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痛!老伯20年不敢洗臉刷牙,以為是牙痛,竟是這裡出問題

醫師報麻醉頻道 發佈 2020-06-08T01:49:28+00:00

來源:健康榜家住浙江杭州城北的徐爺爺今年90歲高齡了,他的「牙疼」已經持續30年了,最初只是一天發作幾次,可後來「牙疼」的程度越來越嚴重了,20年前徐爺爺就連刷牙洗臉這些簡單的日常活動都不敢進行了,因為只要一刷牙或洗臉都會誘發嚴重的疼痛,這種痛就像電擊一樣放射到整個面部,甚至所有

來源:健康榜

家住浙江杭州城北的徐爺爺今年90歲高齡了,他的「牙疼」已經持續30年了,最初只是一天發作幾次,可後來「牙疼」的程度越來越嚴重了,20年前徐爺爺就連刷牙洗臉這些簡單的日常活動都不敢進行了,因為只要一刷牙或洗臉都會誘發嚴重的疼痛,這種痛就像電擊一樣放射到整個面部,甚至所有上牙槽的牙齒都拔掉後這種疼痛依然沒有消失。


原來徐爺爺的牙疼並不是牙齒的問題,而是一種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的疾病—三叉神經痛。


可是困擾徐爺爺的並不只是三叉神經痛的問題,因為徐爺爺還合併有「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和「慢性腎功能不全 CKD Ⅳ期」等嚴重的系統性疾病。


他來到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安裝了心臟起搏器暫時緩解了心臟的問題。經會診後,疼痛科全體討論最終決定為徐爺爺實施「CT引導下圓孔入路穿刺射頻術」。術後徐爺爺的面部疼痛立刻消失了,而且就在手術當晚就能正常進食了。


它被稱為「天下第一痛」!女性患者偏多!

三叉神經位於人的面部,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疾病,素有「天下第一痛」之稱,年發病率高達4-5/10萬。三叉神經痛患者一般女性患者偏多,發病人一般是年歲都在40 歲以上,如針刺、刀割一樣的疼痛是這種病的最突出表現,一般都是非常突然的那種陣發性疼痛,發作時患者會不由得用手按住面部,吹風、刷牙、洗臉均可能誘發,日久會造成患者面部皮膚粗糙,眉毛脫落稀少,面容枯槁等面部特徵。


患者一般先接受藥物治療,臨床大多數病例開始療效較好,但隨著病程進展往往症狀控制越來越差,即使加大藥物劑量或用藥頻次也多不滿意,而且藥物的副作用也較大。這些都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當藥物治療失敗時,可以儘早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牙疼可能是三叉神經痛!

秋冬季,到醫院就診的三叉神經痛病人比春夏季多,這是由於冷空氣刺激,導致疼痛發作更為頻繁。早期輕度的三叉神經痛或不典型三叉神經痛,常常會被誤以為是牙痛、偏頭痛、鼻竇炎等疾病,90%的患者先看牙醫,有的患者在拔掉牙齒後疼痛不減,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


如果沒有發現齲齒、牙周炎等相關炎症,牙齒依然疼痛難當,那麼有可能是三叉神經痛導致的;從疼痛特徵上看,牙齒炎症的疼痛是慢性的、持續性的,三叉神經痛在發作的時候是閃電般的劇烈疼痛,通常持續幾秒鐘,每天發作幾次。這類患者刷牙喝水儘量用溫水,避免冷水刺激。


"四大標準"判斷三叉神經痛


很多人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頭面部疼痛,而引起頭面部疼痛的原因又十分複雜,如何判斷三叉神經痛,有四大標準——

1、三叉神經痛通常是持續幾秒鐘或幾分鐘的陣發性反覆發作,說話、吃飯、吹風都可能誘發疼痛。


2、三叉神經痛具有間歇期,往往早期疼痛比較輕微,並且有遷延過程,或有一段時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了,但過一段時間又會疼痛,且疼痛加重。


3、可體察面部扳機點。即三叉神經痛患者疼痛時需要咬住疼痛部位才能夠緩解,或是觸碰頭面部某一部位即會引起面部疼痛。


4、三叉神經痛早期服用卡馬西平十分有效


如何預防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高發人群是50-7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發病原因與血管壓迫有關,年齡越大往往血管的彈性下降,血管袢程度增加,導致神經壓迫加重,當神經壓迫到了一個臨界點就會誘發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疼痛。在出現三叉神經痛,除了需要接受治療外,還需要進行預防。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幫助三叉神經痛減少,同時也可以幫助病人有效緩解。


1、有規律的飲食。選擇一些質地軟、易嚼爛的食物,避免誘發咀嚼功能上的疼痛。在飲食上,避免油炸類、易上火的食物以及刺激性食物,還有海產品和熱性的食物。



2、在平日刷牙,說話,吃飯漱口,洗臉動作都要輕柔,避免尖銳、刺激性物體誘發三叉神經痛。


3、生活規律,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在冬天要注意保護頭和面部,平時要保持穩定的情緒,不能太過激動,經常去聽一些柔和的音樂,可以保持心情平和,不要過度勞累。


4、保持精神上的愉快。避免高壓、情緒波動、刺激,日常的起居室內環境要安靜,空氣清新,整潔,還要適當的增加一些體育運動,這樣可以鍛鍊身體,也能增強自己的體質。

特別要提醒的一點是,當患者因為三叉神經痛去醫院就診時,在挂號神經外科同時,要及時做好神經系統檢查以及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檢查。檢查項目有MR、CT、X線、DSA等,它們可以避免患者誤診漏診三叉神經痛,及時準確做出診斷報告。同時,患者和家屬應多留意疼痛發作時表現,並告知醫生病史。及時確定面部疼痛部位,弄清楚發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並了解疼痛擴散範圍。疼痛的特徵、規律、誘因等都要及時告知神經外科以及其他科室醫生。


疼痛不是病,能忍就忍著?錯!

儘管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疼痛的體驗,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危害性的認識以及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甚至,還存在很多誤區。


以下就是關於疼痛的認知中最常見的5大誤區,相信你或者身邊的人一定中過招。


誤區一——疼痛不是病,病好了自然就不痛

許多人認為,疼痛只是一種症狀,不是病,病好了自然就不痛了。最著名的一句俗語大概就是「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其實,症狀與疾病的區別是相對的,當一種慢性臨床症狀長期嚴重地威脅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甚至導致患者自殺,就應該確認為疾病。


例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除了疼痛,並無其它表現,多數患者痛不欲生,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應該是一種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此病僅有疼痛,疼痛消除了,病就痊癒了。


誤區二——腰痛忍一忍,反正治不好

在現實生活中,因長期遭受慢性疼痛折磨導致百病叢生,甚至輕生的患者屢見不鮮。「忍一忍,用不著專門去治」,是一種非常陳舊的、並且十分有害的錯誤觀念。及時診治疼痛,有效控制疼痛,是人生健康的一項重要內容。醫學科學的發展使疼痛治療手段日益增多,從單純的藥物治療、神經阻滯及多種微創介入治療技術,逐步發展到多學科綜合治療。經過疼痛專科醫師的規範治療,目前可以認為:95%以上的慢性疼痛可以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有了疼痛採取積極治療態度是上策,拖延不治常使急性痛轉為慢性痛。


誤區三——疼痛科只管「止痛」,反而會耽誤病情

不少人認為,疼痛科只管「止痛」,反而會耽誤病情,出現一些疼痛症狀後紛紛跑向了急診科等科室。殊不知,疼痛診療專科在現代疼痛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疼痛性疾病及疑難疼痛問題進行全新模式的綜合分析判斷及治療,使很多難以控制的疼痛性疾病得到了完善治療。


誤區四——治療疼痛時使用激素不好

在治療一些組織或神經源性無菌性炎症時,有時需要使用小劑量激素,但只作用於局部,且在用量方面嚴格控制,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影響,不用擔心。



誤區五——疼痛科就是打封閉

現代疼痛治療的特點是運用神經阻滯及多種微創介入技術,採用綜合治療方案,針對病因快速地消除疼痛,儘量恢復其功能,從而達到止痛更治痛的目的。而打封閉是早期缺乏有效的現代疼痛治療技術手段情況下,很單純局部注射激素和局麻藥的方法進行疼痛治療,作用效果有限,兩者有本質區別。


#醫師報超能團#

#超能健康團#

#健康科普排位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