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為歷科所不見。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本次科考的主考官們故意偏私南方人嗎?其實未必見得是這樣的。北方由於戰亂更加頻繁,加上傳統上文風偏弱,所以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學生數量極少。在當時的歷史時空條件下,南方人肯定比北方人具有更高的優勢。所以,大概率不存在主考官故意刁難北方人的情況。而大儒劉三吾也感到很委屈,他覺得一切都嚴格按照朝廷制訂的考試制度來,所有試卷都是密封的嚴嚴實實,根本不可能有考生的地域籍貫信息被泄露。

那麼,如果按照普通人的二極體思維,非黑就是白,你北方人文化低,自然就沒有資格考中。哪怕再考十次,你北方人如果不夠水平,也必須考不中。考不中,那是你活該。

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似乎也沒有錯。但是,只限於你是普通人可以這樣想。如果你是一位朱元璋這樣的君主,他的眼光就不一樣了。他必須綜合性權衡利弊。

當時,天下初定,人心未穩,殘元勢力還在。朱元璋開科取士,就是為了籠絡天下的讀書人,最終是為了穩固江山,擴大統治基礎。如果非黑即白,那麼就好辦了,直接表彰劉三吾:你好樣的,沒有徇私枉法,堅持以水平取士。

但是,這樣做看起來是「堅持了真理」,道義在劉三吾這邊,但是,會讓整個北方人離心離德。

人都有私心。北方讀書人才不管你是不是堅持了真理,他們就記得一條:這麼多的北方人都沒有一個考中,那就是朝廷對我們的歧視。

而政治是團結絕大多數人。為了江山的永固,為了開國初期人心的穩定,朱元璋即使知道劉三吾嚴格遵循了「考場紀律」,也不可能站在他這一邊。

於是,朱元璋親自策問,欽點韓克忠為狀元﹑王恕為榜眼,焦勝為探花,是為夏榜。因所錄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而主考官皆被處分。

以上,就是南北榜案的過程。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似乎冤枉了劉三吾等極少數主考官,但是卻籠絡了千萬北方人的人心。後來,此事件開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好處就是均衡南北利益,增強了帝國的向心力,維持了國家內部各行政區域之間的相對公平。若僅僅單純的從擇優錄取、人才選拔的角度來取士,就會造成地方的向心力衰落,不利於長期的團結。

這,就是朱元璋的理工科思維。

讓我們再溫習一遍重點:

只要利益遠遠大於弊端,我們就可以干!

我們還可以再做一個有趣的假設,就是假如我是古代的君主,司馬南和劉亞東同時在朝廷裡面做官,我會怎麼樣做?

很簡單,還是綜合性權衡利弊。

司馬南是朝廷裡面是一股力量。

劉亞東肯定是司馬南的「政敵」,那就是另外一股力量。

司馬南擁有很多支持者。

劉亞東也不弱,支持者也眾多。

按照他們的習性和脾氣,他們如果同朝為官,肯定也是水火不容,互相攻擊。

那麼,我會怎麼辦?

很簡單,綜合性的權衡利弊。那就是不允許任何一方獨大,不允許任何一方徹底被打壓。

司馬南口才很好,就委派為外交官員,出使四夷。儘可能避免他與朝中政敵接觸。

總之,量才為用,但是又不允許他強到「一手遮天」。必須與其他政治力量保持一個大致的均衡狀態。

如果讓其中任何一股力量垮台,都是不利於江山的穩固。因為會出現一家獨大。

在輿論上也是這樣,很多人總是希望所謂的封殺司馬南。萬萬不可以這樣做。「一言堂」的輿論環境,對國家更加不利。不管是司馬南,還是劉亞東,即使他們有些錯,都必須保障他們的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不能出現任何一方獨大的局面。必須有互相制衡。比如,如果司馬南被徹底打壓,那麼,替資本說話的某澤某封神,你認為是好事嗎?左也好,右也好,其實對國家都有用。也許這裡用不上,那裡就派上用場。左傾向於民生,右傾向於民權,各司其職,各有社會需要。絕對不能把其中任何一方摧殘到瀕死地位。

也就是說,不必糾結於是否絕對的「對」,而是看重是否「有用」。

綜合性權衡利弊下來,任何一方都有存在的意義,哪怕是臨時的意義。

如果一定要徹底壓制其中一股力量,那麼就兩種選擇:一個是把兩股力量同時徹底壓制下去。一個是提拔一個新的力量替換上來,與舊力量保持均衡狀態。

以上,僅僅是一個玩笑,當不得真。司馬南和劉亞東和我關係都不錯,我只是借用他們闡述一下先進的理念,抨擊二極體思維模式。

不過,理工科思維的綜合性權衡,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為很多決策指明方向。

比如,很多人反對工業化,認為工業化造成全球氣溫上升。所以,乾脆把所有的工廠都關閉。如果這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

如果用理工科思維進行分析,就會得出一些結論:北宋時期氣溫比現在還熱,也沒有出現大問題。假設關閉全球的工廠,代價是人類數量減少到20億以下。綜合性權衡利弊以後,我們會發現,即使氣溫再升高兩三度,哪怕造成了一些損失,這種代價也是可以承受的。因為我們不承受這種小代價,就要承受幾十萬倍的大代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