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一座古城,為何在老衛星圖中顯得極空曠,全城僅一半有建築

大運河時空 發佈 2024-04-08T06:18:07.853666+00:00

筆者手頭上有一幅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衛星圖片,是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古城。在這張圖上,因戰爭、建設等原因已遭到嚴重損毀的正定古城輪廓仍然十分明顯,甚至在一些殘垣斷壁上還能看到城牆「馬面」的一些殘餘。

筆者手頭上有一幅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衛星圖片,是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古城。在這張圖上,因戰爭、建設等原因已遭到嚴重損毀的正定古城輪廓仍然十分明顯,甚至在一些殘垣斷壁上還能看到城牆「馬面」的一些殘餘。

不過這些不是重點,在其城牆輪廓之內,看上去建築物很少,僅占城池面積的一半,其他的區域看上去像是農田,別說與今天正定縣城整個覆蓋區域比,哪怕與今天正定古城內相比,也是極為空曠和冷清的。

為何當時正定古城內會這樣呢?

想來原因大約有三點:

一是城池太大。

對於一個府來說,正定古城的規模可能稍微大一些,但是對於縣級來說就顯得太大了。城為何建得這麼大?明末清初的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述正定府:

府控太行之險,絕河北之要,西顧則太原動搖,北出則范陽震懾。若夫歷清河,下平原,逾白馬,道梁宋,如建瓴水於高屋,騁駟馬於中逵也。蓋其地錶帶山河,控壓雄遠。

宋祁曰:「河朔天下根本,而真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賈四集,屯田瀦水,限隔敵騎,進戰退守,綽然有餘,故常倚為北面之重。

大意是正定府依託太行之險,是黃河以北的衝要之地,可以向西威脅太原,向北威脅北京一帶,向南可以給中原帶來強大壓力。河北之地為天下的根本之地,而正定又是河北之地的根本。這裡可以通商,也可以屯兵,還有河網密布阻隔騎兵,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有較大的戰略空間,因此正定就是中國北部的重中之重。

正是這樣的原因,正定古城是按照戰略要地和堅城來建設的,自隋大業中為恆山郡治後,唐為恆州治,五代十國或為鎮州治、或為恆州治,後來為真定府治,直到北宋。元為真定路治,明清真定府治。

正定城在歷史上一直就是州、府級的所在,城牆規模建設的極為宏大,其城牆的周長更是長達24里,而在華北平原上其他府城周圍也就是9里左右,比如廣平府城為9里13步,大名府城為9里,縣一級的城牆周圍僅僅3——5里左右。不過考慮正定的地理位置,城牆高大一些也是形勢需要。

但是在民國初期廢府存縣,正定府被撤銷,古城內的大量府級機構也隨之被裁撤,僅存正定縣。縣級和府級相比,無論是機構還是人員等都不在一個數量級,正定府城就顯得有些太大,城大人少,就空曠了起來。

二是戰爭因素。

正定地處交通要道,特別是清末以來,地處京漢鐵路沿線,南方又是京漢鐵路與石太、石德鐵路的交匯地——石家莊,正定在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多次受到兵燹影響,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正定慘案,日軍在占領正定城後,對城郊群眾進行大屠殺,幾天之內,在城北郊的岸下、永安、北關,在城內的北門裡、焦安角、小十字街、付牆東街、南倉街、東門裡,城東北的西上澤等七個村,以及城東近郊的朱河、理屯、小林濟等村1500餘人,燒房106間,其中岸下村受害最嚴重,150戶,被殺居民665人,有55戶被殺絕。

綿延多長、數量繁多的戰鬥、戰爭,使人口銳減,增長緩慢。

三、虹吸效應。

也就是說正定城離石家莊太近了。

1896年6月,為了促進山西的煤鐵外運,山西巡撫胡聘之向清廷申請修建太原至正定的鐵路,連接上那時正在規劃建設的京漢鐵路,籍此運往全國。最初的規劃,正太鐵路是在正定府城南設站並與盧漢鐵路進行編組,形成一個鐵路交通樞紐。但是由於修路權不在清廷,而在外資,而這個外資也十分緊張,由此帶來的最終結果是建設了一條「縮水」了的正太鐵路:不但將正太鐵路東端起點從正定城南移到石家莊站,而且軌距與盧漢鐵路也不一致,在石家莊的編組站只能用人力把貨物在兩條鐵路之間運來運去,無法讓車廂利用軌道編組。

由於所用人力較多,就在石家莊聚集了大量的人員,無意之中催生出了一座城市出來。從最初到1933年近20年的時間,石家莊已由一個不足600人的小村落,成為了擁有6.3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其中產業工人就達到1.6萬。到了日寇入侵淪陷前,石家莊共擁有商號2300餘家,銀行8家,銀號、錢莊24家,還有紗廠、鹽務局、麵粉公司、鹽店等。

今天我們都知道,城市對周邊在經濟上、人員上、物資上都有巨大的虹吸效應,那時的石家莊也像今天一樣,處於其北部咫尺之地的正定就在其虹吸範圍,因此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其縣城仍然呈現地廣人稀的狀況。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