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春園與康熙帝的居園理政

圓明園遺址公園 發佈 2024-04-09T12:55:52.259576+00:00

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的建成和運轉,開啟了此後清朝君主「居園理政」的模式。紫禁城是明朝定都北京後興建起來的,它遵循天子居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營建原則,體現了皇權至上、等級森嚴的禮法要求。

暢春園是康熙帝在北京西郊為自己營建的一個起居和理政空間。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暢春園的建成和運轉,開啟了此後清朝君主「居園理政」的模式。

「居園理政」的出現

清光緒《五園三山及外三營地圖》中的暢春園和西花園

暢春園建成前,清朝統治者主要活動於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朝定都北京後興建起來的,它遵循天子居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營建原則,體現了皇權至上、等級森嚴的禮法要求。為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紫禁城突出的是防禦性,表現的是封閉性。

然而,重垣環繞並不能強化王朝統治。歷史證明,面對遼闊疆土,宮牆之內的君主依靠官僚系統,不但不可能鞏固王朝江山,也不利於自身身心健康。深居宮禁這種封閉的統治和生活方式,並不符合馳騁入關的清朝統治者的需要,也不符合康熙帝的個性和要求。

作為康乾盛世的開創之君,康熙帝具有非常寶貴的開放心態。正是這種開放,促成了此後清朝的興盛,也決定了康熙帝不可能拘泥於深居宮苑的生活和施政方式。而「居園理政」正是他在實踐中對既有模式的一種改造。

暢春園建成後,康熙帝曾撰寫《暢春園記》,以此向天下臣民解釋他走出紫禁城、興建暢春園的緣起、過程和宗旨等。在他的描述中,皇家園林不再是傳統政治文化所抨擊的那種奢靡之地,而是君主順時宣滯、聽政問學、體察民情、承顏致養的修身理政之所。經過康熙帝的詮釋,「居園理政」被賦予了「文武之道,一弛一張」的積極內涵,成為清朝君主新的施政和生活模式。

暢春園的建設

興建園林是王朝政治中的敏感問題,因此,康熙帝雖然推崇「居園理政」,但他沒有大興土木,而是本著「永惟儉德,捐泰去雕」的原則,將明代外戚李偉的清華園加以改建利用。正如他自謂:「若乃秦有阿房,漢有上林,唐有繡嶺,宋有艮岳,金釭碧帶之飾,包山跨谷之廣,朕固不能為,亦意所弗取。」字裡行間,著意將自己的所為與奢侈享受劃清界限。

暢春園附近,有著名的勺園園主米萬鍾及其家族墓地,暢春園改成皇家園林後,米家準備將墓地遷移。康熙帝得知後,「特傳旨,令勿遷,仍許歲時上冢如常。」這一舉動,為他贏得了「上之曲體人情如此,真盛德也」的讚譽。

康熙像

改建後的暢春園,包括園區主體和西花園兩部分。園區主體呈長方形布局,南北長,東西短,「繚垣一千六十丈有奇」。整個園林布局,據《日下舊聞考》所述,分中、東、西三路。從功能上看,園內建築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其一,政治空間。即康熙帝處理政事的場所,包括聽政、觀耕、選館、引見、閱武、賜宴等活動的空間,如九經三事殿、稻田、馬廠等。其二,信仰空間。即園中所建各類寺廟,如龍王廟、府君廟、關帝廟、娘娘廟等。其三,生活空間。即康熙帝及其親屬的起居空間,如清溪書屋、討源書屋等。其四,休閒空間。除了上述東、中、西各路建築景致和西花園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園內的兩湖三堤。兩湖指的是位於暢春園中心、南北相連的前湖和後湖。以兩湖為中心,園中分布著大小六七處湖域,加上環繞園內外的河流水系,形成了一派水鄉澤國的風貌。三堤指的是前湖南部的丁香堤、蘭芝堤和桃花堤。三堤蜿蜒於湖面,既豐富了水面景致,又連接了園內交通。春暖花開之季,百鳥穿梭其間,漫步於堤壩之上,清風拂面,花香襲人,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總之,與紫禁城內封閉、僵硬的起居感受相比,暢春園開闊而動態的湖面,四季豐富的景色變化,給居住其間的人提供了無限生趣,成為康熙帝執政期間的重要活動場所。

「居園理政」的實踐

二十三年(1684),暢春園啟建,康熙帝於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此後,他每年都在此頻繁出入,長期居住,舉行各種活動,直到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病逝於園內寢宮。

入駐暢春園前,康熙帝的起居範圍和生活節奏是相對固定的,即主要以紫禁城為中心,根據政治、節令等情況以及禮制的安排,舉行大朝、常朝、祭祀、耕耤、視學、經宴、日講以及出巡等活動來實施統治。

「居園理政」開始後,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如康熙帝非常重視的乾清門聽政便逐漸轉到暢春園內門、澹寧居、澹泊無為殿等處舉行。為保證朝臣及時赴朝,京城各門也調整了開放時間。一些按典制在紫禁城舉行的活動,如上元節保和殿賜外藩宴,從三十年開始,也改到暢春園內含淳堂、萬樹紅霞等處舉行。康熙帝還在園內及附近接見外藩,開展閱武、演兵等活動,使暢春園逐漸成為紫禁城外一個新的政治中心。

暢春園地盤形勢全圖

除了日常政務外,省耕觀稼、考察民情是康熙帝「居園理政」的重要內容。康熙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民生疾苦,在暢春園內西垣一帶,南有菜園數十畝,北有稻田數頃,這是康熙帝為「臨陌以憫胼胝,開軒而察溝澮」而特辟的場所。為增進對民情的了解,三十多年間,他「每巡歷郊甸,必循視農桑,周咨耕耨,田間事宜,知之最悉」。通過與民間社會的直接接觸,康熙帝在暢春園作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等一系列重要決策,不但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五十二年,因感念康熙帝「愛民如子」,全國各地上千老人自發進京,慶祝皇帝六十大壽。為與民同樂,康熙帝特諭在暢春園舉行「千叟宴」,成為清朝歷史上的盛事。

在暢春園內,康熙帝還廣置書籍,並把求學問知作為「居園理政」的重要內容。除博覽中國典籍外,他還任用白晉、張誠等傳教士講授歐洲算學、幾何、醫學、哲學等知識,並在園內親自應用實踐。傳教士製造的火炮,參與編繪的《皇輿全覽圖》等,為康乾時期的開疆拓土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作為施政中心,暢春園也是康熙帝培養皇位繼承人的重要場所,這座園林也由此見證了王朝的權力爭奪與傳承。

康熙帝很重視皇子培養,暢春園建成後,他便令諸皇子在園內讀書,並經常親臨督查,希望他們成材並各就其位,「元良國之根本,支庶國之藩附」。然而,讓康熙帝始料不及的是,諸皇子隨後結黨成群,對皇位展開了激烈爭奪。

先是皇太子胤礽被立為儲君後,驕橫跋扈,引起康熙帝的不滿與警覺。四十一年,康熙帝在暢春園下旨拘禁其同黨索額圖。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行獵圍場,發生胤礽夜窺幔城事件,這讓康熙帝大為震怒,於該年九月頒詔天下,廢黜皇太子。這又引起了胤禔、胤禩等皇子對皇位的覬覦,兩人的所為讓他更難以容忍。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在暢春園召諸大臣,意圖復立胤礽。然而,讓他痛心的是,胤礽復立後,繼續勾結黨羽,陰圖謀取皇位。五十一年十月,康熙帝在暢春園以胤礽復立以來,狂疾未除,斷非可託付祖宗基業之人,再次將其廢黜禁錮,並頒詔天下。

六十一年十月,康熙帝於南苑打獵,因風寒身體欠安,回到暢春園後病情加重。十一月十三日,在這個他一手改建、伴隨他度過大半人生的西郊園林,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旅程。胤禛則在綿延不絕的質疑聲中繼承了皇位,完成了與康熙帝的權力傳承。不久,他在暢春園附近擴建起規模宏大的圓明園,繼續其父開啟的「居園理政」。

作為清朝歷史上的重要君主,康熙帝不但為清朝開闢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也為清朝創設了「居園理政」的模式,自此以後,皇家園林成為清朝歷史發展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並成為王朝興衰的一個重要晴雨表。

作者:顏軍

原文刊載於《中國文化報》2018年第006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