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院長談癌症:從窮癌到富癌,癌症的疾病譜在變

劉文華院長 發佈 2020-06-08T02:32:43+00:00

癌症的發病與人的生活方式有著明顯關聯,而生活方式又與人的經濟狀況有著直接關係。因此,醫學界向來有「窮癌」和「富癌」的說法。一般而言,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等屬於「窮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屬於「富癌」。

癌症的發病與人的生活方式有著明顯關聯,而生活方式又與人的經濟狀況有著直接關係。因此,醫學界向來有「窮癌」和「富癌」的說法。

一般而言,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等屬於「窮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癌、攝護腺癌屬於「富癌」。

有關窮人與富人之間癌症疾病譜差異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展了很多年。大量研究結果顯示,有些癌症喜歡光顧低收入低學歷的人群,預後很差,造成很高的死亡率,這些人被稱為「因癌而死」。有些癌症在高收入高學歷的人群里發病率很高,但預後不差,許多富人儘管罹癌,如果控制的好,最後並非死於癌症,這些人被稱為「帶癌而死」。

2009年,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顯示,高中以下學歷的男性與女性的肺癌患病風險,分別是高中以上學歷的3.01倍和2.02倍。家庭年收入低於12500美元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家庭年收入50000美元以上的1.7倍。同時,低收入人群罹患晚期乳腺癌與晚期攝護腺癌的風險較高。

2016年,美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最長追蹤隨訪期達64年的研究發現,經濟狀況較差的人,比較容易得宮頸癌,但不太容易得乳腺癌、攝護腺癌與惡性黑色素瘤,富人則恰恰相反。

具體來說,窮人雖然不太容易罹患乳腺癌、攝護腺癌,但一經發現,則有更高機率已是晚期。究其原因,乳腺癌與攝護腺癌,目前都有可靠的篩查方法來及早發現。窮人較少參與癌症篩查,很多癌症並不能早期發現,等到癌症出現症狀、進入晚期,窮人才會意識到,前往醫院就診。而富人往往能有足夠的資源參與完備的癌症篩查,很多乳腺癌、攝護腺癌早期就能被發現,因貽誤病情而發展到晚期癌症的情況就較為少見。

宮頸癌在窮人群體里高發,同樣與癌症篩查的普及程度相關。宮頸癌篩查,是指定期、有規律進行宮頸薄層細胞檢測和HPV病毒檢測,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支持。很顯然,富人的宮頸癌篩查要比窮人普遍和連續。

肺癌在窮人群體高發,與吸菸率較高、生活工作環境較差等因素密切相關。富人則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條件——較少人吸菸,很少在空氣糟糕的環境下工作,他們患上肺癌的可能性就較低。

惡性黑色素瘤在富人群體高發,可能與紫外線照射有關。科學家分析,富人在冬天裡有更多機會進行「候鳥式」度假,前往南方沙灘上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的劑量較高,比較容易罹患惡性黑色素瘤。

陰莖癌與男性的衛生意識差、洗浴條件差、包皮垢堆積有關。在富人階層,很少存在這樣的問題,因而其發病相對較少。

肝癌來自於B肝病毒感染,而B肝病毒的大規模傳播與貧困地區B肝疫苗接種率低下直接相關。此外,過期、腐壞、霉變食物的攝取,也是誘發肝癌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基本都是貧窮的副產品。

結直腸癌與攝入高脂肪高蛋白引起的肥胖有關,而肥胖則往往是富裕之後的副產品。因此,已開發國家的結直腸癌發病率高於發展中國家。

由此可見,富裕或貧窮本身並不會誘導癌症,但富裕和貧窮改變了人的社會行為模式,從而導致了癌症發病率的人群差異。癌症流行病學家曾經總結出一個規律,「窮癌」好預防難治癒,「富癌」難預防好治癒。例如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癌等「富癌」,沒有特別顯著的誘因,因此難以預防,但只要發現及時,合理治療後一般都能存活較長時間乃至治癒。

貧富改變了個人的癌症風險,同時也改變了國家的癌症疾病譜。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癌症疾病譜大不一樣。在我國,這一特徵同樣明顯。數十年前,中國發病率較高的癌症多見於肝癌、宮頸癌、陰莖癌、喉癌等「窮癌」。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富癌」牢牢占據了癌症發病率的前幾位。

我國雖仍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對於低收入的癌症患者而言,經濟問題無法迴避。所以我們強調,治療癌症一定要考慮費用,尤其是從事癌症臨床研究的工作者,應當努力探索和發現那些簡便易行、廉價高效的治療和康複方法,給予癌症患者切切實實的幫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