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漕運的興衰,承載著開封府的沉浮

虎瞰細嗅 發佈 2024-04-26T02:16:22.006754+00:00

首先聲明,地圖並非真正古人製作的地圖,其實是現代人根據歷史情況繪製的。發現幾張北宋漕運地圖,發現裡面蘊藏著宋遼兩國都城、國界線、運河、漕運等眾多有趣的歷史點。

引言

首先聲明,地圖並非真正古人製作的地圖,其實是現代人根據歷史情況繪製的。

發現幾張北宋漕運地圖,發現裡面蘊藏著宋遼兩國都城、國界線、開封因漕運而沉浮等眾多有趣的歷史點。

1. 國界線與宋遼都城

1.1 國界線與澶淵之盟

北宋與遼國之間的分界線不是大江大河,也不是大山,而是平原。宋遼邊界基本穩定在今天津海河口——河北雄州、霸州、徐水、滿城、阜平等地以北——山西恆山、雁門關、河曲——-陝西府谷以北一線。作為兩國分界線缺乏很好的山形水系作為支撐,很容易被攻擊。只能說北宋與遼國因簽訂了《澶淵之盟》合約,雙方關係良好才能長期保持這樣的國界線。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七日,宋遼之間達成如下契約:「共遵成約,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儀物,備軍旅之費用;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賊盜逋逃,彼此勿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騷擾;所有兩朝城池,並各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決河道,誓書之外,一無所求,各務協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謹守封疆,質於天地神祗,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共當殛之。」

當然,北宋為了防禦,還是做了一些努力,在與遼國邊境線上建起了「水長城」、「木長城」。在今天保定市範圍內有一條拒馬河,其出山之後分成南、北拒馬河,在白溝附近合為大清河。北宋利用拒馬河及周邊易水、潞水、滹沱河等以及界河以南的天然帶狀湖沼窪淀帶等優勢,人為地將界河以南許多河流引入這一低洼地帶,築塘蓄水,形成一條西起今保定市以西,東到海濱黑龍港的蜿蜒900里的「水長城」。此外,北宋下令河北緣邊官道兩旁及時種植榆榆、柳、桑、棗等樹木,形成樹木「城塞」,用來輔助「水長城」的防禦,西至西山向東延伸到海,水、木兩種防禦體系形成網狀,以拒契丹騎兵。但其實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而建的這兩種長城,其防禦效果比起真長城來差了是十萬八千里。

1.2 北宋都城

一般來說,首都代表了國家的臉面,幾乎沒有東西能夠代替。根據常識我們可能覺得一個國家只需要一個都城就可以了,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論是中原的唐宋,還是北方的遼金等國家,都同時有多個都城。

唐朝在名義上就有三個都城,除了長安以外,還有洛陽和太原。北宋設置了四座都城,首都是東京開封府,另外還有三座陪都,即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那為什麼北宋設置這麼多都城呢?其實北宋設置的四個都城,有政治、歷史、軍事等諸多原因。

中國自先秦時代到五代十國之前,都城主要是選擇長安和洛陽。但是唐朝末年戰爭頻繁,長安和洛陽遭到了嚴重破壞。當時的開封是連接大運河和黃河的樞紐,在水運方面大大縮短了與長江以南的距離。五代以來,後梁、後漢、後周的都城都先後設在開封。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系後周大臣,自然選擇了開封為都城。

然而開封無可依仗的山川形勝庇護,經常戰亂,處境很危險。洛陽的水運非常發達,洛陽地勢非常適合作為都城。況且北宋繼承的是後周衣缽,故仍以洛陽為西京陪都。宋太祖想遷都洛陽但遭到趙光義以及群臣反對不了了之。雖然遷都未成,但是宋太祖在西京鞏縣卜占陵地,確定了西京宋陵區,北宋皇帝駕崩後均葬於此。從此,「內守宮鑰,外奉園寢」,成為西京河南府的重要職能。

南京應天府,在隋唐時稱為「宋州」。宋太祖在當皇帝之前擔任過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宋州是趙匡胤的龍興之地,因此在稱帝之後,取國號為「宋」。宋真宗即位後,為了強調宋朝的合法性,下詔稱宋太祖建立北宋是順應天命,將宋州改為應天府,幾年後升應天府為南京。後來南宋開國君主趙構也選擇在商丘正式即位。

北京大名府並不是當今首都北京,而是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境內的大名縣境內。大名府能升為陪都,最重要的是它的軍事地理位置。當時北方的遼國一直是宋朝的心腹大患。大名府南北通衢,是中原地區通往河北及塞外的咽喉,也是北宋黃河以北地區的政治和軍事中心,素有「北門鎖鑰」之稱。因此,大名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抗擊遼國的一個很重要的軍事基地。宋仁宗建大名府為北京,任以重臣,號令全路,對故城營建一如「東京故事」,建成的北京外城周長48里,宮城周長3里。後來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百年無大戰,北京大名府作為軍事重鎮的功能也日益衰落。後金國南下滅亡北宋,整個北方領土全部被金朝占領,北京大名府輝煌不再。

1.3 遼國都城

遼國歷史上一共設有五座都城,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左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核心是上京。那麼遼國為什麼設置這麼多都城呢?主要原因是在於他們是遊牧民族生活習慣,古代交通不順暢,國家領土又相對比較龐大,生產水平又差別較大,各部分之間缺乏連接很難成為一個整體。這些地方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和統治意義,設置五個都城,便於五個都城各自負責自己片區的防禦與皇權統治。與北宋官僚系統都設在東京汴梁不同的是,遼國的官僚機構卻設在了不同的都城。

遼國崛起之後,成為北方遊牧民族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政權,所以當時遼國根據地臨潢府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第一個首都。五座都城中,臨潢府是遼國真正意義上的首都,其他的四座都城不過是其陪都。

後來隨著和中原王朝的接觸越來越多,遼國開始仿照北宋首都開封修建了第二個都城中京府。中京大定府位於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這座都城於遼聖宗時期開始修建,直到遼興宗時期才修建完成。後來大定府成為了遼國「商業大都市」。

東京遼陽府位於今天遼寧省遼陽市。遼陽府本來是渤海國首都,後被遼國吞併。到了遼太宗時期,這裡成了遼國在東北地區的政治中心,並改名為東京府,在軍事上起到控制渤海、女真等族,防禦高麗的作用。

南京析津府位於今天北京市,由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遼國,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隨後,遼太宗在這裡部下了重兵,並且建立析津府以有效控制燕雲十六州。析津府成為宋遼對峙的前線陣地,足以見得析津府對遼國的重要性。

西京大同府的建立主要是迫於西夏的軍事壓力。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建國後的李元昊不斷對遼發起挑釁,遼興宗於重熙十三年(1044年)討伐西夏失利,遼夏兩國關係惡化。為更好防禦西夏,加強對西南各遊牧部族的統治,1044年「升雲州為西京,府曰大同」。西京的建立著重體現出軍事防禦功能。西京在遼朝與中原的經濟交往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是遼朝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遼國五京的建立是隨著遼朝領土的不斷擴張,為了加強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進行有效統治,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需要而建立的,是遼採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典型表現。

2. 大運河與漕運

2.1 大運河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的邗溝,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其實發生在南宋以後。在此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而在當時,河運是主要的交通手段,北宋時期的運河主要是由隋唐大運河組成。

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南起餘杭,北到涿郡,開鑿了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從北往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全長2000多公里,溝通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當時聯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自公元1283年起花了10年時間先後挖通濟州河、會通河,航程縮短為1,794公里,形成中國大運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溝通,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運河

浙東運河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國開鑿的「山陰古水道」,從紹興東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長20餘公里。西晉會稽內史賀循主持開挖西興運河,此後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西起錢塘江,東到東海的完整運河。南宋建都臨安,浙東運河成為當時重要的航運河道。

2.2 漕運

古代運河的發展其實與漕運息息相關。大運河最大的作用就是漕運。狹義上的漕運就是指利用水路來運輸糧食的一種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漕運運輸的商品不只局限於糧食,茶葉、食鹽等各種商品均有。

漕運的歷史非常悠久,起源於春秋戰國,歷經秦漢,隋唐,到了北宋時期,漕運獲得長足發展,漕運網四通八達,管理體系不斷健全,漕運方式更加完善,使漕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漕運帶動了運河沿岸的生活,興起了很多城市與村鎮。直到今天,大運河仍發揮著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

隋唐之前經濟、政治中心一直在關中一帶,貨物運輸主要依靠陸運,隋唐之後隨著經濟中心不斷向南移動,四通八達的河流系統得到充分的利用。北宋時期開封附近河流系統十分發達,在此基礎上北宋開鑿了四條漕運線路,汴河線、蔡河線、金水線、廣濟線,流貫城內,以通各地漕運,合稱漕運四渠,形成了以東京開封府為中心的水運交通網。汴河、蔡河、五丈河,作為漕運各地物資進京的黃金水道,被趙匡胤夸作寶貴的「三帶」。汴河,更被視作東京的生命線,「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每年漕糧定額為600萬石,最高年份有800萬石,這些漕糧足以保證百萬人口的生存。北宋的漕運路線主要是從江南前往開封、洛陽、長安一線,此外,濟水一線也有漕運。

3. 開封因漕運興旺成為首都

隋唐時洛陽能成為重要陪都甚至帝都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近黃河,方便水運,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很大程度就是為洛陽服務的。唐安史之亂後,北方藩鎮林立,軍閥混戰,嚴重影響了經濟生產,北民南遷,經濟重心也一直往南移。北方王朝很大程度上需要仰仗南方的供養,而南方的物資北上,運河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開封無天險可守,這就需要在首都駐紮大量的禁軍。而開封被五代四朝皇帝以及大宋皇帝選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近水。朱溫是第一個定都開封的五代皇帝,不僅因為開封是他的老巢,還因為開封近黃河,周圍水系發達,是連接大運河和黃河的樞紐,方便從南方漕運各種物資。

運河的發展為開封崛起提供了機遇,而漕運的發展更為開封繁榮提供了動力。開封之所以能夠成為北宋的都城,根本的原因在於開封處於「四達之會」,使其能夠控制富庶的長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地區。開封自身並非一個富庶地區,北宋王朝只是企圖利用發達的漕運使他們的都城更接近於富庶地區,補給京師之所需。漕運不僅能夠養起北宋一朝君臣還能養起守護開封的幾十萬禁軍。因此,開封在五代與北宋時期能夠作為都城受到重視,並一度繁榮發展成為百萬人口的大都市,與漕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北宋東京城(現今開封),城池之大,難以想像,有三道城牆,全城規劃整齊。東京城是一座矩形城,由宮城(皇城)、內城(舊城)、外城(新城)組成。三個城的城牆外,都有護城河。東京的街道像棋盤一樣規劃的十分整齊,他以四條幹道為主,貫通全程。其中,最主要的街道是從皇宮宣德門南去,通過里城朱雀門,直達外城,長達十多里,是皇帝祀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遊玩而往返經過的主要道路——御街!北宋東京城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全城有四條河流進城中,它是我國古代城池規劃上的一個創新。東京城商業發達,商店多沿街設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城的繁榮景況。

  1. 開封因漕運衰退而沉沒

北宋之前,黃河流經河南北部,距離開封尚有一段距離。此後,黃河經過多次改道,逐漸南移,在開封境內頻繁決溢。開封的「生命線」汴河也在此過程中淤塞斷流,最終徹底消失。北宋末年,漕運四渠先後堙廢,開封的水運交通隨之衰落,昔日憑藉水運之利繁榮起來的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再後來,宋金以淮河為界,處於分裂對峙時期,大運河無法再將東南的糧食運到北方,漕運功能無從談起。至元朝,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海運開通,大運河經過裁彎取直,不再經由洛陽和開封。開封、洛陽運河段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開封、洛陽政治經濟地位隨之衰退。

進入近代,開封再次因為黃河錯失鐵路發展「快車」,將交通優勢拱手讓給隔壁默默無聞的小縣城鄭州。隨著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順理成章地在1954年取代開封,成為河南省會。1984年,開封下轄的新密、登封、新鄭、中牟、鞏義5縣劃歸鄭州。如今的開封,已淪落為一座默默無聞的城市。開封GDP僅相當於鄭州1/5,在河南17個地級市中僅位列第11位。

一座因運河因漕運而興起的城市最終也因運河漕運的沒落而沒落,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