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多言數(sù)窮,不如守中

張果馬 發佈 2024-04-26T15:19:04.029095+00:00

《道德經》第5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經文】天地不仁,以萬物1為芻2狗;聖人不仁3,以百姓為芻狗。2芻:始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斷草的樣子,本義是割草,引申為牛羊等吃草的牲畜,這裡指食草動物。

《道德經》第5章 多言數(sù)窮,不如守中

【經文】天地不仁,以萬物①為芻②狗;聖人不仁③,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④乎?虛而不淈(gǔ)⑤,動而愈出。

多言數(sù)窮⑥,不如守中⑦。

【考注】①萬物:萬物和人,第30章的「物」也是這個用法。②芻:始見於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斷草的樣子,本義是割草,引申為牛羊等吃草的牲畜,這裡指食草動物。③聖人不仁:聖人(效法自然之道)無偏愛,不偏私。④橐龠(tuó yuè):風箱。⑤淈:同屈,枯竭,窮盡。⑥多言數窮:政令繁苛,加速敗亡。言,言教,多言,指政令繁多、干預不斷;數,通「速」,加快;窮:窮困。⑦守中:保持內心的虛無清靜。中,中虛、中空。

【考譯】天地無意志,不主宰,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而萬物不絕;聖人沒有主觀意志,不先入為主,任憑百姓自作自息,而生生不息。

天地之間不正象一個巨大的風箱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頻出、過多干預反而容易陷入困境,不如守住中道,虛靜無為。

【導讀】本章顯然是承接第2章「行不言之教」的。三句話仨層次:

第一層,老子說天地無親無愛無為,任萬物自然;

第二層,以「橐龠」作比,闡明「道」因中虛而能量無限(同第4章);

第三層,再次引到「無為」上來,闡述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他認為,作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守中」「持虛」「無言」,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是過多的干預、控制和支配。這又與第2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3章「為無為」一致了。

【辨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對這一句的理解直接關係到對後文及全章的理解和認知,在眾多不同的解讀中,我尤其贊同王弼解。他說:「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豐富;齊備)矣。」(王弼《道德經注》)

天地順任自然,沒有人為造設,萬物相互制約和平衡,本無所謂仁愛。所謂「仁」,必定是有所造立施化、施恩有為。但凡造立施化都會給原物打下烙印留下痕跡,使原物失去本真;施恩有為,必然是有所偏愛和好惡,這會導致萬物或榮或衰,萬物有榮有衰、有存有亡世界就單調了,就不那麼豐富多彩了。天地不對萬物施為,萬物卻能各得其所,這個世界才豐富多彩。

是啊,如果我們說狼是惡的羊是善的,那草又招誰惹誰了?如果我們獵狼而保羊,那勢必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故《河上公章句》曰:「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自然亦即無為,意即讓萬物各按其自身本來的樣子存在和發揮作用,不要把人的主觀意志施加於萬物,人為地改變它們,即使道德仁義之為也不行,這是純粹的原生態主義。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讀懂了上句,這句就好懂了。上句是說天地並不干預自然萬物,那本句就是說,聖人也不干預百姓。這是聖人效法天地大道,對此,王弼《道德經注》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河上公章句》曰:「聖人愛養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可見,「聖人不仁」不是不仁,而是大仁,正所謂「上德不德,上仁不仁」(38章);「以百姓為芻狗」不是不愛,而是不干預,是大愛。

以上兩句,古今解老者均有把「芻狗」釋為祭祀用的「草狗」者,統覽全章,不認為本章內容與祭祀有關,對比之下還是覺得王弼把「芻」釋為馬牛羊等食草動物更為妥帖。

還有,許多解老者從中讀出了老子的「平等思想」,即在天地聖人看來,蒼生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芻狗」,天地聖人都無偏愛之心。還有人從中讀出了無神論思想。這都是正確的、難能可貴的,但本章老子的意思不在此,主旨不在此,而是要強調「任自然」「不干預」,即「大道無為」,這聯繫最後一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來看就更清楚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

上一章,老子把「道」比喻為無比巨大的空虛——「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本章一以貫之,以「橐龠」喻「道」:「道」在天地之間發揮作用,就象一個巨大的風箱,其間空虛,能量卻無窮無盡,簡單的推拉之間呼呼風生,助力火焰,化造萬物。「道」何以如此威力無窮?答曰:「虛而不淈」!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政令頻出、過多干預反而容易陷入困境,不如守住中道,虛靜無為。這是全章的結論,可謂水到渠成。守中,保持內心的虛無清靜,內心虛靜則不焦慮,不焦慮則少盲動。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孔子問禮》)萬物都有其自然本性,只可因順不可隨意改變,只可因勢利導不可違逆,人為改變它必然導致失敗。聖人啊,您就放心加放手吧,盡可以「無為」處事、無言施教!

頻繁頒布政令,甚至朝令夕改,只會降低統治者的公信力,顯示自己信心的不足,如王弼所說:「愈為之,則愈失之也」。紂刑罰無度絕於岐山,秦政令繁苛二世而終,隋煬帝好大喜功而義兵遂起瓦崗寨。反之,漢與民休養,有文景之治,唐初清淨無為有貞觀盛世。

須知,再好的政策也不會只有效果沒有後果,至於那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政策,更會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越管事越多,最終使管理者自己陷入困頓。因此,統治者應保持虛靜守中,致虛守靜,行無言之教,為無為之治,摒棄繁苛政令,不干涉百姓生活,多些寬厚包容,少些控制約束,如此,統治者就不會陷入困境,即不言而教、無為而治。

本句的難點在「多言」「守中」兩詞的理解上。

中,《說文》:「中,內也。」如《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意思是「黃色的裙褲大吉大利」,因為「黃裳」象徵著人內在的美德。儒家「中庸」之「中」是剛剛好、恰如其分的意思,老子之「中」有所不同,它就是「內」的意思,「守中」也就是守住內心的虛靜、平和。

明確「多言」是指政令頻出、「守中」是指持守虛靜,對全章內容的理解就不有大的偏差。

【悟道】簡政放權,宏觀調控

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政府必須簡政放權,專司宏觀調控,重事中事後監管,打造服務型政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