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季來襲,青少年如何應對皮膚科「頭號疾病」?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4-04-05T13:48:14.641740+00:00

21世紀經濟報導見習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導春天是過敏性皮膚病的高發季節。在氣溫變化、過敏原、光照等外部環境刺激下,特應性皮炎患者(AD)更容易進入復發周期。尤其對於青少年患者,皮膚較成人薄,更易失水,對這些誘發因素的刺激更加敏感。

21世紀經濟報導見習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導春天是過敏性皮膚病的高發季節。在氣溫變化、過敏原、光照等外部環境刺激下,特應性皮炎患者(AD)更容易進入復發周期。尤其對於青少年患者,皮膚較成人薄,更易失水,對這些誘發因素的刺激更加敏感。

近年來特應性皮炎在我國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皮膚科最常見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之一。《兒童特應性皮炎基層診療指南(2023年)》顯示,2014年12個城市的特應性皮炎患病率在嬰幼兒期高達30.48%,在1-7歲學齡前兒童達到12.94%。

作為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特應性皮炎往往給患者帶來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並常合併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應性疾病。在所有皮膚科疾病中,特應性皮炎疾病負擔排在首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皮膚病中心副主任郭一峰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相較於在疾病發作後被動採取措施,患者進入專病門診後,醫生根據患者情況,在皮膚護理等基礎治療、外用治療之外,進行健康宣教,規範隨訪。系統性、全病程的主動管理能夠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和控制。」

早期干預,長期管理

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是什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皮膚科主任姚志榮教授表示,「特應性皮炎的發病機制非常複雜,有遺傳、環境及免疫三大特點,出汗、曬太陽或運動後都會加重瘙癢。」

特應性皮炎臨床分期具有年齡階段性特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巍教授指出,從病變分布和年齡相關的嚴重度來看,兒童、青少年均較為嚴重,頭面部也常會受累及。

「青少年特應性皮炎患者主要呈現三個特點,第一,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第二,頭面部皮損更為突出;第三,對患者的心理影響更大。」李巍教授補充,「青少年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個年齡的特點是銜接兒童和成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合併過敏體質,頭面部更是好發部位,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影響外觀之外,特應性皮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據姚志榮教授介紹,瘙癢和濕疹樣的皮損是特應性皮炎的兩大特徵,而瘙癢通常發生在夜間,44.7%的青少年患者伴有睡眠障礙,46%的14歲-17歲青少年患者因AD急性發作影響學校生活。

此外,特應性皮炎還常伴發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結膜炎等其他過敏性疾病。「特應性皮炎是過敏性疾病之一,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往往貫穿人的一生。」郭一峰教授介紹,從一個孩子出生不久發生特應性皮炎,再到隨著年齡的增加出現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程,稱為「過敏進程」。特應性皮炎被認為是過敏進程的「起點」,有研究表明,早發、嚴重特應性皮炎是其他過敏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疾病,呈現的就是復發緩解復發的過程,在臨床上可能沒有肉眼可見的皮損,還是會存在亞臨床的狀態,很多的患者會有長期的病程,甚至是終生患病的表現。」 郭一峰教授表示。

「2020年曾有報告調查1362位中重度的特應性皮炎的患者,基本上1-2個月會發作一次,每年平均就診29次,平均發作次數是8次。」郭一峰教授強調,對於這麼一個復發性的疾病,早期的干預,長期的管理顯得非常重要。

控制瘙癢、清除皮損

《中國特應性皮炎指南(2020版)》顯示,我國兒童特應性皮炎患者病情嚴重度大多為輕度(74.6%),其次為中度(23.96%),重度較少(1.44%)。青少年與成人期的皮損與兒童期類似,也以亞急性和慢性皮炎為主。

「對於輕症的患者用一些外用藥物就可以控制,而對於占比25%的中重度AD患者,需要加上系統治療,這也是我們更關注的治療群體。」郭一峰教授表示,「臨床醫生要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態以及既往治療的情況,對病情進行及時的評估。早期啟動系統治療是可以幫助延緩AD合併症的進展。」

「外用藥物是特應性皮炎治療的基礎。過去,當外用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時,需要系統使用免疫抑制劑,少數地方還會用到口服激素,但存在副作用和控制效果不佳等問題,因而患者在治療需求上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姚志榮教授表示。

據了解,控制瘙癢和清除皮損是特應性皮炎患者的最迫切治療需求。控制瘙癢不僅可以控制疾病症狀,還可以減輕濕疹皮損的發生。《中國中重度特應性皮炎診療臨床路徑專家共識(2023版)》顯示,系統治療藥物包括環孢素、度普利尤單抗、阿布昔替尼和烏帕替尼。

「在很多特應性皮炎的治療指南和長期管理指南中,不推薦長期使用傳統的糖皮質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等。」郭一峰教授解釋,「在傳統治療無法長期使用的情況下,我們急需有更好的急性控制發作,同時還可長期控制疾病的藥物的誕生。」

作為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阿布昔替尼青少年患者的3期臨床研究項目中國牽頭研究者,姚志榮教授指出,根據研究結果,口服阿布昔替尼聯合外用製劑治療,第12周的瘙癢控制(峰值瘙癢數值評分較基線改善≥4分)及皮損改善(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較基線改善至少75%)方面均顯示出積極結果,有望幫助青少年患者更好實現控制疾病的目標,降低學習和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郭一峰教授同時指出,「針對青少年患者群體比較關注的問題,如生長發育和痤瘡發生率,阿布昔替尼的長期安全性匯總數據結果良好,不影響青少年骨骼發育的同時『青春痘』發生率也較低。『不打針、不長痘』,可作為新的治療選擇。」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口服靶向藥物阿布昔替尼對這一問題的改善有很大提升,可為青少年中重度AD患者帶來多重獲益,改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李巍教授補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