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苛政過於殘暴,以致於國滅,為何劉邦稱帝後還要漢承秦制

歷史大學堂 發佈 2024-04-05T08:20:52.690436+00:00

#歷史開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華夏。但由於秦朝的統治過於殘暴,秦朝國內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在全國性起義的高潮中,劉邦率領軍隊拿下關中地區,在此廢除秦朝苛政約法三章。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建立漢朝。但廢除苛政的漢朝又逐漸漢承秦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華夏。但由於秦朝的統治過於殘暴,秦朝國內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在全國性起義的高潮中,劉邦率領軍隊拿下關中地區,在此廢除秦朝苛政約法三章。

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建立漢朝。但廢除苛政的漢朝又逐漸漢承秦制。看似矛盾的背後,有很多相當複雜的歷史原因。

秦制的核心是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漢朝開國後所碰到的一系列事情,成為漢朝逐漸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客觀原因。

上圖_ 秦代官制簡表

  • 異姓諸侯王叛亂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碰到的一個難題就是異姓諸侯王叛亂,分疆裂土威脅中央。

從韓信襲擊呂后和太子,以及英布叛亂這一系列事情不難發現,漢朝初年所面臨的形勢並不穩定。除了匈奴的威脅,漢朝內部的異姓諸侯王都有反叛的可能,甚至有可能威脅到皇權安危。劉邦懂得軍事,能親自帶兵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但劉邦後面的皇帝不一定懂打仗,能否控制住異姓諸侯王就不好說了。

上圖_ 漢高祖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所以,劉邦在無為而治的範圍內,開始吸取秦制當中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制度來打造漢朝的政治體制。這些制度包括:

1.搬遷豪傑貴族。公元前200年,劉邦將原來關東六國的名門望族和豪傑10多萬人全部搬遷到關中居住,安排他們守衛長陵。起到強幹弱枝的作用。

2.劉邦定都長安,長安就是原來的秦地,起到控制長安輻射天下的作用。

3.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宰相蕭何就被劉邦所打壓。

4.蕭何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上,修建了九章律作為漢朝的基本法律。

劉邦時期是漢朝漢承秦制的初步時期,為後來漢朝皇帝進一步完善政治體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上圖_ 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

  • 劉姓諸侯王叛亂

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后,又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劉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手裡都有數量不等的軍隊。劉邦之後,呂后實際掌權。到公元前180年,劉姓諸侯王發動政變,誅殺呂后家族。漢朝的丞相陳平等人擁戴在山西的代王劉恆到長安登基,劉恆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登基後,繼續實施其父親劉邦和呂后制定的休養生息的國策,漢朝賦稅進一步減輕到三十稅一。但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漢朝有內部的干擾——劉姓諸侯王綿延不絕的叛亂。如淮南國劉長的叛亂,濟北王劉興叛亂、吳楚七國之亂等等。

上圖_ 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漢景帝

站在漢朝的制度角度看,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時期,漢朝實施的是郡國並行體制。郡縣為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國為諸侯國。不管是異姓諸侯國還是劉姓諸侯國,漢朝的諸侯王都有高度的自治權。並能隨時對皇權構成直接威脅。

漢朝建立是介於周朝分封制度和秦始皇大一統郡縣制度之間的過渡體制——郡國並行體制存在非常明顯的問題。諸侯國能隨時威脅中央,如果漢朝皇帝光平定諸侯王叛亂而不去變革體制,也就是擴大秦制郡縣制的範圍,漢朝還有可能發生新的諸侯王叛亂,這對於漢朝內部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並無好處。

上圖_ 周亞夫全身像,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所以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對諸侯王體製做了重大改革。

改革措施包括:

1.漢景帝分封皇子為諸侯王。

2.取消諸侯王任免官吏和徵收賦稅的權力,進而壓縮諸侯王的政治權力。

3.改革諸侯王的官員體制,裁撤御史大夫等諸侯王官吏。

4.規定諸侯王不得過問國內政事。

漢景帝沒有從根本上取消郡國並行體制,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動壓縮了諸侯王的政治和經濟權力,讓諸侯王不能對中央構成直接威脅。而這一系列改革制度的實施,是漢朝體制沿襲秦制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的重要轉折點。

漢武帝時期,劉徹通過推恩令徹底剪除諸侯王對皇權的威脅。漢武帝時期成為秦制地方郡縣制體制在地方徹底全面實施的時期。

上圖_ 蕭何(?-前193年),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

  • 丞相權力的威脅

漢朝初期,曹參、蕭何、陳平和周勃等人都是開國的有功之臣。

劉邦開始加強皇權,打壓蕭何,但沒有在制度上對限制丞相做出限制。

誅呂政變中,陳平和周勃擁戴漢文帝登基。對漢文帝來說,陳平和周勃作為大權在握的丞相,能擁戴漢文帝登基,也有可能擁戴其他的皇帝登基。這使得漢文帝在登基後著重加強皇權而壓制丞相。

《史記》記載: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

有人告發周勃可能謀反,漢文帝將周勃關押到廷尉。後來薄太后在上朝時告訴漢文帝,周勃原先統帥北軍都沒有謀反。現在跑到地方小縣城,怎麼可能謀反?漢文帝糾正錯誤,放了周勃。

上圖_ 周勃(?—前169年),西漢開國將領

漢文帝和周勃的矛盾是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但這個事情可以看作是蕭何和劉邦這種相權和皇權矛盾的延伸。到漢景帝時期,漢景帝和周亞夫爆發矛盾,最終周亞夫在獄中吐血而死。

從劉邦到漢景帝時期,相權和皇權之間始終在博弈,最終皇權占據上風。到漢武帝時期,劉徹通過建立內朝的制度全面壓縮丞相的權力,建立比秦朝相權制度更加集權的中央政治體制。以至於劉徹在位時期,丞相很少有人能善終。

上圖_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 匈奴的威脅

劉邦時期曾率領大軍北伐匈奴,遭到了白登之圍。由於漢朝剛開始建國,國力需要恢復。國內的各項制度還在草創時期,劉邦時期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反擊匈奴。

呂后到漢景帝時期,國內的各個制度逐漸完善,但經濟凋敝還需要發展。再加上國內諸侯王叛亂不斷,漢朝沒有精力集中力量主動進攻匈奴。

但漢朝諸侯王聯合匈奴內外勾結髮動叛亂,已經威脅到國家政權的穩定和皇權的至高無上。比如韓王信就投降匈奴,劉長就聯合匈奴發動反對漢文帝的叛亂,吳王劉濞計劃聯合匈奴推翻漢景帝。匈奴不僅威脅到漢朝的邊境,更威脅漢朝的國本。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做了一系列秦制大一統集權的改革措施,包含廢止太尉、加強監察、設置內朝,重用張湯等酷吏執法等措施。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讓漢武帝逐漸掌握全國的資源,並動員全國的資源展開了反擊匈奴和開拓西域,進攻朝鮮、閩越、南越等周邊國家開疆拓土的偉大事業。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到漢武帝後期,雖然漢軍在漢匈戰爭中有較多的失敗,但國內已經沒有大規模的諸侯王叛亂,這就說明漢武帝時期已經成功確立了穩定的「秦制制度」。

匈奴威脅和漢朝完善秦制是互相促進的,匈奴威脅逼迫漢朝完善秦制,而漢朝通過建立和完善秦制,掌握全國的資源,發動對匈奴和西域的大規模戰爭。

通過秦制的確立完善,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實現了大一統盛世帝國的全面形成,漢朝以強盛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和羅馬遙相呼應。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盛世西漢》 候楊方 中信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