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館引爭議:一杯拿鐵59元,還說要「越賣越貴」?

咖門 發佈 2024-05-07T04:04:15.984122+00:00

最近,微博上一個帖子引發大量爭議,起因是上海一博主去買咖啡,驚呼拿鐵好貴,而且「只會越來越貴」。一時間評論區炸開了鍋,甚至引發咖啡價格大討論。

「 一杯普通拿鐵28元以上就是在搶錢。」


最近,微博上一個帖子引發大量爭議,起因是上海一博主去買咖啡,驚呼拿鐵好貴(59~79元/杯),而且「只會越來越貴」。


一時間評論區炸開了鍋,甚至引發咖啡價格大討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咖啡越來越便宜的當下,「貴价咖啡」這事我們又該怎麼看?


拿鐵59元/杯,「越賣越貴」?


最近在微博上衝浪,發現一個有關「貴价咖啡」的帖子熱度很高,收穫了1000多條評論和近2萬的點讚。


先根據帖子還原一下事情經過——


這位博主去上海一咖啡館點咖啡,發現拿鐵要59元~79元一杯(限定豆),驚呼好貴,結果老闆回復「以後只會越來越貴」。


隨後博主發文感慨:「難道社會都前進了就我在退步嗎?」



帖子一經發出,評論區立即炸鍋了。整理了1000+評論,大多數都在直呼「物價遠超倫敦」、「喝不起」:


「什麼限定都要59~79(元),豆子足夠好還做什麼拿鐵,做手沖不好嗎」;

「一杯普通拿鐵28以上就是在搶錢,soe看豆子加價了」;

「現在只喝得起打折瑞幸了」。


當然也有消費者對「貴价咖啡」表示理解,提到這幾年生豆價格瘋漲,「網上買成品豆100g都要大幾十元,只能沖5杯。」


還有網友看出是哪家店,表示這家咖啡品質不錯。發帖人也在評論區回應道:「咖啡館不愁賣,裡面人是滿的」,「79還是好喝的……就是喝不起」。



我聯繫到了這家咖啡館的老闆,對方表示,「只是專注於把咖啡做好,對於此次事件暫時沒有想回應的」。


總之,「一杯59元的拿鐵」引發了消費者對於咖啡價格的大討論。


那麼,從咖啡從業者的角度來看,59~79元/杯咖啡,定價合理嗎?如今的咖啡市場,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鐵?

現在50多元一杯的咖啡

都在賣什麼?


先來個靈魂拷問——


當CoCo把咖啡賣到3.9元/杯,多個品牌賣出5元美式的今天,市面上單杯售價超過50元的咖啡,都在賣什麼?


結合觀察,拋開「景區限定」等特殊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種,就是「賣豆子」,提供品質較為稀缺的咖啡豆。這類咖啡,面向的客群是

懂行的咖啡愛好者,他們真正認可「貴价咖啡」的價值,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喝豆子」。



這家「59元拿鐵」的咖啡館,從菜單能看到用了品質較好的單品豆,從大眾點評上看,這家店已經開了12年,積累了不少熟客。


在上海做了多年咖啡講師的老陸,平時也很喜歡去一些定價偏高的店去「喝豆子」,據他表示,上海這樣的咖啡用戶,正在變多


Barista Made Coffee主理人吳秉儒也表示,在上海其實有不少定價偏高的門店,定位的客群就是有品質要求的顧客,而這些店能長期存活,也基本做到了出品好,還能與顧客有很好溝通。


第二種,就是「賣體驗」、「賣空間」。


比如辦公室咖啡館,成都的COFFEE G1,把咖啡館變成「共享工位」,48元的售價包含「1個工位+1杯咖啡」,復購率超30%,9家店基本都能盈利。



還有露營咖啡館,不少定價也偏高,但星星燈、帳篷、摺疊椅、天幕……這是都市人可以隨時體驗的一次「遠方」,是一場專屬城市的小旅行。


這也讓我想起「圍爐煮茶」,去年新茶飲降價成主流,但人均消費大都在70元以上的圍爐煮茶,依舊憑藉好出圖以及社交屬性,成為時下年輕人最熱愛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成就了一個新的創業風口。


當然,還有一種,是「自嗨型定價」。


這類咖啡館,通常貴在「自我感動」,對自身產品實力沒有客觀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對於當下的咖啡市場抱有幻想,想用離譜的定價證明自己的特殊性。


先講個我身邊的真實案例,一個朋友在縣城咖啡館點了一杯售價80元的手沖,成品淡如水、毫無風味可言,以至於他每每想起都覺得自己是「冤大頭」。


「也許幾年前還能唬唬人,現在這麼做,只有死路一條。」他說道。



伴隨著咖啡市場快速發展,咖啡消費者也變得更成熟了。當「舶來品」的濾鏡消失,如今價格高的前提,一定是位置、裝修、環境、體驗都要好,咖啡味道也要上檔次,否則「小店價格高就是『耍流氓』」。


這也是行業人都要看清楚的現實。

當前的咖啡市場

能不能容得下59元的拿鐵?


再把話題回到最初的提問:如今的咖啡市場,到底能不能容下一杯59元的拿鐵?


說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聽咖啡主理人們聊聊咖啡目前的發展現狀。


全國範圍來看,咖啡從業者們喊著「好咖啡不應該那麼貴「的口號,開出平價咖啡門店,甚至把咖啡賣到5元以內,激活了下沉市場的消費群體。



淺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寧表示,即便是在一線城市,隨著供應鏈的成熟,未來咖啡價格的走向也應該是越來越便宜


比如上海,Manner模式率先在這裡跑通,「極致便捷,以量取勝」的小店模式,在剛需為主的市場裡占據主流。


如今上海也有越來越多的咖啡品牌出現,定價在10~20元,無論是選址還是產品,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剛需群體。creeper主理人孫澤也表示,如今上海咖啡大多都在降價,貴的店其實並不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容不下一杯59元的拿鐵,只不過前提要擠掉「自嗨」的泡沫。


一個成熟的咖啡市場,不應該只釋放「平價的需求」。對於精品化程度較高、咖啡教育成熟的上海,更是如此,任何小眾的需求都應該獲得被滿足的機會。



當市場培育到一定階段,勢必會篩選出想要追求高品質的顧客,他們為高價買單的前提,是真正認同這杯咖啡的價值。


此外,「貴价咖啡」存在還有另一層的意義,是讓獨立小店在面對連鎖品牌的強勢碾壓時,可以發揮價格以外的優勢。


縱觀茶飲行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輪價格的變化。


從最初幾塊錢一杯的街頭飲品,到喜茶奈雪為代表的品牌,把價格帶拉到20~30元,再到行業日趨成熟後,茶飲的主流價格帶又回歸到了10~20元區間。


與此同時,消費者更加關注「真茶、真奶」以及「控糖、減脂」,品質的需求、健康的需求正逐漸被放大。


咖啡或許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貴价」本身不代表需求,背後折射的需求是「精品」,是升級。


上海的咖啡發展,也是全國咖啡市場的一個前瞻。


或許平價是咖啡品牌目前占領市場的方式,但未來如何對消費者進行進一步的市場教育,定義屬於中國的「咖啡精品化」,才是咖啡館要完成的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