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校長、高管崛起!能賺能闖的她們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嗶嗶精兒 發佈 2024-04-01T20:59:13.831392+00:00

在美國,8所藤校中,已經有6所學校的校長由女性擔任,包括哈佛、哥大、達特茅斯、賓大、布朗、康奈爾的校長。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首先祝大家「婦女節快樂」!



這幾年,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女性力量的崛起。

在美國,8所藤校中,已經有6所學校的校長由女性擔任,包括哈佛、哥大、達特茅斯、賓大、布朗、康奈爾的校長。

△左-右:哈佛校長Claudine Gay、達特茅斯學院首位女校長Sian Leah Beilock、賓夕法尼亞校長Mary Elizabeth Magill、布朗大學校長Christina Hull Paxson

女性高管也在嶄露頭角。最近一位進入人們視野的成功華裔女性,是剛剛被任命為Meta(前Facebook)CFO(財務長)的Susan Li。如今的李蘇珊只有36歲,這個年齡也同時讓她成為了大型知名公司中最年輕的CFO之一。

在中國本土,女性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大約有6.4%的執行長(CEO)是女性,而即使是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也僅有5.2%。另外,中國還有超過 26% 的財務長職位由女性擔任(全球平均水平僅有 15.8%)。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想聊聊為什麼華裔女性這麼優秀?她們到底有哪些成功秘訣?

華裔女性收入甚至超過白人男性

在美國,白人男性被認為是處於職場鄙視鏈頂端的存在,占盡一切經濟和政治上的優勢。

然而美國勞工部最近兩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都發現——美國的白人男性,收入不僅比不上亞裔男性。甚至從2021年開始,已經出現了「低於亞裔女性」的勢頭!

2021年,亞裔女性的周收入中位數超越白人男性將近10%。而其中收入最高的亞裔女性群體分別是:

華裔(中國人)和印度裔!


值得一提的是,別看印度男性的收入高居各族裔男性之首,可華人女性的收入卻是真真兒地超越了印度女性。

今年形勢發生了一點點變化——白人男性的收入開始追平了亞裔女性。不過差距也不大,如今白人男性一個星期平均只比亞裔女性多賺10塊錢……(but還是沒有華裔女性賺錢多)

這10塊錢是怎麼多出來的呢?專家認為,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女性不得不更多地承擔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那麼放在職場上的精力就自然減少了一些……才會造成了這樣的差距。

這樣看來,但凡世界恢復正常,只要沒有過多家庭的羈絆,亞裔女性的賺錢力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華裔女性為何如此優秀?

亞裔為何如此成功?這個問題,美國社會足足探討了幾十年。如今,這個問題長出了新的分支——亞裔女性為何如此成功?

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層出不窮,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原因不容忽視——



首先,研究發現:相比其他族裔的人群,亞洲人社區特別強調「責任感」和「自我成功的實現」。


比如說,皮尤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和其他人相比,亞裔美國人更相信:只要付出努力,那麼大部分想要獲得成就的人都能成功。這種想法,和教育學中「擁有堅毅精神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的理論簡直不謀而合。



其次,亞裔女性,相比其他族裔的女性,生育孩子的數量更少,生育孩子的年齡也更晚。


下面給大家看幾張表格——

這張圖顯示的是美國各族裔的生育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麼多年來,咱們華裔的生育率和日本人、韓國人差不多,在美國是輪流「墊底」的。

即便是在可以「隨便生」的國家裡,華裔家庭平均也是很自覺地只生育1.5個孩子,從來都達不到平均倆娃的水準。

再來看生育年齡。

  • 在美國,大部分黑人女性會在20到24歲的年齡段生育孩子;
  • 西班牙裔在25歲左右;大部分白人女性在25到29歲生孩子;
  • 華裔女性卻大多要等30到34歲的年齡段,才慢悠悠地趕個「末班車」。

因為生娃時間晚,華裔女性「非婚生娃」的比例也是全美最低的——

  • 2018年,美國白人的非婚生子比例是28.2%;
  • 西裔是51.8%;
  • 非洲裔是69.4%;
  • 而華裔所在的亞裔群體,這個數字只有11.7%。

另外,華裔擁有「幾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傳統文化。在美國的華人,一般都有雙方父母來輪流幫助照顧孫輩。

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和印度裔「兄弟姐妹父母」都能生活在一起相比,所獲得「助力」少了許多,但又比白人的「小家庭獨居模式」多獲得了很多幫助。

許多白人家庭都不得不留一位全職媽媽打理後院兒,而華裔家庭卻大部分能在雙方老人的幫助下,夫妻倆一起出門工作。



華裔女性的成功秘訣:

價值觀、教育、男女平等

除了少生和晚生娃,華裔女性還有哪些成功的秘訣呢?

首先,華裔群體從自己的家鄉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努力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值得尊重的職業道德。

紐約華裔美國人聯盟主席Chin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表示:「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都不是在美國出生的,他們保留著典型的移民價值觀——把努力工作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對於華裔移民的子女們來說,等於是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新任Meta財務長的Susan Li就告訴《財富》雜誌:「我的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在 20 多歲時就搬到了一個擁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全新國家……我父親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兩個人還要一邊在餐館打工,幫別人打掃房子來賺錢……」

其次,華裔女性普遍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和其他種族相比,華裔家庭在教育上的投資比例是最高的。

LendEDU 2017年的一份報告對1400多名大學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即便是在美國,也有70%的亞裔父母會為子女的高等教育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其中四分之一的家長支付一半或全部大學學費。而其他族裔里,僅有50%的父母會幫助孩子支付部分大學學費。

Susan的父母也像大多數華裔一樣,哪怕家庭並不富裕,在教育投資上也是毫不吝嗇。

Susan說:「我知道我們當時過得並不好,有段時間要與另外兩個家庭一起,合租一套三居室的公寓……但父母總是讓我覺得我擁有我需要的一切,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即便是合租,Susan的父母哪怕省吃儉用,也要把女兒送去當地最優秀的公立學區學習。Susan說:「現在回頭看我父母所做的一切,感覺比我做過的事情更難。」

《紐約時報》上刊登過一篇名為《亞裔美國人家庭為教育付出了多少》的文章。在文中,作者肖晶晶(音)這樣寫道——

我的父母在2008年經濟衰退期間買了一座喪失贖回權的農舍。之後的10年裡,我們每周都要從我們住的肯塔基州出發,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到這座位於印第安納州的農場。

父母花了很長時間翻修這座建於上世紀70年代、到處是白蟻的農舍,而我則在田野里玩耍,或者在車裡讀書。他們買下這棟房子的時候我還在上中學,年紀還小,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周末到荒郊野外去辛苦勞動。

去年夏天,我開始申請研究生院,發現哈佛和斯坦福的MBA課程,每年費用在10萬美元以上。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那棟房子的用途。

「不用擔心錢,」父親用中文說。「我們為你準備了一棟房子。」父母賣掉了他們的房子,搬到農場,這樣就能資助我的研究生教育了。

不僅如此,事實證明——大部分華裔父母在子女教育中,對男孩女孩是一視同仁的。

研究人員認為,在傳統文化中,一般來說,家庭對男孩的期待和對教育的投入會比女孩更多。然而在中國,因為長期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華裔家庭對女孩的教育投入,和對男孩是基本相同的。

在情感上,華裔女孩甚至會得到更多父母(特別是父親的)偏愛。

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靈感就來自於親切的中國式父母。

該片導演,華裔加拿大女導演石之予的爸爸就回憶說:

「短片中的每個情節都充滿了刻骨銘心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記得她讀大學時,學校離家遠,大一、大二她都會回家過周末,大三、大四功課忙,周末回不了家,每周未我們都去看她,給她買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她特別喜歡吃她媽媽做的蔥油煎餅,為了讓她吃到熱的餅,算好時間(四十五分鐘高速公路路程),餅做好,包幾層保暖,出發前電話通知她什麼時間到。

一刻都不耽誤地開車送到她宿舍。」

我也認識一位藤校女孩,她後來一畢業就進入了著名科技公司,拿到了十幾萬美金的offer。女孩告訴我,她家有姐弟兩個人,為了讓兩個孩子都能進入最頂尖的私立學校讀書(學費一年5萬美金左右),爸爸每天辛苦工作,媽媽也找了兩份兼職。

「我的零用錢都比弟弟多,」女孩說,「因為我爸說男孩吃穿差點都不要緊。女孩不能太吃虧。」

不光是在物質上不會虧待女孩,華裔家庭對女孩同樣擁有極高的期待。

Susan Li回憶說:

「我上高中的時候,奧爾布賴特成為了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這讓我大吃一驚。」

「而我的爸爸當時就告訴我:那個人也可能是你,總有一天你也能做到這一點。」

「知道父親相信我有一天會像奧爾布賴特一樣重要,這讓我感覺自己非常強大,非常重要。我很幸運擁有這樣的父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