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疏風解表清熱類 合谷—曲池

針灸推拿余醫生 發佈 2020-10-28T17:16:37+00:00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間的凹陷處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

【單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間的凹陷處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又因穴在拇指虎口兩骨之間,故又名虎口。本穴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所過,為本經原穴,又是四總穴之一。原穴與三焦有著密切關係,它導源於臍下腎間動氣,關係著整個人體的氣化功能,是增強整體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解表、清熱退熱、清泄肺氣、通降腸胃、鎮靜安神之功。用於治療傷風感冒、時行感冒、頭痛、目赤腫痛、牙痛、牙關緊閉、口眼 斜、神志失常、經閉、痛經、手指攣急、風疹塊(蕁麻疹)。


曲池,又名鬼臣、陽澤。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氣所入,猶如水注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而得,故名曲池。配屬五行,屬合土穴,又為十三鬼穴之一。本穴具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利水除濕之功。用於治療傷寒餘熱未盡、熱病(時行感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咳嗽、哮喘、上肢不遂、屈臂無力、頭痛、眩暈、吐瀉、便秘、痢疾、腸癰、消渴、水腫、月經不調、瘰癧、癮疹、丹毒、濕疹、疔瘡。


【伍用功能】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原穴,有調氣活血,清熱退熱,疏風解表,振奮整體功能之功;

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合穴,按"合治內腑"之理,它有通腑氣、疏風解表、調和氣血、消腫止癢之效。

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二穴相合,清熱散風,為清理上焦之妙法。頭者,諸陽之會,耳、目、口、鼻、咽喉者,清竅也,故稟清陽之氣者,皆能上走頭面諸竅也,以合谷之輕,載曲池之走,上行於頭面諸竅,而行其清散作用,故能掃蕩一切邪穢,消除一切障礙,而使全身功能旺盛矣。

【主治】

1.傷風感冒,時行感冒。

2.頭痛、目痛、牙痛、喉痛、鼻衄,證屬風熱為患、上擾清竅者。

3.上肢不遂,肘臂疼痛、麻木,手指攣急等症。

4.風疹塊(蕁麻疹)。

【操作法】

合谷:①拇、示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拇指尖到達之處是穴;②拇、示兩指併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③拇、示兩指張開,當虎口與第1、2掌骨接合部連線的中點。直刺0.5~1.2寸。外感病,鼻流清涕不止者宜重灸之,10~15分鐘均可,往往可收立竿見影之功。

曲池: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直刺1~1.2寸。

【經驗】

合谷—曲池伍用,出自《雜病穴法歌》:"頭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為之主。"《席弘賦》:"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為提高療效,也宜隨症加減,如頭昏頭痛,加風池、頭維;目赤腫痛,目翳加絲竹空、睛明;鼻衄、鼻淵,加上星、迎香;耳鳴、耳聾,加翳風、聽會;口臭、舌裂,加水溝、勞宮;咽喉腫痛,加扶突、魚際;齦腫齒痛,加下關;口眼喎斜,牙關緊閉,加地倉、頰車;外感病發熱,加大椎。

呂老於1965年孟春,遇一中年婦女,因起居不慎,以致感受風寒,襲於肺衛,正邪相爭,惡寒發熱(體溫39℃),頭痛、身痛並見,舌苔薄黃,脈浮稍數。脈症合參,此系素有蘊熱,復感風寒。治宜疏風解表,清熱退熱。處方:大椎、曲池、合谷。針刺用瀉法,留針半小時,每10分鐘行針1次。治療經過:當起針之後,患者自覺周身輕快,再測體溫,已降至38℃。翌日二診,熱已退清,並無不適之感,此時,僅取雙側足三里穴,調理腸胃,以善其後。

呂老體會:高熱欲風動抽搐者,加大椎,三棱針點刺放血;頭項強痛者,加後溪,針刺用同步行針法;鼻塞、流涕者,加上星、迎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