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40年的德國能夠統一,為何蘇聯解體後,朝鮮沒有統一?

枕貓 發佈 2024-04-26T05:48:51.62624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世界出現了許多新興國家,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有統一的單一民族國家被美蘇列強強行分割為2個國家。但神奇的是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今天,朝鮮和韓國這對兄弟國家仍然沒有統一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世界出現了許多新興國家,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有統一的單一民族國家被美蘇列強強行分割為2個國家。

德國在1945年後被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卻在1990年「冷戰」結束時重新統一為今天的德國。

但神奇的是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今天,朝鮮和韓國這對兄弟國家仍然沒有統一的可能性。

分裂原因不同導致政府的合法性差異,朝韓政府比兩德政府更有排它性

為什麼德國能夠統一而朝韓卻做不到,首先就因為這兩對國家當年分裂的原因存在根本性差距。德國作為歐洲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在1871年之前卻長期處在邦國林立狀態。

因此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之後,德國人對於統一的執著就要高於沒有經歷漫長分裂痛苦的國家。

但悲哀的是德國的統一後與列強關係惡化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德國戰敗後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懲罰。

但戰勝國並沒有在德國國土上設置強力部門來監督削弱德國戰爭潛力的措施,使其在短短几年後就實現重新武裝並發動了二戰。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教訓,和1944年美英盟軍和蘇軍東西同時逼近德國本土的戰略態勢。

美英蘇三巨頭在討論戰後德國問題上,達成了不能保留獨立的德國政府而要將其分區占領的協議。

1945年5月9日在蘇軍攻克柏林並占領大部分德國東部地區之後,德國代表被迫同美、英、法、蘇四國代表簽訂了無條件投降書。

就這樣美、英、法分別占領了德國西部地區並成立了自己的軍事占領當局,而德國東部在蘇軍控制下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

因此德國在1945年的分裂完全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強制性懲罰,在西部占領區成立的聯邦德國政府和東部成立的民主德國政府都無權代表全體德國人民。

因此兩個德國政府都不敢攻擊對方是「傀儡政權」,最後實現統一也不存在心理層面的障礙。

與之相對應朝鮮半島的分裂就是強加在朝鮮民族頭上的無妄之災,在1945年之前各大國本沒有對朝鮮半島分而治之的任何協議。

朝鮮本為中國藩屬國,1392年正式建立了李氏朝鮮王朝。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朝鮮逐步淪為日本殖民地並在1910年正式將其吞併,1913年不甘當亡國奴的朝鮮精英在上海建立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然而在1945年8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之後美國國務院竟認為如果讓蘇聯獨占朝鮮半島會威脅自身利益,於是8月10日批准了由臘斯克上校提出的美蘇兩軍沿朝鮮半島中部「三八線」分區占領的方案[1]。

史達林認可了這個方案,但美國卻沒有答應和蘇聯共同占領日本的提議。

二戰後美蘇矛盾激化促使雙方都想在朝鮮半島扶植自己的勢力,蘇聯扶持抗日武裝領導人金日成在半島北部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

而美國人拋棄了南北雙方都接受的金九,扶持李承晚在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

這樣的建國歷史使今天的朝鮮政府和韓國政府,都認為自己才是朝鮮半島唯一的代表全體朝鮮人民的政權;其政權存在足夠的合法性,不會出現因國際形勢變化導致一方主動瓦解的可能。

兩德深處冷戰最前沿沒有民族仇恨,朝韓雙方敵視嚴重已經形同陌路

二戰後到1990年東西德國與南北韓都被裹挾入美蘇對抗的歷史大潮,但在漫長的幾十年間兩德民眾並沒有產生嚴重的民族隔閡。

首先在1945年之前德國作為一個整體,在對抗同盟國戰爭中並沒有出現內部政治或文化上的嚴重分裂。

1945年後各戰勝國都對其占領區域內原德國戰犯進行清算,所以廣大民眾普遍認為自己也是戰爭受害者,而沒有產生對另一半同胞強烈的怨恨情緒。

儘管在1948年到1961年曾經出現過三次柏林危機,但東柏林與西柏林居民並沒有因為雙方互相屬於敵對陣營而進行公開對抗。

更要命的是由於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重心都放在歐洲,東西德邊境就成了當時兩大列強對抗的最前沿。

蘇聯在東德境內部署了24個師、超過38萬人的最精銳部隊,號稱齊裝滿員可在24小時內隨時出動。

美國主導的北約陣營自然針鋒相對,在西德境內部署了多個最精銳集團軍。這樣在70年代「蘇攻美守」的大背景下,兩大陣營公認一旦在歐洲發生全面戰爭。

蘇聯將會投擲巨量的核武器攻擊西德境內北約軍事基地,而北約集團也只能靠向東德境內投擲核武器來遲滯蘇軍推進。

如此恐怖的核戰爭威脅使兩德民眾都認為其它列強都會為一己之私而毀滅整個德意志民族,團結才能強大的道理促使雙方民間一直存在強烈的統一意願。

和兩德相比朝韓雙方在事實上分裂之後,雙方的民族仇恨逐漸超過了之前的民族共識。

在1948年美蘇兩國公開宣布從朝鮮半島撤軍之後,朝鮮政府和韓國政府就一直叫囂武力統一半島。

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儘管雙方最後將停戰線恢復到了「三八線」附近,但在之前殘酷的戰爭中朝鮮軍隊、韓國軍隊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都對普通民眾犯下了駭人的戰爭罪行。

由此導致雙方在民間層面都視對方為仇人而不是骨肉兄弟。

1953年後儘管朝鮮半島沒有發生新的全面戰爭,但雙方的小規模衝突直到近些年才停止。

特別是1961年韓國朴正熙軍政府上台之後,朝鮮居然派特種兵越過「三八線」差點潛入青瓦台刺殺朴正熙。

這樣在美蘇兩軍沒有在「三八線」進行大規模武力對峙,而且按照兩大陣營的規劃也根本不會在朝鮮半島首先打響大戰的背景下,朝鮮和韓國兩軍居然維持了幾十年的敵對狀態,雙方的民眾自然會長時間沉浸在嚴重的對立氛圍中[2]。

以至於今天即使域外大國完全不插手朝鮮和韓國之間的內政外交,朝韓民間也沒有很強烈的和平統一意願。

蘇聯向西方示好成為兩德統一最大推力,朝鮮半島統一對大國沒有收益

儘管兩德自分裂那天開始就有強烈的民族統一意願,但促使兩德在1990年實現統一的最大因素,還是美國與蘇聯在整個「冷戰」對峙中力量的此消彼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蒙受了巨大的戰爭損失,蘇聯則藉機通過控制東德和波蘭、捷克等國獲得了巨大的戰爭紅利。

之後蘇聯一面繼續維持極高的軍費開支同美國進行全球爭霸,另一面嚴密控制東歐以確保這些國家的資源滿足於蘇聯自身的需要。

但這就意味著蘇聯要對東歐國家實行事實上的經濟剝削,這也是東歐諸國在50年代完成戰後重建後很快就產生強烈擺脫蘇聯控制意願的原因。

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蘇聯雖然依然表面非常強大,但內部卻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東德雖然到1989年都堪稱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其經濟與蘇聯存在嚴重的共生性。

蘇聯在80年代初陷入全面衰敗連帶東德出現了嚴重的危機,東德政府拒不改革已經成為了東歐集團的定時炸彈。在美英領導人看來既然東德同西德存在無法割捨的民族關係,努力使其與西德統一自然會削弱蘇東陣營。

1985年蘇聯新一代領導人戈巴契夫上台迫切希望同西方國家緩和關係,美英就公開要求蘇聯給予東歐國家自主權。

戈巴契夫對蘇聯當時的內外交困束手無策只能將希望全部寄托在獲得西方援助上,故而大幅削弱了對東德和其它東歐國家的意識形態控制。

西德也馬上藉機向蘇聯拋出橄欖枝,承諾將在實現兩德統一後盡最大可能維護蘇聯利益。

正是在戈巴契夫的妥協和西方國家的步步利誘下,蘇聯高層才最終滿足了兩德民間要求合併的呼聲。

蘇聯與美、英、法三國經過多次談判就結束對兩德軍事占領達成協議,同一時期東德內部民眾的反政府活動也超過了政府的控制能力。

1989年東歐巨變後東德政府在國內失去統治合法性,國外又被諸多強國孤立的絕望情況下;只得了滿足國內反對派取消統一社會黨領導,同時與西德展開統一談判的要求。

1990年在列強見證下東西德政府簽訂統一協議,德意志民族終於實現了重新統一。

相比之下朝鮮和韓國在美蘇陣營中一直處在邊緣角色,儘管兩國政府在「冷戰」中多次呼籲對方就和平統一的模式進行談判。

但是美蘇卻並沒有讓兩個國家統一以實現自身利益的訴求,蘇聯在朝鮮沒有駐軍也讓美國難以通過促使朝鮮政權更迭來打擊蘇聯。

蘇聯解體之後儘管朝鮮陷入了一段時間的國際孤立,但西方國家也沒有全力支持韓國藉機統一朝鮮。

可以說兩德能夠實現最終統一最重要因素,就是西方國家與蘇聯在這個問題上獲得了利益一致。

相比之下朝鮮和韓國維持現在的分裂狀態,反而符合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域外大國的共同利益。

兩德統一效果不佳產生後遺症,朝韓雙方和域外大國都無意願推動其統一

1990年兩德實現和平統一,曾經讓信奉西方制度萬能的知識分子感到歡欣鼓舞。他們甚至將兩德統一與1975年南北越南統一做不恰當的對比,得出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統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另一半是才是符合歷史規律的結論。

然而如果兩德統一之後能夠讓當年的東德人和俄羅斯人都感到滿意,中國和俄羅斯自然也會有動力推動朝鮮主動與韓國合併。

但兩德統一幾十年後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以至於今天許多東德人仍然懷疑當初兩德統一的公平性。

1990年時聯邦德國在整個國家層面都遠比民主德國更加先進,所以以資本主義作為統一後國家的整體制度無人有異議。

但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本質在今天也沒有哪個西方學者敢否認,所以兩德統一很快就演變成西德資本對原東德國有財產的一次掠奪。

許多原本在國際貿易中有相當競爭力的東德企業被統一後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改制搞破產,大量的工人失業被迫前往西德地區充當廉價勞動力。

2010年聯邦德國政府發布公告指出,兩德統一後政府已經累計支出1.6萬億歐元用支持東德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效果不佳。

直到今天原東德地區經濟增長率仍落後於德國整體水平,人均收入乃至人均壽命也和西德有很大差距[3]。

尤其近些年隨著歐洲國家經濟不景氣,很多西德民眾都對交納「統一稅」支援東德落後地區表示強烈不滿。

而東德民眾又普遍認為其在各個方面都受到政府和西德地區民眾的歧視與壓迫,以至於原德國總理默克爾都認為兩德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失敗了。

儘管不能把兩德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直接同朝韓雙方進行對比,但兩德統一之後未能達到兩國民眾預期嚴重影響了今天朝韓兩國統一的熱情。

目前韓國的GDP幾乎是朝鮮的40倍,人均收入幾乎是朝鮮的80倍。

但和西德相比今天韓國的貧富差距極為懸殊,且韓國經濟的絕大部分被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財團所掌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兩德模式實現朝鮮半島統一,韓國能拿出多少錢支援朝鮮經濟建設沒人會感到樂觀。

韓國民眾更是強烈反對用自己的血汗錢去補貼北面的窮親戚。而朝鮮的統治階層看到兩德統一後原東德從精英到民眾都淪為二等公民的下場,自然也有強烈的意願號召民眾抵制任何韓國的統一宣傳。

而對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朝鮮鄰國來說以兩德模式實現朝鮮半島統一,也會給自身安全帶來嚴重衝擊。當年戈巴契夫之所以會同意兩德統一方案,也是輕信了西方國家不會將北約擴展至原東歐國家的承諾。

但是1991年後不但原東德成為了北約集團的一部分,北約東擴都已經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囊括進去。有此前車之鑑若韓國統一半島美軍肯定會部署到鴨綠江對面,幾十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流血犧牲換來的成果就蕩然無存。

中國人民在感情上絕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前景,俄羅斯也絕不能忍受美軍會緊鄰自己的東部邊境。況且現在朝鮮已經是事實上的擁核國家,韓國精英在討論朝韓統一問題時並不避諱希望能夠得到北方的核力量。

而出現一個經濟總量排在世界前十且擁有核武器的「新朝鮮」,絕對不是中國、俄羅斯乃至日本、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集團希望看到的。

因此在今天中國、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依然存在對抗關係的大背景下,朝鮮和韓國在幾十年內都看不到和平統一的前景。


參考資料

[1]李丹慧.三八線與十七度線——朝戰和越戰期間中美信息溝通比較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01(3):32-39.

[2]朝韓分裂60年後語言差異加劇或成統一障礙·騰訊新聞·2014-11-10

[3]兩德統一之後的融合之路仍前途漫漫·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02-1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