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那些事(五)「隆慶開關」東林黨起什麼作用?

海天木琻 發佈 2024-04-11T11:07:54.378364+00:00

「隆慶開關」官方說法是:隆慶元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1個月,就詔告群臣說:「先朝政 令有方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正。」

"隆慶開關"官方說法是:隆慶元年(1567年)2月4日,明穆宗登基不到1個月,就詔告群臣說:「先朝政 令有方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正。」,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這裡 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明穆宗立即同意了這份奏請。明穆宗頒布發表消除海禁,調劑海內 貿易政策,允許官方公家遠販東西兩洋,史稱「隆慶開關」。不久後開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 ),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擔任辦理公家海內貿易並納稅。大概意思是,隆慶帝上台一個月,跟下面馬仔說以前我祖宗有立的規矩,可能有不對的地方,你們要是有意見,可以提出來嘛。接著馬上收到遠在福建一個馬仔報告,「老大!我們可以放開海禁,賺小錢錢哦」。隆慶帝大手一揮,在東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一座城,奇蹟般的聚起座座金山。

好吧!我就問有這 麼簡單嗎?海禁是大明的國策,也是大明朝的祖制。這項政策一直實行了200多年,前面沒有一位大明君王敢逾越。為什麼隆慶帝敢?我在前面說過,從永樂帝開始朱家一直是真的把自己後代當「豬」養 ,這養了上百年,不是豬也成傻子了,長在深宮的隆慶帝朱載垕因為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迷信「二龍不相見」,很少有機會見到父皇嘉靖皇帝,根本沒有機會學到其父皇的「帝王權術」。更何況朱棣時期正式登台的內閣制度,早在成化、弘治皇帝執政時期,就已經有了足以抗衡皇權的力量,嘉靖皇帝 本人就不得不推出權臣嚴嵩,讓其與內閣打了整整20年擂台。自己躲進深宮大內,修道煉丹。

所以說 ,"隆慶開關"如果內閣不同意,隆慶帝的聖旨根本出不了北京。我一直認為人本質就是經濟動物,社會活動就是一個經濟鏈條,當經濟鏈條一閉合,就會碾壓敢擋在前面的一切事物。真實情況是在隆慶帝還沒有上台前的1564年,福建巡撫譚綸在《條陳善後未盡事宜 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中指出:「世人濱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幾也,大抵非為生於海,則不得食。海上之國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幾也,無中國續綿絲帛之物.則不可以為國。御之怠嚴,則其值愈厚,而 趨之愈眾。私通不得,即掇奪隨之。昔人謂;弊源如鼠穴,也須留一個,若還都塞了,處處俱穿破。 意正如此。」譚綸用了個通俗的比喻說明了現實問題,他請求朝廷允許福建商民在近海與外通商,按 《明史》說法有不少中央政府官員都表示了認同。後任福建巡撫許孚遠也再次奏疏中說:「市通則寇 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這裡指出福建前後兩任巡撫譚綸、許孚遠比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更早上書要求解除海禁,而且也得到中央政府官員不少認同,這才會順利通過隆慶帝的旨意。那麼譚綸、許孚遠、涂澤民又是什麼背景?這裡提到的中央政府官員是誰?又為什麼那麼多優良海港不選擇 ,偏偏選福建月港這個地方?先說巡撫譚綸、許孚遠、巡撫都御史涂澤民。就不得不談起,明後期起來的一個勢力「東林黨」。一開始的東林黨,代表的就是明中、後期慢慢發展出來城市商賈、工場主、手工業者、工匠、平民商販的利益。至於說東林黨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代表,成為爭權奪利道貌岸然的偽君子集團。那是後期這個政治實體理想變質了,這個我們現在也經歷過,懂得都懂。譚綸抗倭名將與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齊名,與戚繼光並稱「譚、戚」。是地方上實幹派,明白東南倭患起源的原因。而許孚遠提拔重用他的是 東林大佬鄒元標,他自己徒弟是東林黨劉宗周。打出「隆慶開關」第一槍的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也是東林 黨人。這些關係足以證明東林黨人在「隆慶開關」中扮演了重大角色。當時江南地區最大走私勢力,真正 壟斷了東南財貿、阻擾開海的人,其實是東南的勛貴、大地主、各大世家。代表就是把持淅江的淅黨 ,把持廣東方向的南京勛貴,代表是魏國公府。大家都知道要走私那必須要有貨、有渠道、有官方暗中保護才能成功,彼時的礦山、商路、穿梭的貨物、東南衛所兵權、地方政權的就是掌握在勛貴、大地 主、各大世家手裡。作為後起之秀小商人、手工業者、小工場主要想沾走私的好處只能接受世家、勛貴的盤剝。嘉靖朝時期抗倭明將,戚繼光、胡宗憲、譚綸等人都需要在衛所外,另外募兵,俞大猷起於福建並非江浙的緣故。他們抗倭於國有利,卻損害了江南淅黨、勛貴、世家利益。抗倭之後,胡宗憲慘死 ,戚繼光、譚綸被遠調,俞大猷只能縮回福建,這就是勛貴、世家反撲的結果。也因為東南的勛貴、 世家、淅黨太過於強大,東林黨不得不將目光放在他們相對力量薄弱到福建。東林黨一直上書,呼籲開海禁,其實也是為了分一杯羮,讓大家都有口湯喝,把走私這事公開化,明面化。但東林黨也留有底線不敢與江南舊勢力撕破臉:(一)開海最終只能無奈選擇在了福建月港這個偏僻港口,除去這裡是福 建沿海地區最大的走私貿易港口,還因為是不在勛貴、世家掌握中,否則福建本身就有福州、泉州、廈門,往上淅江寧波、杭州、上海,往下廣州、澳門。這些早就是當時的良港,為什麼都不選?就是因為這些都已經瓜分完了。(二)是沒有把貿易對於稅收巨大好處對皇帝交待,大家的只把貿易好處一小部分,分給朝廷了,有多少?據後世中國學者王裕巽經過分析認為,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 亡的七十六年間,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 三分之一 。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可稅銀才一年不過萬兩白銀,1594年最高一年才 29000多兩白銀。同樣後世都稱「天子南庫「只留一口對外開放的廣州,從據清宮檔案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年上繳稅銀一般超過百萬,到鴉片戰爭前,洋船到廣州多達年200艘,稅銀突破180萬兩。所以說 朱明活該窮死。抱著金飯盒討飯吃。

至於中央政府官員指的是內閣徐階、高拱、張居正等,這些都還 算是實幹政治家。比如張居正後面主導的「張居正改革」,他們也早就發現大明各種問題慢慢浮現,發現明初「海禁」的政策弊大於利,「海禁」積弊成疾,徹底激發了沿海一帶k與明朝政權之間的「矛 盾」以後,也就逐漸形成了以「假倭寇」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嘉靖倭亂」。「開海」有利作用也是顯 而易見的,屬實對明穆宗鞏固政權、改善「海禁」弊大於利的不良趨勢、以及穩定民心、改善明朝財 政困境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著不同程度的積極意義。說白了也就是一場順應時勢的改革舉措。所以說只 要附合了在「開海」這個經濟鏈條上利益,任何阻礙都是擋不住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