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的碑刻舉足輕重

新快報 發佈 2024-04-25T20:29:52.561754+00:00

秦隸樸實,漢隸波磔,從秦統一六國之後算起,到東漢末年,前後400多年。宋代洪适有《隸釋隸續》27卷,收羅漢魏碑碣189種,並附錄《水經注》、歐陽修《集古錄》等書籍、碑目中漢魏部分,作為參考。

■東漢《曹全碑》

■王嘉(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主席團成員)

秦漢時期,隸書興起。秦隸樸實,漢隸波磔,從秦統一六國之後算起,到東漢末年,前後400多年。這時隸書的發展變化,不僅時間久遠,而且風格多樣,在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宋代洪适有《隸釋隸續》27卷,收羅漢魏碑碣189種,並附錄《水經注》、歐陽修《集古錄》等書籍、碑目中漢魏部分,作為參考。自明清以來,對隸書的研究和傳承更是廣泛。比如明代初年出土的《張遷碑》以方筆為主,兼用圓筆,取勢平直,遒勁靈動。明代萬曆初年在陝西出土的《曹全碑》以圓筆為主,結字勻整,方圓兼備。對後來的隸書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有意思的是,秦漢時期雖然漫長,但是,隸書名碑主要集中在東漢後期。嚴格地說,在公元156年至186年期間最多。在這相對集中的30年間,可以說是琳琅滿目,精品備至。比如《熹平石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典刻石,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安置在洛陽太學。《熹平石經》隸書風格方平正直,規矩嚴整,現存8800多字,是隸書里的典範。

《禮器碑》刻於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約3600字,碑文記述的是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修孔子宅廟等內容。正文書法規矩嚴整,中宮緊湊,四體舒展。特別是在隸書最經典的「蠶頭燕尾」線條表現力方面,筆畫瘦勁,在雁尾處,以重筆頓挫出鋒,寫出粗壯的雁尾,堪稱隸書里的典範。《禮器碑》的碑陰和碑側,書法風格則是另一番特點,結構相對寬鬆,用筆自由奔放。碑文里還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錢數。《乙瑛碑》刻於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史晨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與《禮器碑》屬於同一時期的隸書作品。因為都在孔廟,被人合稱為孔廟三碑。

《張遷碑》刻於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正文567字,明代初年出土。碑文記述的是谷城故吏韋萌等人,追念張遷的功德,並講述了張遷及其祖先張仲、張良、張釋之和張騫的功績。《張遷碑》的隸書風格典雅,厚重穩健。大巧若拙。起筆橫切,在方筆隸書里,堪稱經典之作,深受明清書法家的厚愛。王世貞認為「典雅饒古意」,楊守敬認為「《張遷碑》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

《曹全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全碑共1165字,明代萬曆初年出土。碑文記述的是東漢王敞等人,追念郃陽令曹全的功德,並記述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起義的事件。因為出土晚,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在漢碑里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曹全碑》的隸書風格以圓筆為主,短畫多直,長畫多曲,風格飄逸,充滿情性。清代鄭簠認為,「《曹全碑》從中郎法度變出,別成一家。」康有為認為:「《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

隸書碑刻,歷史跨度大,品種多樣,風格多樣。早期的隸書名作,比如《群臣上壽刻石》,全文15字。參照趙之謙的考證,刻於西漢趙王劉遂二十二年(公元前158年)。雖然是篆書風格,但處處可見隸書的方折筆畫,風格自然而充滿野意。《五鳳二年刻石》(公元前158年)、《萊子侯刻石》(公元16年)等,也屬於「以篆為隸」的風格。到了東漢光武帝中元2年(公元57年)的《何君閣道碑》、東漢永平6年(公元63年)的《開通褒斜道摩崖》等,隸書方正的風格才鮮明突出。此後,漢隸名碑很多,比如《陽嘉殘碑》(公元133年)、《景君碑》(公元143年)、《石門頌》(公元148年)、《鄭固碑》(公元158年)、《封龍山頌》(公元164年)、《衡方碑》(公元168年)、《肥致碑》(公元169年)、《西狹頌》(公元171年)、《郙閣頌》(公元172年)、《張山子殘碑》(公元174年)等,隸書風格,大放光芒。

書法品鑑

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 聯合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