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比亞迪日本的「六價鉻」風波,可能變成大麻煩嗎?

汽車人傳媒 發佈 2024-04-25T12:20:22.598200+00:00

為了點眼前利益,選擇捂蓋子,選擇讓時間來沖淡影響,相當於給自己埋雷。文 /《汽車人》黎野2月20日前,比亞迪日本的電動大巴,因為檢測出「六價鉻」而招致了小範圍批評。後來此事快速擴大,對比亞迪的日本業務來說,就很難說是小麻煩了。

為了點眼前利益,選擇捂蓋子,選擇讓時間來沖淡影響,相當於給自己埋雷。

文 /《汽車人》黎野

2月20日前,比亞迪日本的電動大巴,因為檢測出「六價鉻」而招致了小範圍批評。後來此事快速擴大,對比亞迪的日本業務來說,就很難說是小麻煩了。


兩個「時序」

2月22日,原定要引進比亞迪電動巴士的西武巴士、京阪巴士、伊予鐵巴士等公司,先後宣布取消訂單或引進計劃,並將手頭的比亞迪電動巴士停止運營。

2月23日,比亞迪日本公司高管表示,在日本銷售的5款純電動客車,使用了包含六價鉻溶劑,用於緊固件防鏽。不過該高管也強調,「面向日本市場的電動汽車符合所有必要的法律和標準」。

而比亞迪在日本的合作方日野汽車表示,正在放棄為日本市場推出30輛電動大巴的計劃。兩者在2020年就簽署合作,由比亞迪做OEM商,生產「Poncho Z EV」大巴。日野貼牌,在日本銷售。

這些車型本來定於2022年春季推出,已經延遲了一年。雙方一直談判,尋求在不使用「六價鉻」溶劑的情況下製造電動巴士,但未能達成協議。

2月份最後幾天,這個消息才通過日本媒體傳到中國國內。

時間線還是非常清晰的,但有兩個「時序」需要指出:

第一個時序,日野和比亞迪方面早就知道「六價鉻」問題,雙方選擇閉門協商。外界知道此事,應該是在協商不成之後。輿論發酵後,日野拒絕置評。

第二個時序,日本輿論知道此事,與傳回國內,中間至少隔了一周。這和以往兩國之間輿論圈互動頻繁的節奏不符。似乎說明,此事並非斬釘截鐵的環保事件。


波及擴大

這事的複雜程度不高,也沒有各執一詞的羅生門,與緩慢的處理進程,非常不相稱。眼下不但擱淺,還影響了比亞迪乘用車的日本推廣計劃。基本上是最糟糕的結果。

日本大巴市場非常狹小。比亞迪從2015年起,在日本只賣了80多輛(不含已下單但未交付的產品),就占了其市場的70%。

但乘用車不一樣。2022年7月,比亞迪在日本市場成立了比亞迪日本(法人),同月在東京舉行品牌發布會,2023年2月2日,位於橫濱的日本第一家專賣店開業。

比亞迪計劃到2025年底之前在日本開設100家門店,規劃了首批3款在日銷售的車型,看上去像要大幹一場的樣子。渠道建設和產品推廣等營銷費用,早已列支,而且應該花了不少。

現在來這齣,似乎已經簽的貼牌協議擱淺,合作關係終結。事情沒搞定,輿情又處於下風。可能還談不上雞飛蛋打,但在日本市場遭遇挫折,是一個事實。


各國法規

鉻金屬鹽的化合價,六價和三價常見(還有二價)。

六價對人有毒,根據攝入量和體質不同,可能過敏、皮膚潰瘍、甚至致癌。值得一提的是,世衛組織在2017年10月,正式將六價鉻放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而三價鉻無毒,有機鉻化合物(三價)還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六價鉻長期在汽車業使用,主要功能就是給鑄鐵和鋼防腐抗氧化。其中,歐盟在2003年就開始限制六價鉻的使用,但都停留在指導層面,沒有上升到法律。2021年7月開始,歐盟才對六價鉻實施「強制性取消」。但對電子行業個別工序,實施有條件豁免(需要申報審批)。

美國加州在1986年就將六價鉻列為致癌物監管,加州確實是美國環保先驅。

中國工信部則在2015年公布了《汽車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規定六價鉻的含量不得超過「3mg/kg」,濃度就是3ppm。同年又發通知,要求在2016年1月起不得在9座以下乘用車(M1類)繼續使用六價鉻。

日本法律法規當中,沒有禁止使用六價鉻的條款。但是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成員14家,囊括日本所有乘用車集團)在2008年開始,禁止會員公司使用「六價鉻」。本質上,該條禁令並非法律法規,而是作為一般社團法人的「行業自律條款」。


守法和自律

日野是JAMA理事成員,必須遵守該條款。比亞迪不是JAMA成員,理論上可以不受該條款制約。

對於六價鉻的限制或者禁止,由於各國法律體系的不同,對應法條地位也不同,執行力度自然也不同。「六價鉻」對人有害,這是世界公認的。但是到汽車行業層面,對六價鉻的限制,討論比較充分。這裡不存在雙標或者多重標準的問題。

因此,從道德層面上,自我限制六價鉻的使用,是必須的。中國企業在邁向跨國企業的過程中,不但要符合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其商業行為,也要符合人類普適價值觀和公認道德規範。

即便不考慮宏大敘事,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六價鉻,對生產一線工人的健康也是有好處的。人們不相信,一家聲望正在上升期的汽車集團,會背上因經濟利益而不重視員工健康、不重視客戶健康的道德包袱。

而比亞迪日本強調,在車輛使用和維修階段不會對人造成影響,報廢時也會進行無害化處理,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這番說辭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恰恰迴避了生產端對生產人員的傷害可能性。

其實,與其說是迴避,不如說是暗示將危害限制在生產端。而目前日本銷售的比亞迪電動大巴也好,乘用車也好,都在中國國內,由中國員工生產。一句話,對日本沒影響。這麼說相當不明智。

國內有人說,六價鉻使用之後,對終端消費者沒有任何影響,除非把處理過的緊固件24小時含在嘴裡、持續一年以上,才有可能舔出一點化學物質出來。這麼說在技術上沒錯,但同樣忽略對一線生產人員的傷害。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廠區附近的環境(空氣、水和土壤)是否不值得保護,比亞迪中國員工的健康是否就可以不用珍惜。

答案不言自明。那麼這個事的處理,是沒有其它路徑可走的。

六價鉻在整車生產當中,並非不可替代(可能沒有類似成本的替代方案)。比亞迪日本說,正在和比亞迪總部合作推進排查六價鉻問題,目前可確定的是2023年底上市的兩個新款純電動客車上,將停止使用六價鉻。這麼看起來,生產上還是有辦法避免使用的。


兩種做法

如果還重視公司的聲望(環保責任、人文關懷形象),避免在道德上被指摘,儘快採取措施,全面停止使用六價鉻,是必須的。而不是鑽法律空子,堅稱符合日本法律法規。

有人認為是JAMA乃至日野背刺比亞迪,不希望比亞迪登陸日本開拓市場。這種想法,是「受迫害妄想」,還是「陰謀論」,都不重要,也就是說日本人挑刺的動機不重要。這玩意有害,為了環境和員工,也要想辦法杜絕。

事實上,日本企業普遍使用的三價鉻,比六價鉻貴一點,防鏽效果也差一點,但避免了環保包袱。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三價鉻加熱,可能會部分轉化為六價鉻。

因此,說到底是個成本問題。可以猜測,日野和比亞迪合作擱淺,可能有其它更複雜的原因,而非這點工藝分歧。現在問題暴露了,有可能是利益攸關方有意釋放出來。

此事發展到今天,造成的結果是比亞迪登陸日本受阻,也讓比亞迪甚至中企暴露了可供批判的道德瑕疵。

如果認定競爭是你死我活的,那麼競爭格局可能劣化,即存在不那麼光明磊落的競爭手法,但是比亞迪的行為,即便只是考慮不周,也是做事粗糙,客觀結果是給對手遞刀。

這就得不償失了,何況目前在日本市場投入不小,但所得不多。

企業做公益固然是出於環保理想,但仍有很明顯的動機,就是提高企業聲望,特別是環保和重視人文的形象提升。如果出了這麼一個不大不小的婁子,多少公益捐助和活動,都抵不過其負面影響。就算從簡單的經濟利益考量,也不划算。

其實,我們猜測,就是比亞迪和一些企業,雖然國內有六價鉻限制的法規和檢測標準,但企業執行情況,也是相當可疑的。

這種猜測並無根據(畢竟環保局和安監局並未發布任何公告),但依照其行為的固有邏輯,其實挺合理。如果中國大型整車企業,沒有把社會責任擺在重要位置,那麼其形象會受到影響。需要指出,環保部門和安監部門,並非只根據舉報才會執法,他們有隨時抽查和根據情報出動飛行檢查的權力。

為了點眼前利益,選擇捂蓋子,選擇讓時間來沖淡影響,相當於給自己埋雷。一旦有類似事件爆出,可能新老帳一塊算。如果國內再爆出類似的審查結果,比亞迪將更加被動。

採取聰明且負責任的做法,是展開所有生產環節的自查自糾,並宣布替代工藝和整改措施,提請監管部門監督的同時,向社會公布結果。只要在國內採取了這些措施,日本人也就沒話可說。

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這種事可能還會出現。可能後發企業都需要踩踩坑、補補課。是採取自省和誠實的態度,尋求徹底解決,還是採取對抗性手段,招致更大的麻煩,其實也不難選擇。關鍵還是看心態。【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