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遠古傳說中的各氏族部落集團及其互相鬥爭與融合

豫鑑歷史 發佈 2024-04-29T16:44:12.759148+00:00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發展,表明了中華大地的遠古時代實際上存在過許許多多創造這些文化的氏族和若干部落集團。當時沒有文字,遺留下來一些神話和傳說也過於簡單,且經過記錄者整理和改造,其本來面目已難復原。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區域性發展,表明了中華大地的遠古時代實際上存在過許許多多創造這些文化的氏族和若干部落集團。當時沒有文字,遺留下來一些神話和傳說也過於簡單,且經過記錄者整理和改造,其本來面目已難復原。目前,在國內外都有一些專家搜集整理中國遠古神話,特別是已有一些專家開始搜集整理中國少數民族至今還在口頭流傳的有關宇宙、人類、祖先、事物起源等神話,與文獻記錄的遠古神話進行對照研究,已獲得不少發覆識微的成績。同時學者們在古代史、民族史、考古學等各領域,也都在探尋以考古、文獻、民族學多方面材料置於一爐共治的方法,希望對考古學文化的族屬及各民族起源等問題的研究有所突破。

從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開始,即有關於帝(天帝)與祖先崇拜的記錄。春秋戰國諸子,競相徵引遠古神話作為其學說的歷史根據或例證。他們互相駁難,對神話的取捨各有異同,因而即使同一神話,各家理解難免互相矛盾。我們只有將他們徵引的神話與他們的學說加以區分——把前者當作春秋戰國時人保存的神話史料,後者當作春秋戰國時諸子思想史料分別加以研究——才能從諸子書中找出比較可靠的遠古神話資料來。流傳至今的先秦文獻,大約以《楚辭·天問》與《山海經》為神話淵府。


按照《國語》、《世本》、《大戴禮記》中的《帝系》、《五帝德》的記載,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為炎帝與黃帝。夏、商、周、秦、楚等都出於黃帝一系。徐中舒與唐嘉弘兩教授據以列出其世系簡表如下:(橫線表示父子關係)


誠如徐、唐兩先生所指出:「從上述世系簡表分析,炎、黃本出一父,夏、商、周、楚均出一源。如果完全相信這些世系,從而作為編撰中國古代史的依據,無疑是不科學的,和歷史實際有所牴牾。」


春秋戰國時,人們還知道在「太古」時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廓險阻之備」,這是一幅原始群居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圖景。關於燧人氏、有巢氏的傳說,大概是遠古洪荒時代先民發現火的功用並鑽木取火與巢居的反映。舊石器時代,已經獲得了這些成就。至於神農氏的傳說,表明了農業已經出現,這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成就。而關於太昊、少昊、黃帝、炎帝、伏羲、女媧等傳說,反映著遠古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東西南北各部落集團原本奉祀不同的天神與祖先神的情形。按照徐旭生教授《中國古史傳說時代》劃分,中國遠古部落大體是三大集團,即西北的華夏集團,東方的東夷集團,南方的苗蠻集團。


華夏集團包括黃帝、炎帝、顓頊(高陽)、舜(有虞氏)、祝融等族。黃帝族發祥於陝西黃土高原,因姬水而得姬姓;炎帝族則肇端於渭水上游,陝甘接壤地區,因姜水而得姜姓。此後,兩族各有一部分東移。炎帝族順渭水、黃河一直發展到今豫南及豫、冀、魯三省交界地區,黃帝族順著北洛水、渭水及黃河北岸,沿中條山、太行山脈,直到今北京附近。


太昊(皞)、少昊(皞)、蚩尤均屬東夷集團。其分布:北自山東北部,最盛時達到山東全境,西至豫東,南至淮河南北,東至海。


三苗、伏羲、女媧、兜屬苗蠻集團。分布以湘、鄂、贛為中心,北達豫南熊耳、外方、伏牛諸山脈間。

以上三大部落集團經過長期交往、鬥爭,終至融合成為華夏,就是漢族的前身。徐先生此書作於30年代,50年代進行了較大的增訂。現在考古發現與古史研究證明其中有些劃分不盡合理,但他斷言華夏是由許多不同的氏族部落融合而成。原屬於不同集團的天神祖先神同出一源,反映了華夏本是由不同氏族部落集團融合而成的族體。


按先秦文獻記載: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黃帝、炎帝聯合起來與九黎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縣東南),打敗九黎,殺其首領蚩尤,取得了對九黎的決定性勝利。隨後,炎黃又大戰於阪泉(一說與涿鹿同地,一說在今山西運城縣鹽池),三戰而黃帝打敗炎帝,成為黃河中下游大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炎帝、蚩尤的戰爭與融合,反映著黃河中下游東西兩大氏族部落集團長期交往、互相影響,最終通過兼併與征服結成穩定的部落聯盟的歷史過程。他們進行戰爭的時期,正好是黃河下游新石器文化承繼發展仰韶文化,在河南、陝西、山西等省都產生了有地區特點的龍山文化的時期。這種吻合,也許是中國歷史上取得勝利的征服者,在文化上反被發展程度比它高的被征服者所同化的第一個例證。


在黃帝以後,堯、舜、禹相繼以禪讓方式成為大首領,實際上是以推舉方式確立大部落聯盟的最高首領。在這個後世發展為強大王朝的部落聯盟中,姜、姬各部落居於優勢,東夷各部落也擁有很大的勢力,幾乎每次禪讓都經歷了東西兩大部落集團的劇烈鬥爭,最初的幾個夏王,也都是經過夏夷兩大勢力的反覆較量才得以確立的。孟子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史記·六國年表序》說:「禹興於西羌」,《集解》引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孟子徵引這些遠古傳說,不失為黃河流域東西兩大部落集團結成大部落聯盟過程中的鬥爭與融合的生動證明。


其它遠離中原的氏族部落,因山河阻隔,在先秦時其名少聞於中原,其事鮮見於載籍。不過新石器時代遺存下來的文化證明,那些地區確有不少氏族部落在創造著歷史和文化,後世在這些地區曾興起過許多民族,不斷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創造令人矚目的業績。他們的祖先傳說,或則不斷充實於史籍,或則至今在兄弟民族中流傳,是中華民族起源傳說中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