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顯微鏡下的大明,想到的王朝稅負問題。

好學青山k 發佈 2024-04-10T09:58:43.619971+00:00

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漢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開創了文景之治,創造了幾代繁榮。

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漢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開創了文景之治,創造了幾代繁榮。但稅賦到底有多低呢?恐怕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據說當時的田賦是「十稅一」,「十五稅一」甚至是「三十稅一」,有些年份乾脆就不征了,這樣大規模的減稅,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但仔細了解後才發現,與民休養生息是減稅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徵稅能力不足。既然征不上來,索性就給減了,還能有個好名聲。

可這真的就好嗎?大漢帝國維持運轉總歸是需要錢的,如果無法從田稅上征,那就會從人頭稅上做文章,點人頭也總比計算土地面積容易。

據記載,西漢的時候,7到14歲的兒童,每人20錢,15到56歲的成年人,一般人每人120錢,商人和奴婢240錢,除此之外,成年人還得給國家服徭役,特殊時期的役種就更多了,如果不願意去,也可以交錢代役。這些錢每一項都不算多,但是加起來,也就不算少了,實際稅賦其實並不低。這點篡了漢的王莽也看的明白,他說:「其名三十,實十稅五也」,意思是名義上是三十稅一,實際上稅率達到了50%,多麼可怕!

較低的田稅,就容易導致土地兼併,畢竟土地兼併也不繳稅,這樣富人的財富越發集中,而他們享受了低稅率的好處,卻沒有給國家作出相應的貢獻,而較高的人頭稅就容易導致流民問題,畢竟農民失去了田地,要麼給地主種地,要麼成為流民,而這又會導致國家收稅能力降低,無論如何,這都威脅到了帝國運行的根基。

《顯微鏡下的大明》其實探討的也是這方面的話題。為什麼地方士紳對帥豐二人的調查百般阻攔?因為土地問題涉及他們的核心利益,國家也知道土地掌握在誰的手裡,但動他們的土地就如動他們的利益,就是與官僚鄉紳集團做鬥爭,利益集團沒這麼個魄力,敢於自我革命。

所以,更多的稅負就會加在平民老百姓頭上,這就是社會不穩定的源頭,所以王朝周期律走到最後,都源於土地兼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