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德意志-現代德國為啥有巨人、矮子、蠕蟲的外號?

縱橫藍星 發佈 2024-04-27T17:17:55.032159+00:00

眾所周知,受歷史因素影響,德國作為歐洲的頭號經濟強國,卻長期在外交和安全領域保持低調,尤其在安全領域,保持了刻意的沉默。

眾所周知,受歷史因素影響,德國作為歐洲的頭號經濟強國,卻長期在外交和安全領域保持低調,尤其在安全領域,保持了刻意的沉默。比利時前外長馬克·伊斯肯斯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論斷,極為貼切的形容了德國過去數十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即「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和軍事上的蠕蟲」。

經濟上的巨人

原先的西德乃至統一後的現代德國,其巨大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但這件事要是放到1945年,恐怕所有人都不會相信德國還能再次崛起?

要知道,從1939年到1945年,二戰這六年裡,納粹德國總共動員了1889萬人參戰,其中陣亡及失蹤535萬人,傷病564萬人。

當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後,納粹負隅頑抗,以焦土政策對抗盟軍,致使德國本土遭到地毯式轟炸。

那時候被打殘了的德國,國內建築大多數都被炮火摧毀,青壯年男性人口比例只占到總人口的3成不到,因此清理廢墟只能依靠老弱婦孺。

而從1945年起,分區占領德國的蘇美英法戰勝國們,開始對德國實施「四化」。所謂「四化」,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換個說法,這「四化」方針就是讓德國回到人畜無害的農業國狀態。因此,此時的德國工業被嚴重限制和削弱,更別提蘇聯從德國占領區搬走了能拆除的一切工業設備,以作為戰爭補償。

能提供給德國人清理廢墟的工具最多的就是鐵鍬了。根據當時的測算,需要4萬人連續清理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任務。

但德國人完成了這一項奇蹟,具體來說是德國女人。戰爭後平和的前景讓德國的女人們終於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建設國家的熱情被完全激發。她們用行動證明了女性也能頂半邊天。事實上,德國的老弱婦孺們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高效得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基礎設施保障。

1945年起,分區控制德國的戰勝國們,開始對德國實施「四化」方針。所謂「四化」,即非軍事化、非納粹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四化」的波及面非常廣泛。

最廣為人知的史實是,在二戰結束後,德國的容克貴族階層被清算,舊軍隊被解散,軍火工廠被強令轉產。

但隨著鐵幕落下,冷戰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德國的看法和定位發生了改變。儘管德意志民族被分了家,兄弟之間拔槍互懟,但由於東、西德地區成為冷戰對抗的最前沿,東西方陣營都需要德國在作為馬前卒,反而使德意志民族逃過了戰後懲罰,當然,德國非常徹底的反省和認罪懺悔,也是這個民族迅速重新站起來的原因之一。

在經過去納粹化、民主化改造的西德被重新武裝起來,並接受了馬歇爾計劃上百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結果西德不但沒有被去工業化,反而得到了工業發展資金。如此強勁的資金刺激,西德經濟有如坐了火箭一般開始扶搖直上九萬里,到1950年,其經濟水平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

我們可以簡單看幾組數據,看看當年西德的經濟奇蹟。

整個50年代西德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7.5%,工業生產更是平均每年增長9.2%。而與之對比的是,同一時期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僅維持在2.6%左右,法國則是4.3%左右。

1950年,西德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比為百分之5.4,到1970年時已經達到了百分之7.5,超過了法國的百分之7.0和英國的百分之6.0。很難想像,這距離二戰結束才過了僅僅五年。

1950年,西德的生鐵產量達到9473千噸,超過了法國的7761千噸,而同年民主德國僅為337千噸。

到了1970年,法國生鐵產量19228千噸,而西德是33627千噸,東德僅1994千噸。


即使是被蘇軍炮火犁過一遍的殘破東部,即東德地區,60年代也在蘇聯的扶持下,經濟飛速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里最發達的國家。

德意志民族的韌性和潛力確實不容小覷!


1950年西德商品輸出額約為83.62億馬克,到了1970年時已經增長了足足16倍,達到驚人的1252.76億馬克,可以看出西德商品的受歡迎程度。

從汽車產量看,西德1970年私用車產量352.9萬輛,法國為245.82萬輛,英國為164.1萬輛,而東德僅為12.7萬輛。

1970年西德營業鐵路長度3.3萬公里,略少於法國的3.6萬公里,同年東德為1.4萬公里。要知道,西德面積僅為法國的一半不到,而東德面積更是只有法國的五分之一。

同樣是1970年,西德發電量接近東德四倍和法國的1.7倍。

綜上可見西德工業實力的強大,其工業產品競爭力之強,在歐洲保持了絕對的統治力。

因為長期對外貿易順差,從1970年開始,此後數年,西德的外匯儲備都超過超級大國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想想西德和美國的體量,簡直恐怖如斯,用奇蹟來形容完全不過分。60-70年代的西德、日本,是當時世界上最閃亮的兩顆星,一東一西,各自實現了經濟奇蹟,令世人不敢相信。當然,90年代後期的日本經濟繁榮到頂峰,外匯儲備多到曾經放下豪言壯語要買下整個美國。

1990年10月3日,東德自行解體成五個州,各自加入聯邦德國,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西德的一切,包括制度、國名、國旗和國歌等。

有了東德的10.8萬平方公里土地和1600萬人口,德國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經濟總量居歐洲首位,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中、日。2021年,其人均GDP高達5.1萬美元,我國人均僅有1.26萬美元。

在2018年,其工業產值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5%,從事工業類就業人數有833.5萬人,占到全國人口的近10%。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主要工業產品有一半以上銷往國外,為德國賺取了大量的貿易順差。

除了工業高度發達,德國的農業水平也是世界一流,就如同人們印象中的那個德國,即高度機械化。

2019年德國共有農業用地1816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也就是說,德國有一半土地都在進行各類農業生產,德國的糧食自給率達到104%,而且由於高度機械化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德國僅用2%的農業人口就養活了整個德國。

要知道,對於德國來說,其北部土質沙化,不適宜種植作物,土壤肥沃的地區大多在南部山區和高原。因此,糧食能夠自給自足,這對工業高度發達的德國來說,這是非常優秀的水平!

政治上的矮子

作為經濟上的巨人,德國在歐洲幾乎可以呼風喚雨,但經濟上的強勢,也掩蓋不了其國際政治地位的尷尬。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其在戰爭期間的罪惡行為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和災難,德意志民族跟著小鬍子一起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德國被分區占領,儘管後來成立了東、西德,但美蘇英法仍享有特有地位,德國的政治地位可想而知。

德意志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兩起兩落決定了其不可能甘於落寞。為此,德國人做了種種努力。

懺悔

德國人自戰後起一直在懺悔謝罪,尤其是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那驚天一跪令世人動容,尤其是他那句「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這樣做的人下跪了」,震撼了德國人民,這是德意志民族集體悔罪的誠意,此舉贏得了世人的理解和信任。即跪下的是德國總理,而站起來得卻是整個德意志民族。

抱政治大腿

作為歐盟內部的兩架馬車,德國極其強勢的經濟表現讓其在歐盟內的影響力甚至超過法國,是歐盟事實上的領袖,但法國是聯合國五常之一,是自主國防的合法擁核國家,僅憑這一點,就讓鈔票無數的德國人目瞪口呆,黯然垂首。

冷戰時期的西德人意識到政治地位的低下,採取了擁抱隔壁法國的策略,與政治地位極高的法國深度綁定,以利用法國的外交地位彌補自身話語權的不足,從煤鋼共同體到歐洲共同體,德法始終作為組織核心。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憑藉法國的國際影響力,德國在法國的影子裡出謀劃策,雙方帶領歐洲成為世界重要的一股勢力。

而冷戰後,統一的德國實力大大加強,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和政治話語權的大大加強,其綜合實力躍居西歐第一。

必須承認,科爾、施洛德、默克爾這三代德國領袖都是極其優秀且務實的政治家,其政治平衡術玩得風生水起,政治平衡術,也就是騎牆戰術。

1999年,歐元誕生,歐央行總部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德國藉此機會掌握了歐盟的貨幣主導權,有了貨幣這一大殺器,德國逐漸取代法國對歐盟的領導地位,成為事實上的歐盟一把手。

不得不說,21世紀前20年對於中德兩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對於德國,它的選擇是在美、俄之間通過政治經濟手段調距離,也就是,德國繼續讓北約看家護院,而發展經濟則選擇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合作。

2004年,「北溪1號」開始立項,2011年建成。作為一條跨海管道,「北溪1號」每年可以將550億立方米的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德國,這能滿足德國一半以上的用氣需求,廉價的俄國能源大幅提升了德國工業競爭力,使其出口份額進一步上升。

「北溪-2」是「北溪-1」的副線,2012年開始動工,2021年9月正式落成,也可以輸出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北溪-1」加「北溪-2」達到1100億立方米的輸氣量,占歐盟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三分之二。

除了連續三代領導人保持對俄友好,利用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加強自身實力,德國在歐盟內部整合上也在尋求機會,2010年的歐債危機就給了德國這樣一個機會。

作為歐洲財政盈餘最多的國家,德國發揮了一貫以來的特長,也就是我有錢,以金融救濟為籌碼,間接控制了一些南歐國家的財政政策。

拿人手短,在金錢攻勢下,德國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進一步提升,以至於在2011年至2021年德國的這黃金十年間,整個歐盟都在實際操作中淪為德國的傀儡,作為扛把子的德國可以通過一眾歐洲負債小弟和擁有一票否決權的隔壁法國發號施令,由此成為了僅次於中、美的世界第三極。

不得不佩服默克爾,在她十六年如一日的精細操作下,歐盟內部來自東歐的數百萬高學歷年輕移民充實了德國人口,緩解了老齡化問題。歐盟外部則藉助俄羅斯的廉價能源,讓德國人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依然能夠保持對新興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

而我國作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一方面為德國提供了十幾億人口的超級大市場,另一方面向德國本土出口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德國的通脹率長期保持低位,德國老百姓幸福感爆棚。

雄心勃勃、左右逢源的德國也隨之發布了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以此展現德國的壯志雄心。

德國在經濟大國之外進一步獲得了政治大國的身份,實現了一戰和二戰都未能實現的夢想,政治矮子的帽子似乎也可以摘去了。

當然,在2022年3月以後,德國這三代領導人三十多年的的努力化為泡影。

騎牆如同玩火,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火燒身。

軍事上的蠕蟲

話說二戰結束後,在「去四化」戰略下,德國被解除武裝,一切都朝著既定的農業國方向前進。但是,德國和蘇聯及繼任者俄羅斯確實是數百年的冤家。

隨著蘇美對抗和冷戰形勢的日益緊張,處於對抗最前沿的東、西德都被解除軍事限制,並分別被美蘇重新武裝。

1966年,西德國防軍規模達到44萬,已經接近了法國水平,而隨著1967年獨立自主的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西德也就坐穩了北約軍事實力第二的位置。從1965年到1984年,西德共製造了6565輛豹1,其中約4744輛為主戰坦克,而從1979年至今,德國製造的豹2超過3600輛,當然其中2125輛是用於外銷的。

西德的軍事實力可以說很強來形容,而德國軍隊的拉胯形象則是冷戰結束兩德統一後樹立的。

為了讓其他國家放下顧慮和戒心,德國統一時承諾:不會擁有生化武器、核武器,常規武裝力量也控制在滿足國防的最低水平,即不超過37萬人。德國這種主動閹割自己軍事力量的安全承諾,在統一後也確實做到了馬放南山。

當然,冷戰結束後,德國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對抗前沿陣地變成了歐洲中心。因此,有了北約的保護,統一後的聯邦國防軍只有不到18萬人,大名鼎鼎的豹二主戰坦克只有300多輛,據說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夠在戰時立即投入使用。而戰鬥機僅有100多架,能夠升空作戰的恐怕屈指可數,海軍更是慘不忍睹,僅有30%的艦船有自主行動能力。

作戰裝備維護不佳也就算了,更慘的是德軍的肥胖問題。據說,德軍的肥胖率超過40%,甚至超過了德國老百姓的肥胖率。要知道,正經國家軍隊的訓練一般都很嚴苛,因此肥胖率一般都比較低。可以看出,肥宅德軍確實放飛了自我。

而作為德軍臉面的在外駐軍似乎也跟著放飛,已經成為了友軍「眼中的酒囊飯袋」。據稱,僅在2016年這一年,駐阿德軍消耗掉了高達200萬瓶啤酒和10萬瓶葡萄酒。

更不要提德軍的朝九晚五帶雙休,到點下班,國防戰備加班需要加班費這樣的坊間笑談。

如此拉胯的戰備情況,讓人想起二戰時代的德國國防軍。

這麼看,如今德軍的戰鬥力遠不如二戰時代的前輩,也不如冷戰時代的西德,擔得上蠕蟲的這個嘲諷稱號。

後默克爾時代

但隨著默克爾時代的結束,以及俄烏衝突的愈演愈烈,和平友好的外部環境顯然不再光顧德國。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2022年6月表示,德國將加大軍事投入以加強對北約東翼的保護,撥出1000億歐元「特別基金」來實現武裝部隊的現代化,加強北約的軍事實力,並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武裝部隊和北約最強大的部隊之一」。

而藉助這筆特別基金,德國軍費開支將達到700億歐元,這個數字超過了歐洲三大傳統軍事大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

也就是說,藉助俄烏衝突的大背景,這位不苟言笑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正光明正大的推動德國「再軍事化」、加強對外軍事干預以及國家安全觀調整。

未來怎麼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