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一隻貓頭鷹剛吃飽,還沒有消化就成了化石

答案在這兒 發佈 2024-03-30T14:04:00.624485+00:00

而研究人員發現的相關成果,也將我們帶回了600萬年前,連畫面都隨著研究鋪陳開來——一隻貓頭鷹剛剛吃飽,本該在吃飽喝足後享受輕鬆的一天,可沒想到胃裡的食物還沒消化就變成了化石。

化石往往能夠向我們展示一段古老的歷史,比如2022年3月,我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就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在我國的青藏高原發現了一種十分特殊的貓頭鷹化石。

而研究人員發現的相關成果,也將我們帶回了600萬年前,連畫面都隨著研究鋪陳開來——一隻貓頭鷹剛剛吃飽,本該在吃飽喝足後享受輕鬆的一天,可沒想到胃裡的食物還沒消化就變成了化石。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研究。

青藏高原的貓頭鷹化石

貓頭鷹往往指的是鳥綱、鴞形目的鳥類,它們的眼睛非常大,嘴比較短呈彎鉤狀,頭部的羽毛排列的比較對稱,整體看起來非常的漂亮。

如今不少人提到貓頭鷹,率先想到的都是它們有些「呆萌」的眼神,相較於目光犀利的老鷹,這傢伙確實看起來要溫柔一些。

當然,別被它的外表欺騙了,因為絕大多數的貓頭鷹其實都是夜行性肉食性猛禽,主要食物是小型的動物,其中包括蛙類、蜥蜴類甚至某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如果是體型較大的貓頭鷹,就會針對中型哺乳動物下手,像兔子之類的就是它們最喜歡的食物。

相較於不少白天捕獵的鳥類,貓頭鷹的習性是相反的,它們晝伏夜出,白天藏在樹叢中或者屋檐下「打瞌睡」,等到夜間再出動進行捕食。

不過,像雪鴞這種特殊的貓頭鷹,從白天到晚上都能保持清醒。正因如此,人們經常能拍攝到這傢伙在白天捕獵時的情景。

由於貓頭鷹家族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分布的範圍也很廣,所以人們經常在各種地方發現它們的化石。

此前我國的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發現的貓頭鷹化石,就屬於已經滅絕的一種貓頭鷹,生活在中新世末期,大約是600萬年前到950萬年前。

該化石是首次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鴞形目的鳥類化石,它的出現代表著早在600多萬年以前,貓頭鷹就已經生活在中華大地之上了。

人們將其稱之為日行中新猛鴞,從復原圖來看,這傢伙和如今的貓頭鷹並無什麼不同之處。並且因為化石保存的比較完整,這隻貓頭鷹身上的不少結構都是清晰可見的,人們甚至還在其中找到了它沒能吐出來的「食團」。

因為貓頭鷹的進食習慣可以稱得上是囫圇吞棗,它們在抓到了獵物之後並不會將其肢解或者細嚼慢咽,而是會將獵物整隻都吞下去。雖然有些噎得慌,但好在它們胃中的胃液還是能夠幫助消化絕大部分的。

當然,依舊會有一些皮毛和骨頭之類的雜質不能被消化吸收,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雜質會被擠壓成一團,然後被貓頭鷹吐出來。一般來說,人們將其稱為食團或者食繭

我們可以通過貓頭鷹吐出來的食團,分析它們的食物,了解它們的主要獵物,甚至能以此為標準來鑑定種類。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石當中發現「食團」顯然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這隻貓頭鷹在吃飽喝足後,還沒來得及消化吐出食團,就變成了化石。

我們無法得知,它在那時經歷了什麼,才會突然死亡。對此不少人猜測,說不定是被撐死的。

不過這還不是這個貓頭鷹化石最為特殊的地方,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少有的晝行性貓頭鷹,就像咱們上文中提到的雪鴞一樣。這傢伙不似傳統的晝伏夜出,而是選擇在白天捕獵。

那麼,它為何會如此的與眾不同呢?

為何這種貓頭鷹喜歡在白天活動?

事實上,絕大多數貓頭鷹選擇夜間出動,都是因為它們白天的視力沒有夜間好,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無法在陽光正好的時分看清楚地面的情況,即使出動捕獵的成功概率也是非常低的。

過去,人們一直都覺得貓頭鷹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演化出這樣的習性了,但是這隻600萬年前的貓頭鷹卻明確告訴我們,在那時也是存在晝行性貓頭鷹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李志恆表示,「由於缺乏化石證據,這類白天活躍的貓頭鷹的演化歷史,在很大程度上被隱藏了起來,極少被科研人員研究。」

為了找到這種貓頭鷹的特殊之處,研究人員還將這個化石的鞏膜小骨拿去與其他的貓頭鷹、鳥類、爬行動物進行對比,然後發現這傢伙的眼睛確實很特殊。

日光進入其眼中之後會被大幅度的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日光很強烈的正午時分,它也能看清楚地面的情況,完成捕獵。

顯然,這種特殊的晝行性貓頭鷹祖先,讓人們意識到,雖然絕大多數的貓頭鷹都選擇了晝伏夜出,但是中新世猛鴞的祖先似乎進化出了特別的能力,使其能夠在白天翱翔在藍天,進行覓食。為此,大家稱其為「白日行者」。

或許對於它們來說,那時候在白天捕食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畢竟在夜晚時分,當時屬於稀樹草原環境的地區,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會在夜晚躲進洞穴休息。如果這種貓頭鷹依舊堅持在晚上「乾飯」,那麼可能面臨被餓死的風險。

當然,在多種原因的作用下,這種晝行性貓頭鷹最後還是滅絕了。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因為貓頭鷹的外表和習性,它在各國的文化當中往往充當著關鍵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特殊的貓頭鷹文化

在我國古代,貓頭鷹是不祥之兆,人們稱其為報喪鳥或者逐魂鳥,對其比較嫌棄。就連《說文解字》當中,也有明顯的貶低之意。

不過在其他國家的文化當中,貓頭鷹的形象就是比較高的,比如在印度,貓頭鷹就被當做是財富女神的同伴,替她傳遞好消息。而在希臘文化當中,貓頭鷹則象徵著智慧和知識。

或許正是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在國外許多的童話故事當中,貓頭鷹往往是以智者的形象出場。

當然,到了如今,大部分貓頭鷹都成為了「呆萌」的代表。畢竟這傢伙的大眼睛看起來確實很可愛,而且「打瞌睡」時的動作也很有意思。

雖然絕大部分的貓頭鷹都生活在偏僻的地方,這些地區往往人煙稀少,但是也有部分貓頭鷹喜歡在人類居住的地方活動,比如倉鴞,這傢伙就非常喜歡在人類的領地附近溜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