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輔制度下,宰輔的權利如何分配,如何監督?

蕭魏講歷史 發佈 2024-04-09T16:25:20.757370+00:00

宋朝時期,宰輔權勢很高,擁有總百官、平庶務的權力。同時還為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國家發展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朝時期,宰輔權勢很高,擁有總百官、平庶務的權力。同時還為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國家發展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代宰輔,人才眾多

宰輔經常參與各方決策,組織成員多為才華橫溢,且擁有遠大抱負和志向的人。這裡說的宰輔,指的是宰相和輔政大臣的總稱,不是宰相個人,而是指以宰相為首的整個決策集團。但他們整體的決策計劃,都是以宰相為主。宰相也可以說是他們之中的代表人物。

在宋朝,重文抑武是很長一段時間的國策,黃袍加身後,皇帝很尊重文人,加上剛剛奪權,武將權勢過高且很難抑制,整個宋朝,高級官員幾乎都是文人,就連專門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院長官,都是由文官擔任的。

因此,宋朝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文臣,像是趙普,李沉、寇準、范仲淹、王安石等等。想通過習武升官發財,幾乎是不可能的,成為文臣,成了唯一能夠晉升的路

文臣在宋朝,是備受尊敬的,那麼宰輔在當時,又是怎樣的地位呢,書中所形容的是:

百官見宰相有其禮,百官避宰相亦有其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科舉制為宰輔機構,輸送人才

宋朝本身就崇文,再加上當時的科舉制的改良,廢除了公薦,限制門蔭。考試的公平性獲得了很大提高。宰輔機構中的改革派人士幾乎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宰輔機構,提供了許多新鮮血液,據考證,北宋92名宰相中,通過科舉考試而入仕的,多達83人。

這些參加科舉的學子們,十分感謝皇帝的賞識,在這樣的風氣影響下,宰輔們也有了更多的責任感,以匡扶社稷為己任,連面對皇帝,都敢直言不諱。而負責勸諫皇帝的,自然就是宰輔組織的首領,宰相了。

北宋首位宰相

要說北宋初的第一位宰相,那就是歷經三起三落,貢獻巨大的趙普了。曾隨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暗中策劃了陳橋兵變,還協助太祖,太宗兩位皇帝參與兵變、改革。為宋朝穩定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用兵淮南,禁軍將領趙匡胤攻下滁州,趙普與趙匡胤,便是在這裡第一次遇見,隨後相見恨晚。趙普從此成為趙匡胤的幕後人物,為他出謀劃策。

之後,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趙普與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等為趙匡胤謀策,將趙匡胤灌醉,然後用龍袍加身,讓他順利繼承了皇位。隨後位列第二的趙普被任命為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參與掌握樞密院的軍事大權。

這時的他,還沒有升任宰相。但他的才華和能力,已經讓皇帝記住了他,並時刻向他請教問題。有一天宋太祖問趙普:

何以自唐末始數十載,君王改朝換代十二次,連年征戰不斷,百姓叫苦不迭。先生有何良計,可助我息天下之亂,使百姓長治久安?

趙普不假思索,脫口直指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

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並非沒有,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

這裡宋太祖詢問趙普的意見,可以說是已經有了宰輔制度的雛形,好的建議被採納了,再加上趙普本人的能力優秀,乾德二年正月,皇帝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正式拜他為宰相。

趙普成為宰相之後,太祖把他看作左右手,大小事務,都向他諮詢而後決斷。權力在一時間,幾乎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且憑藉自己的學識與能力,前後掌權十餘年,獨相十年,還曾經三度拜相,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少的。有一次,趙普曾與宋太祖討論某官員是否應該升遷,太祖不喜此人,堅決不同意。趙普曰:

「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行賞,豈得以喜怒專之!

像這樣直言不諱,且敢於直接表達自己想法,為國為民的行為,也為之後的後來者,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一般來講,宰輔組織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士大夫,他們追求更高社會地位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 同時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匡扶社稷的志願。

以宋朝名臣范仲淹為例。范仲淹以 「活人」 為使命, 實際上就是 「內養萬民」,若為宰輔則活天下命, 突出了宰輔這一位置在保護人民方面的作用。

中央權力更加集中

宰輔組織,被皇帝賦予了很大的權利,然而權力背後,是皇帝收攏政權,加固統治的手段。宰輔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又集中了政事堂與樞密院的行政、軍事權於一體,成為士大夫群體中最靠近核心權力的一類人。伴隨而來的,便是風險。

這類人稍有不慎,就會架空皇權,導致統治根基動搖,而皇帝也是了解的,所以必然會有所約束,尋求制衡。

在當時的人眼中,名望是十分重要的。皇帝任誰為相?或者考核近期宰輔的工作能力,就是以「名望」作為判斷標準之一的。皇帝在任命宰相時,也會選取士大夫中呼聲最高的, 因為這樣的大臣能得人望,而有人望便能得人心 。

在得到了皇帝默許的 「風聞言事」 權柄,成為宋代朝堂上制衡宰輔的重要力量,這樣的流程逐漸形成一種制度。之後被大家所接受,因而為了維持權位,就必須擁有名望。而想要好名聲,就必須要為國為民,鞠躬盡瘁,這樣一來,像謀反,貪污一類的事件,就會大大地減少。

名望不僅可以助人上位,同時也是維持權力的重要方式, 一旦失去名望,就有可能遭受彈劾。《源流至論》就有記載稱:

至於仁祖以政事付宰相,以公議委台諫。公議每每呼喚有德有望者居相位。

可見名望和品德,對宰輔的選舉有多重要。有了這樣的制衡,皇帝可以放心放權宰輔管理更多的事,然而凡事都有意外,宰輔也不是什麼時候,都順皇帝的心。

宰輔晏殊

晏殊在小時候,就展現出了其過人的天賦,在14歲的時候,就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不僅毫不膽怯,還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他的才華與能力被當時的宋真宗所看見,授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學習勤奮,交友持重,還深得上司器重。少年得志的晏殊,非但沒有像一般人那樣忘乎所以,得意猖狂,相反,從踏入官場起,他就表現出了完全不符合年齡的沉穩慎重。當時浮躁的朝野,需要的正好就是晏殊這樣,能沉得住氣的的「老實人」

當時的宋真宗,實在是離不開晏殊,據說每每有問題時,他都會諮詢晏殊的看法,而晏殊也像是秘書般用小紙條的形式為皇帝答疑釋問。之後短短几年,他從最開始的無品小官,做到了執掌制詔的翰林學士。

能入選翰林學士的人,基本都是日後的宰輔人選,而那時的晏殊才三十二歲。也是當時還年幼的,宋仁宗的老師,可以說前途大好。誰知命運弄人,幾十年後,盛怒的宋仁宗一紙詔令,將恩師晏殊貶謫出京。雖然只是皇帝一時衝動,但同樣證明,皇帝仍然保留最高決定權。

北宋慶曆四年秋,宋仁宗趙禎當眾怒斥宰輔晏殊,滿朝文武沉默不語。因為晏殊被責之事涉及仁宗生母李宸妃。而皇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晏殊的欺瞞,使得趙禎大怒,毅然決然辭退了60歲的宰相晏殊。

當朝同期,很多大家熟知的人物,都受到過晏殊的提攜或栽培,例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史書上用了一句話,彰顯晏殊的地位。

「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宰輔權利與皇權之間的關係

但只要皇帝一句話,無論是再大的官職,再有政績的功臣,也要聽從調令,可見中央對於權力,還是把握的很緊的,並沒有完全放權。

皇帝的恩威並施,群臣的監督催促,宰輔權利雖高,其實也是如履薄冰。既要完成皇帝安排的任務,還不能得罪太多同僚 。還有權力這個巨大的誘惑,無時無刻不在發出考驗。

在宋代歷史上, 被權力異化的宰輔比比皆是。北宋時期,有仁宗宰相呂夷簡獨霸相位十九年, 後有蔡京為首的六賊弄權等等

其中不乏有宰輔大臣個人權力欲望膨脹的因素在。 但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分配機制,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而這樣的,為了權力的相互鬥爭,才是皇帝最願意看到的如果朝廷之中,群臣之間各個派系之間「難分高下」,那麼宰輔的權利任然是最大的,對於當朝帝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這樣的結果,絕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

結語

宋代宰輔擁有與群官禮絕的政治地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待遇, 同時也受到宋代宰輔制度的權力制約皇權所提供的優越地位和優厚待遇, 與其說是一種鼓勵, 不如說是一種補償, 用以交換宰輔大臣不斷失去的自我價值和情感訴求。

宰輔制度的推行,讓中央權利更加集中,皇帝統治更加方便,加上選拔上來的人才十分優秀,本身具有極高的道德水準,讓這個制度得以留存,並成為宋代朝堂一股主要的勢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