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忠告,不想息肉變癌症,4種食物能不吃就不吃

醫學原創故事會 發佈 2024-04-27T17:58:29.751642+00:00

對於46歲的夏先生來說,與息肉的「難捨難分」,讓他特別煩惱。五年前的時候被檢查出膽囊息肉,做了膽囊切除,兩年前的時候被檢查出大腸息肉,做了腸息肉切除,如今,胃鏡檢查又發現了胃息肉,夏先生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自嘲說,真不知道是造了什麼孽,長了一身的息肉!

對於46歲的夏先生來說,與息肉的「難捨難分」,讓他特別煩惱。五年前的時候被檢查出膽囊息肉,做了膽囊切除,兩年前的時候被檢查出大腸息肉,做了腸息肉切除,如今,胃鏡檢查又發現了胃息肉,夏先生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他自嘲說,真不知道是造了什麼孽,長了一身的息肉!

作為消化內科醫生,我經常接診到像夏先生這樣的患者,很多人在胃鏡檢查的時候發現胃息肉,他們在猶豫到底切除還是不切除,也有著共同的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胃息肉究竟會不會癌變?

數據顯示,雖然胃息肉的發病率比不上大腸息肉,但是它同樣是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病。

雖然肉眼上看上去,胃息肉就是胃息肉,但是在顯微鏡下觀察,胃息肉卻有不同的病理類型。

1、炎性息肉,之所以會出現炎性息肉,是因為炎性細胞的浸潤導致的胃黏膜纖維組織增生,炎性息肉並不含有腺體的成分,所以它不會癌變。如果說在所有的胃息肉類型里,究竟哪種息肉最安全,那麼毫無疑問,就是炎性息肉。

2、增生性息肉,很多人認為增生性息肉癌變的風險很高,這是不正確的,增生性息肉癌變的風險其實很低,但是增生性息肉一般會比炎性息肉個頭更大,醫學界認為,直徑小於2厘米的增生性息肉,你可以觀察它,但如果超過2厘米,最好及時切除,原因就是,雖然增生性息肉癌變的風險低,但不代表沒有。直徑超過2厘米的增生性息肉,癌變的風險會更高。

3、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大部分的管狀腺瘤直徑小於2厘米,表面比較光滑,所以我們不能認為看起來皮膚比較好的息肉就是好息肉,說不定它就是畫皮一個,說不定惡變的風險更高。絨毛狀腺瘤的直徑會大一點,常常在2-4厘米,頂部常常有充血和糜爛。至於管狀絨毛狀囊腺瘤,則是以管狀腺瘤為基礎,混合了一部分絨毛狀腺瘤,它的直逕往往超過2厘米。雖然這三種息肉都屬於腺瘤性息肉,都存在惡變的風險,但絨毛狀腺瘤惡變的風險比管狀腺瘤會更高一點。

總的來說,我們在胃鏡檢查時發現的胃息肉,大部分屬於炎性息肉,只有少部分屬於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所以,總體而言,胃息肉惡變的風險並不高。

對於夏先生這樣的患者,我們在給他建議的時候,不光要看胃鏡報告單,還要結合活檢報告單。如果為炎性息肉,那麼動態觀察即可,無需特殊治療,如果是增生性息肉,小於2厘米,也可以動態觀察,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因為有惡變的風險,所以建議切除。

夏先生的息肉屬於炎性息肉,而且直徑只有8毫米,所以完全可以動態觀察。

也有一些患者是因為胃部有明顯的不適,到醫院檢查胃鏡發現胃息肉,這時他們會認為,胃息肉就是導致胃部不適的罪魁禍首,如果不切除,那麼這些不適都不會好轉。

事實上,大多數胃息肉不會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僅僅只有少數患者會有上腹痛,飽脹等表現,所以切除胃息肉,胃部的不適症狀並不一定會有明顯好轉。

醫生,我為什麼會得胃息肉?為什麼切除了胃息肉,很快又復發了?

到目前為止,胃息肉的確切發病機制還沒有明確,但是研究發現,以下因素會增加胃息肉的發生風險,它們分別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

1、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胃黏膜在長期炎症的刺激下,就會導致息肉的發生。研究發現,很多胃息肉的患者往往都合併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甚至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所以在發現胃息肉的時候,我們應該重點檢查整個胃,以發現其他疾病的蛛絲馬跡。

2、膽汁反流,正常人的膽汁是通過Oddi括約肌進入十二指腸的,某些情況下,膽汁會反流到胃裡,膽汁的主要成分是膽鹽、膽色素和膽固醇,它們會中和胃酸,所以膽汁反流會破壞胃內的酸性環境,導致胃息肉更易發生。

3、長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抗生素濫用現象很嚴重,質子泵抑制劑的濫用現象其實也很嚴重,像奧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等都屬於質子泵抑制劑,質子泵抑制劑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但是長期服用,導致胃內的酸性環境被破壞,也容易導致胃息肉形成。

除此之外,年齡、飲食、吸菸、遺傳和精神心理因素等都與胃息肉的發病有關,很多研究發現,焦慮症或抑鬱症人群出現胃息肉的風險也會更高。

由於飲食因素與胃息肉的形成有關,而一部分胃息肉又有惡變的風險,所以要想預防胃息肉的癌變,一定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4種食物能不吃就不吃!

1、辛辣刺激性食物

很多人重口味,特別愛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無辣不歡,但是辛辣刺激性食物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

為了吃辣,有人搬出了一項權威的研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針對中國人發表的一項關於吃辣獲益的研究,可能更值得我們參考。此項研究是一項中國慢病前瞻性研究,在該研究中,從5個城市(包括哈爾濱、青島、蘇州、柳州、海口)和5個農村(天水、彭州、留樣、輝縣、桐鄉)招募了約51.2萬名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在30歲到79歲之間。研究結果顯示:與從不或很少吃辣的人群相比,偶爾吃辣,每周吃辣1到2天,每周吃辣3到5天,以及每周吃辣6到7天的人群,罹患食管癌的風險分別下降了12%,24%、16%和19%;罹患胃癌的風險下降了3%,5%,8%和11%;結直腸癌的風險分別下降了0%,5%,13%和10%。

但是這樣的結果只是提示適度吃辣有益健康,並不意味著辛辣刺激性食物越多越好,辛辣刺激性食物吃太多了,反而會刺激胃,容易誘發胃酸的分泌,時間長了,出現胃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2、高鹽食物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個人每天的食鹽量應該不超過6克,鹽吃多了,會升高血壓,也會破壞胃內的環境,時間長了,發生胃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很多地區的人喜歡高鹽飲食,他們每天進食的鹽量甚至超過了12克,長期高鹽飲食,很容易誘發胃癌的形成。

3、酒精

很多人喜歡酗酒,但是酒很容易傷胃,韓國 首爾大學 的研究人員在"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Frequent low dose alcohol intake increases gastric cancer risk: the Health Examinees-Gem (HEXA-G) study "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經常飲酒,即使是少量,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與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天少量飲酒男性患胃癌的風險高31%。每周飲用五次或更多,使胃癌的風險增加46%。

喝酒之所以會誘發胃癌,是因為長期酗酒會永久性地損害胃黏膜細胞的DNA,乙醛會抑制DNA修復過程。因此,這種作用機制通過抑制受損DNA的修復過程導致胃癌風險增加。

4、醃製熏制的食物

醃製熏制的食物能不吃儘量不吃,它們對胃真得沒有好處,其中一個原因是,醃製熏制的食物里都含有很高的鹽,鹽攝入增多會增加胃癌的發病率,另一個原因是醃製熏制食物本身就含有致癌物,長期進食會增加胃息肉和胃癌的發病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