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孺皆知的孔融,竟死於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當然」

鈞儒說史 發佈 2024-04-06T08:57:16.679579+00:00

在我們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憑著感覺或者常規印象去推斷一些事情的結果,我們就會說這些人犯了「想當然」的毛病。


在我們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憑著感覺或者常規印象去推斷一些事情的結果,我們就會說這些人犯了「想當然」的毛病。

這往往會讓他們對於之後存在的困難出現輕視的心理,最終無法實現預期目標。

而在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想當然」的東漢名士孔融,也因為這句話遭受了滅頂之災,只不過他的禍患並不完全是因為多嘴造成的,其背後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其父親孔伷是東漢的太山都尉,良好的家族背景和家庭環境讓孔融從小便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其在儒家方面的學術水平也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讓梨之外,孔融在十六歲的時候還曾經和其兄長孔褒一起被捕入獄,結果兩兄弟爭相赴死,希望保住另一個人,這讓孔融成為了名滿天下的名士。

孔融讓梨

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東漢末年,孔融很快就成為了東漢政壇上的耀眼新星,在董卓亂政的日子裡,孔融多次出言忤逆董卓,但董卓礙於孔融顯赫的家世並沒有將其除掉。

而是把孔融貶為北海相,之後孔融依然以匡扶漢室為己任,但可惜他志大才疏,並不能在亂世立足,最終只能回到獻帝身邊擔任少府一職。

孔融劇照

當時的東漢朝廷名義上是漢獻帝執掌,但真正的控制者其實是曹操,孔融一開始將曹操視為漢朝的救世主。

還曾經寫下「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的讚歌,但漸漸地孔融發現了曹操的不臣之心,這讓兩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曹丕

孔融第一次和曹操正面起衝突是在曹操擊敗袁氏父子之後,當時曹丕欲納袁熙之妻甄氏為妻。

孔融知道後便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告訴他當年周武王伐紂取得勝利之後,將紂王的寵妃妲己賜予了周公。

袁熙之妻甄氏

曹操見到這封信後大惑不解,因為史料上記載的都是周武王處死了妲己,並沒有將其賞賜給周公的記錄。

他覺得孔融身為孔子後人,恐怕有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便回信孔融希望他能告訴自己這則典故的出處。

妲己劇照

沒想到孔融的回覆是簡單的「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也就是說從曹家父子瓜分袁氏遺孀的舉動來看。

當年周武王恐怕也是這麼幹的,這無疑是對曹氏父子行為的尖刻嘲諷,但曹操礙於孔融的名號,情緒不好發作,只能暫時作罷。

在北宋的時候,蘇軾在科舉考試中寫下了著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典故,主考官歐陽修沒聽說過這個典故,便向蘇軾請教。

蘇軾畫像

蘇軾便援引了孔融「想當然」的故事,告知歐陽修這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歐陽修聽後認為蘇軾才華橫溢,對其愈發喜愛,而想當然這個詞組在之後也漸漸流行開來,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



在回復完想當然之後,孔融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雖然此時曹操很想將孔融除掉,但那時他才剛剛擊敗袁紹,還沒有吸收河北地區的人才。

為了招攬賢才,他必須擺出求賢若渴的姿態,如果此時處理孔融,未免會傷了天下儒生的心,這對於其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曹操劇照

但此時的孔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機,他還在各種場合嘲諷曹操的行為,在結束河北戰事後不久,曹操又要起兵北伐烏桓。

聽到這個決定後,孔融又給曹操寫了一段話,其內容為「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氏不貢楛矢,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東漢末年軍隊

這段話提到了肅慎國不來進貢,以及丁零國盜走蘇武牛羊的故事,這和曹操遠征烏桓沒有任何關係,其實這是孔融在暗諷曹操師出無名。

不過這種文人的文字攻擊對於曹操的利益並沒有什麼損害,於是曹操便沒有處理孔融,但等到後面孔融開始攻擊曹操核心利益的時候,名門之後的護身符便不再有效了。

鄴城復原模型

在征討烏桓之後,中國北方基本被曹操平定,為了便於管理,曹操在鄴城成立了自己的丞相府,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封王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但作為漢臣的孔融並不希望漢獻帝就這樣被架空,於是他找到漢獻帝,提出了漢代王畿千里之內不分封諸侯的規定,意圖將曹操趕出鄴城。

東漢末年百姓

這對於曹操來說自然是不可接受的,於是他便開始「敲打」孔融,阻止他繼續插手政務,還將其貶為太中大夫。

按理說經過這次打擊後孔融應該變得謹小慎微才對,但孔融卻依然放任自己的行為,多次公然頂撞曹操,在洛陽城中招攬學子,還針對孝道等問題發表了驚人的意見,這最終讓孔融被人抓住了把柄。

孔融被處死

在曹操南征劉表時,與孔融不睦的御史大夫郗慮以「招合徒眾」、「欲謀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道」等罪名起訴孔融。

曹操自然樂得借他人之手除掉這個總讓自己難堪的孔融,於是孔融及其親族盡數被曹操誅滅。

在孔融一家被捕時,孔融的兩名幼子還留下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句,這讓人們對於孔氏的家學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那麼曹操為何要對孔融下如此毒手,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一句「想當然」嗎。



在討論曹操和孔融之間的關係時,我們必須要從兩人的出身說起,孔融作為孔子之後,其地位自不必說。

而曹操則是名義上的宦官之後,這雖然讓他順利進入仕途,但是在社會地位上和孔融等人還是有著明顯差距。

曹操祖父曹騰劇照

在東漢末年,以名門之後為代表的清流和閹黨之間有著長時間的爭鬥,曹操和孔融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東漢末年的清流十分注重門第出身,他們只願意和與自己類似的人交流,但由於宦官掌握了大權,因此他們並不能真正從政,無奈之下他們便開始互相品評,這也是當時文人間最流行的活動。

名將太史慈劇照

由於這些清流人士在社會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有人在清流內部獲得了一致認可,那麼他就會成為天下名士,並藉此進入仕途。

雖然這些人中不乏有識之士,但有些人只是對經史子集較為了解,真正上了官場或者戰場便一無是處了,孔融其實就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戰

其在擔任北海相時,孔融也曾立志討賊,但他在軍事上一竅不通,多次被賊軍逼到險境,如果不是太史慈等人奮力解救,恐怕當時他就要喪命於刀兵之下了。

在擔任少府期間,其對於官渡之戰等大事的評價也多有錯誤,這都說明孔融的能力遠不如其才名那麼優秀。

東漢末年貨幣

而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他要在這些地區重新建立統治秩序,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對於注重實幹的曹操而言,空有虛名的清流們自然不符合條件。

於是曹操破天荒的打破了漢代注重品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令社會各界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清流們認為曹操此舉是對於儒家道統的破壞,因此對這項新政頗有怨言,不願意為曹操出力。

曹操塑像

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社稷重臣,那些寒門出身的士人是遠遠比不上自己的,因此對於新進入朝堂的同僚,他們也頗為排斥,這讓曹操的許多政令難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為此曹操曾經在政令中提出警告,要求清流們不要結黨營私,更不要整日不務正業,但命令發布後均收效甚微。

為了改善當時的政治風氣,曹操有必要拿一名清流領袖開刀,壓制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而行為有僭越嫌疑又身為清流領袖的孔融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

曹魏群臣劇照

而且當時曹操正在南方征戰,在平定劉表之後他還有攻擊江東的打算,此時他需要對朝堂秩序進行一次有效的肅清,來為自己穩定後方的局勢,而這個動作必須要有足夠的震懾力,因此孔融的家屬們也一同遭了殃。

在孔融死後,曹操麾下的名門子弟紛紛改變了態度,願意為其後續改革貢獻力量,對於寒門出身之人也不再排斥。

雖然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中我們可以明白這只是他們的權宜之計,但孔融之死確實為曹魏勢力的發展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事後來看作為孔子後人的孔融對於自己的地位未免太過自信,他自認為清流名士依然可以憑藉影響力保全性命,這未免也有點「想當然」了,這個由他創造的流行語其實也是對其本人的最佳註解。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後漢書》,范曄著,中華書局1965年版;

《三國志》,陳壽著,中華書局1959年版;

《讀通鑑論》,王夫之著,中華書局1975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