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後再無普魯士?未必,這完全取決於德國的麵包和天然氣價格

小先生的二戰報告 發佈 2024-04-08T08:06:35.017661+00:00

俾斯麥的起居之所,一直都掛著這麼一句座右銘,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的失敗。二戰時期,橫掃中西歐的德軍,可不單,是因為長期接受軍事訓練的結果,這其中,和秉承普魯士精神的容克軍官團也密不可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看似十分強大且冷血,但和容克軍官團所崇尚的普魯士精神相比,卻相差甚遠,就連科西嘉島的歐洲狂人-拿破崙,都十分畏懼普魯士的騎士精神,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勢必要解散條頓騎士團。

俾斯麥的起居之所,一直都掛著這麼一句座右銘,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的失敗。這句話,就是典型的普魯士風格。普魯士,歷來都承擔著條頓騎士的精神衣缽。二戰時期,橫掃中西歐的德軍,可不單,是因為長期接受軍事訓練的結果,這其中,和秉承普魯士精神的容克軍官團也密不可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看似十分強大且冷血,但和容克軍官團所崇尚的普魯士精神相比,卻相差甚遠,就連科西嘉島的歐洲狂人-拿破崙,都十分畏懼普魯士的騎士精神,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也勢必要解散條頓騎士團。

有些人始終認為,二戰之後,德意志連自己的龍興之地都丟了,曾經的軍國主義源頭東普魯士,也成為了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二戰之後,再無德意志。在我看來,恐怕未必,咱先不說腓特烈三世、一戰、二戰時期、就是現在的德國,依舊處處充滿了條頓騎士團的特殊標誌,黑色十字架,這個標誌從普魯士王國時期,就開始就一直被傳承,從俾斯麥和威廉四世一手締造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一戰之後的魏瑪共和國、到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甚至現在的德國軍隊當中,黑十字架還是十分重要的標識,條頓騎士的尚武軍事傳統,從未在德意志民族出現斷代。今天這一期,我們就圍繞著這枚黑色十字架,來講述下,什麼是條頓騎士的武士精神,什麼是普魯士精神。

條頓騎士精神的核心思想,只有18個字,恪守、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公正、靈性。我們也可以簡單理解成,這18個字,就代表了西歐民族的遠古尚武精神,中世紀的歐洲貴族騎士們,特別推崇個人榮譽,並逐漸形成一種所謂高尚品格的信仰,騎士精神的影響意義非常深遠,今天的歐洲民族特性,就是受到當時貴族階層的騎士精神和紳士精神的重大影響,特別是個人形象,和他們對榮譽的重視程度。每個騎士團成員,他們都堅信,自己獲得的每一次榮譽,都是來自神祇(qi)的認可,對於內部問題,歷來主張1V1公平決鬥,像暗殺、投毒、偷襲、都會被騎士團永久除名,並遭到所有人的唾棄。試想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信仰,全部被包裹在榮譽的大旗下,他們還會畏懼死亡嗎?

這時期,歐洲最具代表的三大騎士團,就是宗教勢力下的馬爾他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這裡的每個騎士團歷史,無不充滿了流血衝突和戰爭,只要了解過這段歷史的,都可以清晰看出,普魯士從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於1224年建立團頓騎士團國,到1309年,從威尼斯遷都到普魯士的馬林堡,這個民族的成長畫風,就始終和流血、戰爭緊密相連,他們的騎士信仰,也在數代人的鮮血中,不斷的滋養完善,也或許,會演變成無法掌控的軍國主義。

當普魯士王國,發展到了17世紀初期,腓特烈威廉當選普魯士國王后,騎士信仰,就成為了軍國主義的幫凶,究其原因,還是容克地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積極支持軍國主義政策,第一,軍國主義下的侵略擴張,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多新的領土。第二,隨著國家領士的不斷擴大,行政管理機構自然也會出現大量空缺,這就為容克階層的後代,提供了更多從政機會。第三,軍國主義政策讓國家的軍事力量不斷壯大後,這自然就需要大量軍官,進而,容克子弟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軍職空缺。另外,享受地方稅收的容克地主階級,還通過農奴制度去壓榨底層百姓,繁重的稅收,不僅,讓容克階級掌握了國家經濟大權,同時,還讓底層人民的生存空間,舉步維艱,最終,只能選擇逃出普魯士。

但腓特烈威廉的軍隊建設,可是需要大量兵源和資金為後盾。容克貴族的殺雞取卵行徑,便引起腓特烈威廉的仇視。1622年,腓特烈威廉便派出軍隊,威脅容克階層,交出他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收稅權。最終,腓特烈大帝,打造了,一個以軍隊為靈魂的統一官僚行政系統,在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下,普魯士已經發展成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戰爭機器,一個軍隊擁有一個國家的說法,就是出自這段歷史典故。

普魯士精神,也是在這一時期完全成形,這種精神的核心,引用腓特烈大帝的經典名言就是:前進一步,哪怕就是死亡,也要必須執行命令,普魯士的強大,就是依靠有力的軍隊,而有力的軍隊,則是建立在無比恐怖的紀律之上。從此後,騎士精神就變成只服務於軍隊的普魯士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傳承,自拿破崙戰爭之後,又發生了一次回歸本源的改變,榮譽。象徵普魯士精神的鐵十字勳章,並幫助德意志完成了民族大統一。

1871年之前,德意志和義大利完全一樣,長期處於地理和語言上的區域性概念。1815年,歐洲列強在維也納議會上,將德意志分為了39個邦國,其中35個都是君主國,四個自由城市。各個成員國都擁有自己的獨立政府、司法系統、獨立外交權和各自的軍事力量。1871年之前的德意志,就是各自稱霸一方的的諸侯國,民族統一,是他們連想都不敢想的。但是有一個人,卻把這個夢想給實現了,這個人就是俾斯麥。作為普魯士新一代貴族後裔的俾斯麥,他擁有著德意志民族特有的驕傲和對國家的狂熱,四分五裂的諸侯割據,導致連年的軍事衝突和盜寇流竄,每個德意志成員都深受其害,無不渴望著和平的安定生活,俾斯麥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萌生了統一德意志的使命感。

1832年,俾斯麥在柏林大學期間,和美國同學慶祝獨立戰爭勝利日時,俾斯麥就和同學打賭,要在25年內,讓德意志實現民族統一。這話在當時看來,就好比,我跟你說,25年後,我能成為世界首富一樣,雖然,當時的普魯士國力日漸強大,但和奧地利一比,普魯士還是德意志聯邦中的萬年老二。1862年9月,剛剛就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的俾斯麥,就在普魯士議會的首秀中明確指出,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議論和多數人的投票,就能夠解決的,有時候,要通過一場不可避免的戰場,來解決一場鐵和血的鬥爭。鐵血宰相,也從此流傳至今。

普魯士人在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後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以三次王朝戰爭的勝利,於1871年統一德意志民族。因此,現在的德國,始終認為,1871年才是德意志民族的全新起點。而俾斯麥的成功,除了政治上的博弈外,便是代表新普魯士精神,鐵與血的戰鬥信仰。

我們此刻回到當下,當德國從第二次世界的一片廢墟走出來後,那個曾經橫掃中西歐的德意志戰車,仿佛憑空消失了。德國為了讓所有人,忘記是自己發起令全世界恐懼的兩次世界大戰,所以,他要給世人塑造一個人畜無害的民族形象。但大家千萬不要被這一假象所迷惑,在他們的民族血液中,始終流淌著第二帝國的普魯士精神,這種精神,時刻都在他們的後人中代代相傳。只要這個世界一直處於和平、合作、包容、共贏的局面,這種精神就會一直長眠下去,如果,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這種早已融入基因的普魯士精神,一定會被喚醒,再次和這個世界刀兵相見。哪怕,是第三次失敗,也會將鐵與血的戰爭,進行到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