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台新說:從《雜詩》看陶淵明

李拾遺帶你逛長安 發佈 2024-04-27T20:21:50.047528+00:00

首先對我的不嚴謹表示足夠的歉意。因為我並沒有認真的去尋找資料佐證陶淵明的那些「雜詩」的寫作順序。所以也不能從其中更細緻地分析出陶淵明精神狀態的變化。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沒有目的的作品也許只是他「偶然為之」,記敘某一瞬間情感狀態。而我們後人卻在這裡「上綱上線」,非要說出什麼道理來。

首先對我的不嚴謹表示足夠的歉意。因為我並沒有認真的去尋找資料佐證陶淵明的那些「雜詩」的寫作順序。所以也不能從其中更細緻地分析出陶淵明精神狀態的變化。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沒有目的的作品也許只是他「偶然為之」,記敘某一瞬間情感狀態。而我們後人卻在這裡「上綱上線」,非要說出什麼道理來。

陶淵明是我們教育的常客,是隱者的代表,也是田園詩的鼻祖級人物。許多「大家」推崇他,許多詩人崇拜他,許多人不能理解他。但對我個人而言,閱讀陶淵明是一件艱難而長期的任務,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偏狹地以為像他這樣歸隱田園的人只是為了逃避現實挫敗的表現。實際上從某個角度講,說逃避也沒錯。但他並不說明陶淵明就「不正常」「頹廢」或者「不思進取」。

講到精神境界的時候,說什麼都會顯得很虛。陶淵明的偉大,卻讓你不得不說到他的境界。田園歸隱的生活絕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般美滿:花前月下,對酒當歌,知己相伴,遊戲山中。在陶淵明的許多詩句里都有提到生活的艱辛,躬耕的不易,有時還要面對旁人甚至親人(妻子)的冷眼,常常一家人受飢餓凍餒,這些是那些抱有浪漫主義情懷、一心只想逃避的人所不敢面對的。但在他的作品裡你很少能見到「抱怨」「憤怒」或「絕望」的影子,這是我非常敬佩的。有人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意識到什麼事情他做不到,這話雖然說得有些悲涼,但確實也有些道理。《雜詩》裡經常能見到他追憶往昔的句子,每當夜深人靜面對精神上的孤獨的時候,陶淵明就會想到曾經縱情雄壯,誓要干出一番事業的自己,那個時候少年英姿,但時光流逝,現在只能面對即將到來的衰老,這些無窮無止的瑣事。惋惜之情,溢於言表。這些是許多推崇隱者之風的人不願我們看到的。但我認為這恰恰使他更加偉大。

以前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一句話:「一個人做什麼事情做得好並不是真正的優秀,而真正優秀的是他明知這件事很難,卻用心把它做好。」面對一些不能實現的,逃避往往是最直接的選擇,甚至有時是最明智的。但陶淵明的逃避並非自我欺騙式的麻醉,而是一種真正大徹大悟的選擇。這才是他難能可貴的地方。所以我們才能見到所謂的「安貧樂道」「怡然自得」,才會有他《飲酒》裡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才會讓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顯得更加動人。因為那不只是一種憤然反抗的決心,他更是在歲月的打磨下超脫了情緒的枷鎖而顯現出來的,真實的不嬌柔造作的追求,遠比一切橫眉怒目來的更加堅定而沉穩。


雜詩(其八)

代耕本非望 所業在田桑

躬親未曾替 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 但願飽粳糧

御冬足大布 粗絺已應陽

正爾不能得 哀哉亦可傷

人皆盡獲宜 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 且為陶一觴


陶淵明的十二首《雜詩》中有許多勸人珍惜時間、積極努力,或表示生活灑脫的作品。這裡我選擇的是一首看上去比較自嘲的一首詩。(其實在這一系列《雜詩》中,也有不少陶淵明喟嘆年華老去一事無成的。)原因其實在之前的文字裡已經說明了:因為這篇作品更能反映他人性化的一面。而非超脫。從詩歌中我們是能看到陶淵明並非憤世嫉俗、他甚至對世人的種種做法表示理解。「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是他對自己不同於他人舉動的自嘲,在東晉那個時候,他的確是「不合時宜」的。或者說東晉那個時代還不足以承載他這樣一個人,在任何時代都不會埋沒在歷史長流中的人。他的藝術、關懷、才情,在今天一定能一展胸懷吧。


這裡再貼上陶淵明《雜詩》的另外兩首:


雜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 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 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 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 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 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


雜詩(其二)

白日淪西阿 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 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 中夜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 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 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 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 終曉不能靜

更多解詩好文章,請見公號【玉台新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