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大事記:三國、兩晉、南北朝

黃翔的視界 發佈 2024-04-26T06:55:36.545320+00:00

六月,以保護邊塞為名進入邊塞鮮卑步度根部,暗地裡與叛魏的鮮卑柯比能私相交往。魏并州刺史畢規上表朝廷要求及時出兵,既可向外威逼柯比能部,對內亦可鎮壓步度根部。

三國 西晉

魏明帝青龍元(公元233)

六月,以保護邊塞為名進入邊塞鮮卑步度根部,暗地裡與叛魏的鮮卑柯比能私相交往。魏并州刺史畢規上表朝廷要求及時出兵,既可向外威逼柯比能部,對內亦可鎮壓步度根部。明帝讀表章,讓畢規出軍時,要謹慎出塞,不要越過句注(山西句注山,西偏北為雁門關,東稍南為樓煩關)。表明曹魏繼漢以後,依然放棄雁門關以北、樓煩關以西地區的行政權。

魏明帝青龍元年至四年(公元233—236年)

鮮卑大人柯比能,重新制服大漠南北各部,亦完全控制原匈奴單于國的領地。漠南自五原、雲中以東,直抵遼東,都成了鮮卑人的駐牧地。又:《晉書•地理志》載: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晉因之未改。《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五原,漢郡也,曹魏、晉省,棄其地於荒外,前秦氐人苻堅所建復置郡。

東晉 十六國

自曹魏、西晉棄五原(今包頭地區)以後,原五原郡所轄地區大部為鮮卑拓跋部所據。昭成帝什翼犍建國六年(公元338年),建立鮮卑拓跋部最早的政權,國號代,稱代王,設置官員,分掌政務。代國行政區域東起貊,西至破洛那。大體上涵蓋了整個漠南。代王什翼犍建國三年(公元340年)從繁峙(山西今縣)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北古城)。然終代之世,未見有關設置郡、縣的文字記載,故今包頭地區仍無行政建置。

代建國三十九年(公元376年)

十一月,前秦苻堅分別從幽州、上郡調集步騎20萬,進逼代王什翼犍。時什翼犍因老病不能親自統軍,被迫率領部眾北渡陰山以暫避秦軍銳氣。然而駐牧於山北的高車各部卻乘機叛亂,四面包抄、搶劫,什翼犍各部都無法正常畜牧,被迫退回漠南。十二月,前秦攻勢稍緩,什翼犍得以返回雲中宮。不久,為庶長子寔君所殺。前秦苻堅屯駐於君子津(今清水河縣喇嘛灣渡口)的軍隊因勢而發,迅速攻占雲中和雲中宮,什翼犍部眾在一片混亂中,四散而逃。代國滅亡。

前秦滅代以後,分代國民眾為二,以黃河為界,自河以東為別部大人劉庫仁統領,自河以西歸鐵弗衛辰所率。各設相應官職,統領民眾。前秦滅代國後,曾重建五原郡。但並沒有建立有效的行政機制,就受到鐵弗衛辰的攻擊,前秦派遣的五原太守,亦被衛辰所殺。整個原五原地區,和代國其它地區一樣,陷於動亂當中。

北魏 北齊

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

春正月,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於牛川(今地未祥,當在陰山北),重建鮮卑拓跋部政權。

二月,道武帝拓跋珪由牛川南幸定襄盛樂,(今和林格爾北古城),決定以盛樂為都城。"息眾課農",這是拓跋鮮卑社會、經濟制度根本性變革的開始。

夏四月,道武帝拓跋珪改稱魏王,國號亦自此改稱為魏。

魏道武帝登國六年(公元391年)

夏七月,衛辰派遣他的兒子直力鞮出稒陽塞(漢稒陽縣治今市郊古城灣古城;稒陽塞今地未祥,當在今固陽境內),侵及黑城(今地未詳)。

九月,道武帝拓跋珪率部襲擊五原,屠其城,收集所有積穀,而後北返紐垤川(今地未詳,當在固陽北,達爾罕茂明安旗境內),並於稒陽塞北樹碑記功。

十一月,衛辰又命令他的兒子直力鞮寇掠拓跋魏南部。道武帝拓跋珪率部反擊,大破直力鞮於鐵歧山(今地未祥),虜獲器械、輜重甚多,牛羊達20餘萬頭(只)。乘勝於五原金津(今包頭市西南昭君墳渡口。從秦直道遺蹟和麻池及昭君墳的古城遺物、夯築技術看,自趙修九原城後,中經秦九原郡,漢五原郡,南來北往的渡口,都在今昭君墳。但有關史籍卻一直未見其名稱。金津乃首次出現的這一著名古渡口的正式名稱),南渡黃河,一舉攻占衛辰父子在河南經常居住的悅跋城(今地難以確定,當在今達拉特旗境內原秦直道側畔或其附近)。衛辰父子遁逃。這樣,包括陰山南北和河南地北部部分地區在內的原漢五原、雲中郡轄區的大部分,都已被道武帝拓跋珪的魏國初步控制。

道武帝登國九年(公元394年)

兇悍狡黠而又多權謀的柔然西部酋帥社侖,北依高車斛律為後盾,殺害已歸隊魏道武帝拓跋矽的東部大人匹侯拔。因怕道武帝追討,遂掠五原以西諸部,遠遁大漠以北。

三月,道武帝巡陰山以北時,令東平公拓跋儀於河北(今烏加河以北)的五原到稒陽塞(今地當在固陽縣境內)外,實施屯田。把農業生產推向陰山以北地區。

道武帝登國十年(公元395年)

七月,(後燕)慕容垂派遣他的兒子慕容寶,率部到五原造船,準備搶收糧食。道武帝親率一部屯於五原河南,命令拓跋儀率部襲據朔方,配合其它各路圍追堵截慕容寶。

冬十月,慕容寶被迫燒船東逃。道武帝等諸路軍隊密切配合向東追擊。不久,於參合陂(今涼城岱海地區)伍殲慕容寶部。

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

七月,魏都由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八月,道武帝命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經術,標道里,平五權,較五量,定五度"。據《資治通鑑》記載,五原被劃入畿甸區。

道武帝天興五年(公元402年)

十二月,越勤莫弗率所部萬餘家歸附北魏,被安置於五原(據《魏書》載,魏人一直沿用五原,但也一直沒有相應的行政建置)以北地區。

太宗明元皇帝永興五年(公元413年)

六月,西幸五原。校獵於骨羅山(今地不詳),獲獸10萬。

明元帝泰常五年(公元420年)

秋七月,明元帝西幸至五原。

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

二月,下令於魏北方邊境地區修築長城,東起赤城(今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具體地望,有關史籍無載),綿延2000餘里。長城沿線各關隘要地,都配置士卒戍守。

# 任命靈壽侯、侍中、史部尚書、典南部奏事古弼,會同劉潔,屯駐五原河北,以防安置於五原南北地區的烏桓、高車等"雜胡"的反叛或北逃。

太武帝拓跋燾始光三年(公元426年)

六月,西巡到五原,並畋獵於陰山。

太武帝拓跋燾神麚二年(公元429年)

冬十月,將新歸附拓跋魏的漠北高車各部族和部落的新增居民,安置於漠南各地,東起濡源(今河北北部灤河上游一帶),西到五原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綿延3000里。大多在北魏長城沿線地區。

太武帝拓跋燾延和初年(公元432年)

太武帝拓跋燾詔令來大千隨從北伐,並為前鋒。因戰功顯著,又熟悉北部邊境形勢,遂又令他巡撫北方六鎮,以防虜(主要是漠北柔然、高車諸部)寇。

太武帝拓跋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

九月,命諸軍進討山胡白龍於西河(今山西離石一帶)。攻克西河以後,斬白龍及其將帥,並屠其城。餘部北逃五原。

冬十月,又破白龍餘黨於五原。太武帝一改此前屠城之酷法,下詔規定:山胡為白龍所逼者及歸降者,都是平民對待。與白龍同惡者則斬之;虜其妻子,按將士戰功大小賞賜。

太武帝拓跋燾太延元年(公元435年)

秋七月,到稒陽(漢五原郡稒陽縣治今包頭市郊古城灣古城)畋獵。

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二年(公元436年)

冬十一月,行幸稒陽。驅趕稒陽地區的野馬於雲中(治今托克托縣北古城),並在雲中設置野馬苑。

太武帝拓跋燾太延四年(公元438年)

五月,行幸五原。此前,高車大檀部落酋長吳提繼父位後,號敕連可汗。與魏約和親,尚魏西海公主;吳提亦嫁妹為太武帝左昭儀。是時,吳提絕和親之約,進擾邊塞。太武帝遂於五原從各地調集軍隊組成三路大軍北伐漠北高車諸部。

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

正月,包括懷朔鎮(鎮治今固陽城圐圙古城)在內的北邊諸鎮,大寒雪,人畜均有凍餓而死的。

文成帝拓跋濬太安四年(公元458年)

冬十月,北巡到陰山,看見一些古墳墓有的被毀壞,有的長久無人祭掃而廢棄荒野。遂下詔說:"歷史上周文王因收葬荒野枯骨,為天下人心所歸;自今以後凡有毀壞墳墓的,以死罪論處。"

文成帝拓跋濬太安五年(公元459年)

六鎮(含懷朔鎮)及雲中等州、郡,普遍大旱成災,糧食無收。下令開倉賑災。有流亡遷徙的流民,勸諭還歸桑梓;想要到別處購買糧食的,有關郡縣,要開通交易之路,不得阻隔;若有關官員,使上恩不達於下,下面災民得不到及時救贍,加重懲處,絕不放縱。

文成帝拓跋濬和平五年(公元464年)

秋七月,六鎮(含懷朔鎮)輪流遊動各鎮間巡邏的軍隊,大破蠕蠕(即柔然)。

獻文帝拓跋宏皇興元年(公元467年)

九月,下詔賞賜六鎮(含懷朔鎮)貧人布,每人3疋。

孝文帝元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

冬十月,蠕蠕(柔然)犯塞,南向及於五原。

孝文帝元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

尚書中書監高閭建議:應依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防禦北狄的辦法,於六鎮之北修建長城,並詳細計算所需人力和時間。但孝文帝只批覆說:閱表文,知卿安邊之策,有機會應當面討論等等。從此擱置一旁,再無下文。

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

十一月,下令將宮廷各府的衣服、金銀珠寶、綾羅錦繡、雜用器具、車馬乘具、內庫所存弓箭,拿出一大半,發給百官和京師平民百姓,下至工商雜役和北邊六鎮戍卒等。

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

五月,下令北邊六鎮、雲中、西河等郡,都各修水田,開渠灌溉。

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七月,車駕北巡。

八月,幸懷朔鎮。

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任命馮翊郡開國公源懷為使持節加侍中行台,巡視北邊六鎮、恆、燕、朔三州,賑濟貧困,兼采民間風俗,考評有關官員政績好壞,行政事務的得失,都可隨時處分,然後奏報朝廷。

源懷到北方邊鎮以後發現:自遷都洛陽以後,六鎮孤懸北疆,加上連年因旱歉收,百姓貧困疲弊。源懷到職後撫恤貧窮,嚴懲貪贓軍、政官員。

時懷朔鎮將元尼須,與源懷為少年故舊。任鎮將貪贓枉法、聲名狼藉。在宴請源懷時說:我性命的長短,只在你的一句話,豈可不依寬相待。源懷回答說:今天之宴,乃是與故人飲酒,不理獄訟;明天到了公堂,將軍功過,自當秉公處理。元尼須無話可對。隨後源懷上表免去元尼須在懷朔鎮的官職,並去除了不少陳規陋習。

世宗宣武帝元恪正始初(公元504年)

任命汝陽侯、武川鎮將為太僕卿,都督沃野(鎮治烏拉前旗蘇獨侖蘇木根子場)、武川(鎮治今武川縣東土城)、懷朔三鎮諸軍事,安北將軍,懷朔鎮大將,加散騎常侍。在官員的職任上,更明確地表明今固陽境內的懷朔鎮,為北邊六鎮中西三鎮的統領機構,鎮將不僅加大將軍和安北將軍的實職,還加散騎常侍的職銜,地位顯赫。

六月,懷朔鎮隕霜。

世宗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

四月,詔令讓河北地區饑民,可到六鎮就食倉谷。

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二年(公元513年)

二月,以六鎮兵、民大饑饉,令開倉賑濟。

肅宗孝明帝元詡熙平初(公元516年)

孝明帝熙平(公元516—517年)初,任命宇文福為散騎常侍,都督懷朔、沃野、武川三鎮諸軍事,征北將軍、懷朔鎮將。

肅宗孝明帝元詡正光元年(公元520年)

九月,蠕蠕(即柔然)主阿那瑰來奔。

十二月,下詔說:蠕蠕主阿那瑰,遭遇戰亂,遠來投奔,要求庇護。現在已是國破眾離,漠北尚無定主。他們心懷漠北風俗,想返回漠北搜集部眾。幾次請求,言辭懇切,很可憐憫。何況存亡恤敗,自古通理。原遣來的國使及他們前後3次率眾來歸的人,都和阿那瑰相隨。下令懷朔鎮鎮將精選銳騎2000,親自護送到邊境,就近觀察,若原部眾迎候,可厚送車馬器具,隆重餞行。若漠北民眾拒不接受,則仍聽其返回漠南;所需資裝費用,由尚書斟酌撥付。(據《蠕蠕傳》,阿那瑰不敢北歸,上表請求還京。)

肅宗孝明帝元詡正光二年(公元521年)

八月,蠕蠕(柔然)後主郁久閭侯匿代(《蠕蠕傳》作俟匿代),從漠北南來懷朔鎮,迎阿那瑰北歸。

當時漠北形勢,變化極大。代阿那瑰而起婆羅門亦已被高車打敗,率十部落之眾南奔涼州歸順北魏,要求庇護。

十月,北魏朝廷集諸多大臣廷議蠕蠕(柔然)阿那瑰等去留事。最後決定婆羅門所部安置於敦煌北西海郡;阿那瑰安置於懷朔鎮北無結山下的吐突奚泉(或即今固陽北達茂境內的艾不蓋河)。各令統領舊部,糾集離散。他們的爵號及日用所需,斟情裁處。原來的部下屬官,各依舊俗。令懷朔、沃野、武川三鎮軍主,各率200人,各帶糧食、器械,到阿那瑰處所去,為其建造所需居所等,功畢各還原鎮。

先於阿那瑰、婆羅門南來歸順的柔然部眾,各州、鎮計算路程所需,給以資糧,送到懷朔鎮阿那瑰處;尚滯留京師的,去留各隨所便。又以阿那瑰草創,毫無蓄積,詔給朔州麻子乾飯2000斛,用官駝運給。

肅宗孝明帝元詡正光三年(公元522年)

十二月,阿那瑰上表朝廷,乞求給粟,作為種子。下令就近調撥粟子1萬石給之。

肅宗孝明帝元詡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阿那瑰部眾大飢,入塞搶劫。肅宗詔令尚書左丞元孚,兼行台尚書持朝廷節儀,北出懷朔鎮曉諭。結果,阿那瑰挾持元孚,驅掠過民2000人、公私驛牛馬羊數10萬頭北遁,隨後放回魏尚書左丞元孚。

魏孝明帝隨即下詔:命膘騎大將軍、尚書令李崇等率騎10萬追討,出塞3000餘里,不及而返。

肅宗孝明帝元詡正光五年(公元524年)

三月,沃野鎮人破落汗拔陵聚眾,殺鎮將起義,建號真王元年。魏朝廷下詔,命臨淮王元彧為鎮軍將軍、假鎮北將軍,都督北討諸軍事。

五月,臨淮王元彧被義軍大敗於五原。

是年末,破落汗拔陵率義軍,由沃野鎮向東,攻擊懷朔、武川鎮時,原賀賴部後人賀度拔與其子三人,聯合鎮中豪勇,赴援懷朔鎮,攻殺義軍首領之一衛可環。但賀度拔亦為義軍所殺。

肅宗孝明帝元詡孝昌元年(公元525年)

三月,義軍別帥王也不盧等,率部攻陷懷朔鎮。

肅宗孝明帝元詡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春正月,詔李崇以行三軍總督之職,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銜,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陵王淵皆受崇節制。李崇率所部至五原(今麻池),崔暹被起義軍大敗於白道北(今呼和浩特北蜈蚣垻)。起義軍遂集中力量攻擊屯駐於五原的李崇部。李崇與王淵合力抗擊起義軍的多次進攻。直到當年冬天,起義軍因久攻五原不克,力量受損極大,李崇見義軍已無力再發動攻擊,這才率部從五原撤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肅宗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

孝明帝晚期,曾想把沃野、懷朔、薄骨律(今鄂托克旗西境)、武川(今武川縣西土城)諸鎮都改為州建置,境內郡、縣、戍名,依古城邑名稱為準。曾詔令酈道元為持節黃門侍郎,與都督李崇共同籌辦有關事宜,裁減去留、儲兵積粟,均以邊備需要為主。然終北魏一代,這項改制計劃的目,並沒有什麼結果著錄於史籍。

案: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五月魏孝武帝因不忍高歡集團的控制、玩弄從洛陽西逃長安,投靠宇文泰集團。十月,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並從洛陽遷都鄴,史稱東魏。同年冬末,宇文泰毒殺孝武帝元修,另立元寶炬為文帝,都長安,史稱西魏。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自立為帝,國號齊,史稱北齊。不久,宇文覺亦於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十二月,自立為周帝,史稱北周。

東魏、西魏和繼他們而起的北齊、北周,史稱北朝。從史籍記載看,東、西魏並沒有明確劃定各自的"疆界"。而從史書所記他們各自活動的軌跡看,大體上以黃河為界,黃河以東處於東魏、北齊的控制之下。黃河以西則為西魏、北周的管轄區域。黃河以北地區則以石門水(今昆都侖河)為界。但在"邊界"兩側,雙方都沒有設新的建制,亦不存在有效的行政管轄體系。陰山以北的漠南地區,特別是吐突溪泉(當為今艾不蓋河)一帶,為柔然人散居區。漠北新興的突厥汗國,更虎視北朝的東西魏和北齊、北周。

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

七月,文宣帝留輜重於白道,爾後率輕騎5000追擊柔然。越過白道,從武川向西經懷朔鎮,直到沃野鎮。

內容摘自:《包頭市志(卷一)》2007年6月

資料彙輯: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