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網紅」,流浪海外三十年的孫中山為什麼回國就是大總統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3-31T16:21:51.638491+00:00

其實不要說此時此刻,在過去三十年時間裡,這位後來的「國父」都很少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為什麼這樣一個人能在起義成功時被奉為精神領袖?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當天,帶兵攻克武漢三鎮的熊秉坤聲稱「革命黨人遍布全國,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

但此時的孫中山本人卻身在萬里之外的美國小鎮

其實不要說此時此刻,在過去三十年時間裡,這位後來的「國父」都很少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為什麼這樣一個人能在起義成功時被奉為精神領袖?

首義失敗,出走西洋

英法聯軍攻破了北京城之後,清政府開始痛定思痛搞起洋務運動,這其中的一環,就是派遣幼童赴美留學,自此以後,留洋學習救國之道就成了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

而孫中山之所以能在後來成為中國革命的精神領袖,則全都是因為他在「留洋」時的所作所為

孫中山並非官費留學生,他之所以能出國都是因為胞兄孫眉在夏威夷有一些產業。1879年5月21日,對舊式私塾已經忍無可忍的孫中山在再三請求之後,孫眉終於同意資助他借道澳門前往夏威夷學習

那時的夏威夷還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孫中山在那裡也體驗到了真正的自由

在夏威夷生活的三年中,年輕的孫中山學習了私塾從來不會教授的東西——英文、拉丁語、算數與西洋歷史

而他又對英語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這將成為他日後最重要的資本,協助他將自己的革命理念傳遞到整個世界

太平洋的海風與基督教統治的土地讓他似乎忘記了遠方的家鄉,此時的孫中山也不曾想到的是,夏威夷並不是他旅途的終點,他與家鄉的再會與離別,將會在未來一次次重演

在夏威夷完成了中學學業之後孫中山先去香港讀了幾年醫學,恰逢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年輕的孫中山也不由得感慨「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而這件事也成為他從政的契機

孫中山本想請求清政府改革,可是三番五次上書李鴻章也得不到接見;然後他又想直接武裝起義,雖然成功組建了名為「興中會」的現代革命團體,然而首次起事就因為消息泄露而失敗

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中,提前的至消息的清兵在碼頭設下埋伏,將自香港而來的革命分子一網打盡,孫中山因未在現場指揮躲過一劫,慌亂之後,他決定立即借道澳門跑路日本

在孫中山登上輪船的那一刻,清政府不會想到,他這一走猶如游龍歸海,再次歸來時就是大清王朝的死期;而孫中山自己也不曾料到,這一走,就是半生

輾轉萬里宣傳革命思想

在逃往日本的輪船上,孫中山心灰意冷

精心組織的初次起義,居然一槍未發就被鎮壓了下去,他不由得對革命的前景有些迷茫,那時孫中山想過放棄,想再次回到自由的夏威夷就這樣了卻殘生。然而當他抵達日本時,日本人那異常熱烈的態度卻令他大吃一驚

孫中山在抵達日本後受到了極其熱烈的歡迎,橫濱當地報紙寫道「中國革命黨首領到達日本」,這讓孫中山大感震驚:我只是區區一個通緝犯,怎麼成了代表全國的革命黨首領?

原來1895年正是甲午戰爭結束的當年,雖然中國戰敗,但很多日本人還認為中國之所以戰敗都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他們希望同為黃種人的中國,能在有志之士的帶領下效仿日本完成現代化改革

孫中山在廣州起義的消息讓這些日本人覺得中國也有英雄,於是在孫中山落地橫濱的那一剎那,讚譽與支持紛至沓來

日本人的支持讓孫中山重新振作起精神,在支持者的擁護下,他在橫濱建立興中會分部,同時剪掉辮子換上西服,以示與清朝徹底決裂

孫中山第一次來到日本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事業卻大獲成功。之後,他又在1896年回到夏威夷檀香山開設據點,並繼續前往美國東海岸宣傳自己的民主革命思想

完成在美國的旅途之後,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英國,而在英國倫敦,對他早就忍無可忍的清政府暗中告知位於倫敦的清朝外交官,要求他們把孫中山這個反賊綁架回來

心思縝密的孫中山雖然一度被抓,但通過與英國政界人士的良好關係,他成功煽動起當地民眾對於清政府的反感,把自己包裝成「中國革命第一人」,逼迫清政府取消對他的綁架計劃

在此之後,孫中山又應邀撰寫了《倫敦蒙難記》,通過綁架事件的真相揭露清政府的黑暗與專制

因為可能涉及大量革命黨人的真實信息,孫中山筆下的這本小冊子半真半假。但這個故事卻完全滿足了西方人對一個中式英雄的幻想

孫中山自此名聲大噪,1897年,他先是自英國前往加拿大,又從加拿大抵達日本

第二次來到日本的孫中山受到日本政界高層的隆重接待,後來的日本首相犬養毅在這時就看到了孫中山的巨大潛力,親自派人迎接這位剛從倫敦回來的「紅人」

輾轉大半個地球的孫中山儼然已經成了中國革命者真正的精神領袖,但他的旅途並沒有就此結束

1904年他又前往美國,輾轉幾十個城市向西方公眾宣布「清帝國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爾後又親往英法德等國聯絡當地的中國留學生,並宣傳他的革命思想。

孫中山幾乎每到一地,就要開設革命團體的分會,起初是興中會,後來又變成了同盟會

他廣泛招募當地的有志之士,並資助他們回國參與革命事業。從日本到英屬新加坡,再到越南西貢與緬甸,孫中山在中國本土之外構建了一張巨大的革命網絡,並通過這張網絡將清政府圍得水泄不通

此時的國際形勢也對孫中山越來越友好,清末新政的失敗涼了國內改革派的心,越來越多的人轉而考慮通過革命改變中國的命運。這些人在將目光看向革命的一瞬間嗎,就發現孫中山已經為他們做好了全部的外部準備

於是1911年10月10日那場起義,最終成功讓闊別故鄉二十餘載的孫中山,重回中國舞台

革命成功後回國就任大總統

武昌起義中熊秉坤勝利當晚,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党進行募捐演說。在得知武昌起義已初戰告捷後,他並沒有急於回國爭奪革命領導權

而是利用自己這麼多年來獲得的巨大威望,向列強政府斡旋以避免外國勢力干涉革命進程

10月20日,孫獲准向美國政界介紹中國革命經過,而11月他又前往法國,並受到法國總理的親自接見

雖然革命首先爆發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外國勢力雲集之地,英、法、德、美在此處都多有投資,但是孫中山良好的聲譽讓列強相信新政府並不會損害其在華利益。隨著歐美態度的確定,在中國北方有巨大影響力的日俄兩國為了讓中國儘快恢復和平,也開始向清政府施壓敦促南北議和

正是孫中山的努力讓外國勢力沒有積極干涉這次革命,並最終達到了推翻清政府的目的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十七省代表集體歡迎這位流浪萬里的領袖歸來,四天後他以十六票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中華帝制

在孫中山的身上,我們看見的是遊子歸鄉終成正果

客觀來講,孫中山最大的功勞是讓外國從民間到政府都認識到中國擁有成熟的革命黨人與革命領袖,同時與外國的良好關係也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干涉

半個世紀前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失敗,與其缺乏外國勢力的支持與理解不無關係,完全自內部爆發的革命一旦遭遇重挫,隨之而來的就是全滅的命運

而孫中山在世界各地的遊說、演講與募捐,如同血管一樣為中國民主革命源源不斷地輸血

雖然自第一次廣州起義以來,在他倡導下的十次起義無一成功,然而革命思想卻像燒不盡的野火一樣將革命思想傳遍了中國大地

他本人幾乎不在中國,但他卻又真實地活在革命者的心中,而這,才是當革命真正成功後,所有人都想起他的真正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