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智慧】先難後獲 自強不息

創客ip老梁 發佈 2024-04-25T22:24:57.428938+00:00

樊遲又問怎樣才是有仁德,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付出艱苦的努力,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樊遲問知(zhì),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有仁德,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付出艱苦的努力,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面對困難,搶在人前付出艱苦的努力;有收穫時,享用在人後。這是孔子對「仁」的解釋。宋朝的范仲淹,便是這樣一位用一生踐行「仁」的仁人。

范仲淹自幼家中條件困苦,童蒙至青年時就備嘗艱辛。他在醴泉寺僧舍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卻後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為食,如此這般苦讀了三年。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范仲淹中了進士,在朝廷當了官。他為官公正清廉,以天下為己任,從不考慮私利,成為朝廷官員里的一股清流,受到宋仁宗的重用,慢慢地做到了副宰相的高位。

但范仲淹官場不順,屢遭貶謫,卻始終初心不改。他生活勤儉節約,卻把自己的家宅捐出來建成學校,希望為國為民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用存下來的俸祿購置了幾千畝的田地作為「義田」,專用來給族群和鄉鄰中貧苦的人耕種,讓孤苦無依的百姓能夠吃飽穿暖。

范仲淹從小生活艱辛,當他有能力時,自己不貪圖享樂,只希望能夠儘自己最大的力量,讓天下少一些疾苦,讓更多的百姓安居樂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先難而後獲」的具體表現。

中華「仁」之精神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在當今生活中,遇到困難要學會自己面對,做事情不要先問收穫,而要先問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好,如果總是計較得失,權衡利弊,這樣是無法真正收穫成功的。我們要有一種責任意識,任何事情不論大小,只要是自己在做,就要把它做好。

成功來自勤奮努力,有付出才能獲得豐碩的成果,而後才會對他人有幫助或對社會有價值。我們要始終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付出就會有得到,讓我們用一顆執著的心,默默尋覓心靈的一方淨土,開出一片福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