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看張遼威震逍遙津,可知能戰方能止戰的道理

談史論文 發佈 2024-04-25T23:54:05.374320+00:00

正史中同為歷史名將的張遼,其戰績是不輸於關羽的,威震逍遙津,讓「張遼止啼」的威風流傳至今。關羽斬顏良時,河北軍無人可擋;

"這就是所謂的勢均力敵,只有勇敢的一方才能取勝"一一題記。

關羽以"水淹七軍"一戰而威震華夏,這一戰讓見多識廣的曹操也嚇得想遷都以避其鋒芒;正史中同為歷史名將的張遼,其戰績是不輸於關羽的,威震逍遙津,讓"張遼止啼"的威風流傳至今。

關羽斬顏良時,河北軍無人可擋;張遼威震逍遙津時,來往衝殺,十萬東吳人馬紛紛避讓。這才是三國正史中的"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在逍遙津,張遼率八百勇士,將十萬東吳大軍殺了個人仰馬翻。張遼鎮守合肥多年,讓孫吳始終無法北進一步。名將張遼的成功經驗可總結為一句話:"主動出擊,能戰方能止戰!"

一,獨擋一面的張遼

歷史上真實的張遼,不但個人武力高強,而且頗有謀略,是一個統帥型的人物,足可以獨當一面。


三國志》中記載:張遼是魏之名將,著名武術家,他武功高強,又謀略過人,多次建立奇功

曹操手下雖然兵多將廣,但真正能獨當一面的外姓大將並不多。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方,合肥明顯便會成為孫吳的主攻方向。曹操便留下張遼鎮守這個重地。

第一次合肥大戰便發生在赤壁大戰後不久,孫權親率大軍圍攻合肥一百多天都被張遼擊退,曹魏援軍到來,孫權不得不退兵。  

二,逍遙津之戰

公元215年,劉備入川取得重大進展,曹操不能坐視劉備在蜀壯大,便把麾下大部分的精銳,都調到了漢中。此時的劉備,也非吳下阿蒙,已兵強馬壯。雙方很快就展開了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爆發後,合肥這邊的情況,就顯得有些不妙了。因為曹操為了阻擊劉備,已經帶去了麾下大部分的精銳。合肥就只剩下了張遼手裡七千兵馬。如果這時孫權出兵北上,曹操很難在極短時間內,再次調集重兵前去支援。

孫權自然也看出了機會稍縱即逝。於是,不久之後,孫權親自率領整整十萬大軍,並且把當時東吳內部所有能打的猛將,全都帶去了合肥前線,希望能夠一戰攻克合肥。

第二次合肥之戰爆發。

七千對十萬,孫權一方都占盡了優勢。對此,鎮守合肥的張遼,也是心知肚明。

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去漢中之前,給張遼送去了一個錦囊。大意就是一旦孫權來襲,張遼和另一位將軍李典,要主動率軍出擊,挫敗孫權軍隊的士氣。

對於曹操的安排,當時很多將軍都感到不解。本來合肥守軍就不多,如果主動出擊的話,顯然劣勢更大了,但是張遼卻理解了主公的意思。因為,孫權集團剛剛抵達,一旦士氣受挫,接下來守城就比較容易守了。

於是,張遼在軍中挑選了八百精銳,作為敢死隊。第二天清晨,就在孫權這邊還沒起床的時候,張遼便帶人殺了出去,直衝孫權帥帳。

這一出擊,就把整個孫權大軍給打得措手不及。

孫權集團沒人想過,張遼敢主動出擊,所以也沒人事先做出過防守布置。當張遼出戰之後,很詭異的一幕就出現了:雖然只有八百人,但張遼卻帶著這支精銳,一路猛打猛衝,直衝孫權帥帳。

被打懵的吳軍,很快也反應了過來。在一眾東吳將領的指揮下,迅速形成包圍圈,將這八百人圍困起來。然而,張遼率領的這支精銳,其勇猛程度卻超乎想像。而且,因為身處絕境的原因,這群人每一個都悍不畏死,反倒是發揮出了極強的作戰能力。

接下來,張遼不但帶領這支精銳,突破了東吳的包圍圈,而且還繼續向孫權的位置進攻。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遼的個人勇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衝鋒的過程當中,張遼直接斬殺魏國將軍陳武。

孫權身邊的護衛,一下子就慌亂了。張遼繼續帶人衝鋒,最近的時候,張遼和孫權只隔了幾百米,差點就直接幹掉了孫權。不過,當時孫權逃到了一座小山上,身邊的護衛越聚越多,張遼一時也沖不進去,所以只能開始率軍突圍返回。

這次突然襲擊,其實並沒有斬殺多少吳軍,但對於吳軍的士氣,卻起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同樣,如果張遼戰敗,合肥的陷落幾乎也就成了定局。

孫權知道士氣已經被重創,決定暫時率領吳軍,撤退到南淝河的南岸,重整旗鼓再戰。

然而在吳軍撤退的過程當中,張遼卻再次抓住機會。當北岸只剩下少量東吳軍隊的時候,又來了一次突襲。恰好當時孫權就在北岸壓陣,得知張遼再次前來突襲的時候,孫權慌忙逃上船,靠著麾下將軍凌統拼死一戰,這才從張遼手下逃走。

孫權離開後,北岸剩餘的吳軍,頓時群龍無首,再無抵抗之力,只能紛紛投降。於是,靠著兩次突襲,打亂了吳軍的布置,張遼竟然奇蹟般地戰勝了吳軍。

因為孫權逃走的時候,是通過逍遙津渡口上船,所以這場戰爭,後世也稱之為『逍遙津之戰』。

這就是《三國志》中"張遼止啼"的逍遙津大戰。

面對強敵,張遼以攻代守,身先士卒,率眾沖入吳軍大營。吳軍毫無準備,不知所措。張遼連殺數十人,還斬殺了陳武等兩員大將,直逼孫權帳下,孫權大驚,倉惶逃出大營外,手持長戟自守。孫權見張遼兵少,乃指揮吳軍將張遼重重包圍。張遼毫無懼色,左衝右突,殺出一條血路,帶領麾下數十人衝出包圍圈。這時,仍有將士被圍於敵陣之中,他又毫不猶豫返回殺入敵陣,解救他們出圍。

《三國志•張遼傳》:(孫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

試想,如果張遼不主動攻敵,被動守城,敵強我弱,對方士氣一打出來,合肥城能否守住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三,捨我其誰的張遼

後來,張遼隨太祖到柳城討伐袁尚,突然遇到烏丸兵。張遼勸太祖迎戰,情緒高昂,太祖對他的勇敢非常讚賞,就把自己指揮軍隊的大旗交給他。張遼於是主動出擊,大敗敵軍,並斬殺烏丸首領蹋頓。

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一一《三國志.張遼傳》

陳蘭、梅成占領氐族六縣反叛,太祖派于禁、藏霸等去討伐梅成,張遼率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梅成假意投降,于禁就退兵了。梅成於是率部下投陳蘭,共同進入灊山。此山有座天柱峰,山勢陡峭,高二十多里,道路狹窄艱險,只有步行才能通過。陳蘭等人在山上築起了營壘,張遼想進攻,將士們說:"我們兵少,道路又險要,不能採取深入攻敵的戰術。"張遼說:"這就是所謂的勢均力敵,只有勇敢的一方才能取勝。"於是就到山下安營紮寨,發起攻擊,殺掉了陳蘭與梅成。

太祖評定諸將功勞時說:"登天山,踩險峻,獲取陳蘭、梅成的首級,是蕩寇將軍的功嘮啊!"於是給張遼封加土地,又授予符節。

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覆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一一《三國志.張遼傳》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是被貶低得最厲害的人之一,他曾在文丑手下栽跟頭,正史中就是根本沒有這回事。正史中文丑是在亂軍混戰中而死,並不是關羽所殺。就算關羽斬顏良這件事,也是張遼與關羽共同率軍,關羽能斬顏良,有張遼牽制了敵人的功勞。張遼在正史中可是超一流統帥,進了古代武廟名將行列的人物。

"能戰方能止戰"。倘若張遼在合肥時不主動出擊,也許志在必得的孫權會如願奪得合肥。

張遼在逆境中斬烏丸蹋頓、取陳蘭和梅成的首級,又充分說明了"雷霆出擊才有可能絕處逢生,越畏縮不前越會被動挨打"的道理!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參考資料《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