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水平極高的沈括,人品卻很卑劣,蘇軾當他朋友,卻被無情出賣

浩然文史 發佈 2024-04-30T06:49:06.445086+00:00

#歷史開講#沈括說起宋代科學著作,當屬《夢溪筆談》,作者沈括也因此書而名垂青史,但聖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著實不敢恭維。宋代著名文字獄烏台詩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劃。烏台詩案險些導致蘇軾被處死,因朝臣反對,最後才幸以貶謫了事。


說起宋代科學著作,當屬《夢溪筆談》,作者沈括也因此書而名垂青史,但聖人也是人,沈括本人的人品著實不敢恭維。宋代著名文字獄烏台詩案,就是出自沈括的策劃。烏台詩案險些導致蘇軾被處死,因朝臣反對,最後才幸以貶謫了事。

一、烏台詩案

所謂烏台詩案,發生於宋神宗1069年,主角蘇軾。神宗用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很看好蘇軾,但蘇軾和王安石關於變法的意見產生了分歧。蘇軾遂被迫下基層歷練、赴地方任職,此後蘇軾歷任杭州、密州、徐州等處通判或知州。憑藉一線治理地方的經驗,蘇軾對新法弊端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比如,蘇軾看出了底層官員借新法中的青苗法大肆放貸、勒索百姓,違背改革變法初衷等等。有感於此,再結合自己對新法的保留意見,蘇軾寫詩「諷諫」新政。蘇軾自雲「以諷諫為誹謗也」。但蘇軾的好友沈括卻將蘇軾私底下的牢騷之言上奏朝廷,朝廷御史馬上大肆舉報,「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誹謗」。朝廷御史們將這些詩歌定性為「誹謗」,是蘇軾公然和中央決議唱反調。蘇軾因此被拿問。


因為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為御史,辦公地點為御史台,蘇軾也被拿入御史台受審。據《漢書》所說,漢時御史台有柏樹,上棲烏鴉數千,所以御史台也稱為烏台,故蘇軾的文字獄被稱為烏台詩案。

二、烏台詩案的根源

宋哲宗1088年,召蘇軾入朝平反,蘇軾就說烏台詩案的正式發動者是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自己寫這些詩歌是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朝廷採納,所以用比興的方式來諷諫朝政,以望皇帝重視。在蘇軾的觀點裡,似乎沒有注意到沈括的作用。

陝師大歷史教授李裕民在《烏台詩案新探》中也認為烏台詩案不可能是沈括所為。但南京大學的鞏本棟教授卻認為沈括是烏台詩案的根源。那麼為何沈括在烏台詩案中名聲不顯?鞏教授認為,當時的沈括為中央欽差,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巡查各地新政事宜。1073年,沈括巡查到蘇軾任職的杭州,二人因同在崇文院任過職,是舊友,蘇軾遂邀請沈括來家裡做客,並對沈括掏心掏肺。酒酣耳熱之際,蘇軾將自己對新政的不同意見以詩歌的形式盡訴出來。沈括細心聆聽並看到了蘇軾詩稿,回到朝廷後馬上舉報。


沈括的這個官,是王安石新法的時候弄出來的,非傳統官,是宰相府(中書門下)里負責實際事務的一員,又因為此刻中書門下以變法新政為主要工作,所以這個職業就類似於「發改委」辦公廳里的一個負責改革規劃的普通公務員,可以說沈括是位卑人輕。而且沈括的文學水平不高,他曾嘲笑杜甫「霜皮溜雨四十圍」,就想當然地認為四十圍是直徑七尺,完全不懂杜甫詩中深意。沈括的舉報沒被人在意,由此鞏教授認為沈括為烏台詩案禍根。

三、沈括在烏台詩案中的角色

筆者贊同鞏教授的觀點,烏台詩案確為沈括的手筆。當時的沈括是王安石的忠實信徒。沈括是1063年的進士,但官運並不亨通,中進士後僅被外放為揚州參軍,掌握一州刑獄,算有實權。此後沈括乾的皆為文化工作,或校書或參與科技發明。1068年,因母親病逝,沈括歸鄉丁憂三年。三年間無法參政,而人多職少的官場現狀,在宋代並沒有改變。沈括丁憂歸來,職位已經被占,為了繼續奉獻於人民,沈括就投靠王安石,成為堅定的新政支持者,成了新黨一份子,由此他才被授予檢正中書刑房公事一職,負責刑獄和刑事改革。

1072年,在王安石的推薦下,沈括負責疏浚汴河,憑此升史館檢討。此後他參與制定皇帝祭祀天地的《南郊式》。自當年8月起,沈括深受王安石信任,開始充當中央巡查組組長,下到地方檢查新政成果,也負責審核官吏。這種代天牧狩的超然身份,使得沈括更加效忠王安石和新政,在這種情況下沈括很有可能掃除一切新政的阻礙。所以他舉報了蘇軾。

御史們咬定蘇軾寫的詩歌是逆反朝廷,御史的長官御史中丞李定甚至公開宣稱要將蘇軾斬首,所幸蘇軾在朝中還有人緣,也不能因言獲罪,最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四、沈括的人品

沈括是堅定的利益趨向者,因此更完全有理由出賣蘇軾。這點還可以從他和王安石的關係中判斷出來。王安石當政的時候,沈括堅定維護新黨和新法。對淮南執行的常平法、浙江執行的農田水利法、四川執行的市易法都有針對性的批判。這一切則加大了王安石對沈括的好感。

1075年王安石二次拜相,沈括被提拔為權發遣三司使(臨時擔任三司使),負責帝國財務。但二次拜相的王安石旋即下台,起復再無可能,沈括遂掉轉馬頭,上萬言書,指出新政的種種弊端。當時的宰相吳充對沈括甚為不齒,依附吳充的御史蔡確附和宰相之意,彈劾沈括,沈括由此被貶謫為宣州知州。1078年,神宗想起復沈括,又被朝臣以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為由拒絕。


到了1079年,沈括還是回到中央,為審官院知院,負責考核官僚。此後沈括駐守西北防禦西夏。1082年,在陝西米脂,宋夏之間爆發永樂城之戰。起因是沈括想要修築永樂城,招來西夏進攻。沈括指揮失誤,宋朝損失軍兵1.2萬人、築城民夫20萬。沈括被彈劾,自此政途黯淡。

文史君說

沈括在烏台詩案中扮演的角色極不光彩,但從他當時的身份來看,他的舉報似乎又是他職責範圍內應該幹的事情。關於蘇軾的詩歌是反對新政還是諷諫新政,筆者認為是諷諫。蘇軾是支持新政的,這點可以從此後舊黨執政,蘇軾仍然被貶看出來。但蘇軾反對王安石那種激進的做法,更對王安石用人不分品行的做法頗有微詞。沈括放大或扭曲了蘇軾的詩歌中反對新政做法的部分,將之全面概括成反對,目的就是立威和向王安石納投名狀,從這點來看,沈括人品確實不佳。

參考文獻

李裕民:《烏台詩案新探》,《宋代文化研究》2009年第02期。

姚復:《「烏台詩案」起因新探》,《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