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

浦安讀書 發佈 2020-10-28T15:55:50+00:00

當然,《大鬧天宮》動畫片中,太上老君形象更是慘,那上面太上老君長著一副三角眼,透著姦邪之氣,像個老奸賊。

  老子,以超越那個時代的無邊智慧寫下這樣一本奇書,實在讓人崇敬感嘆不已。

  說起道家人物,當然不可不說道家始祖老子。在道教的神仙中,老子傳說成仙后被稱為太上老君。不過《西遊記》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宮裡打卡上班,對著玉帝作揖打躬,像極了世間靠行騙吃飯的方士,哪裡像清靜自守,無為無念的道德高人?當然,《大鬧天宮》動畫片中,太上老君形象更是慘,那上面太上老君長著一副三角眼,透著姦邪之氣,像個老奸賊。

  在《封神演義》中,太上老君的形象「高大」了不少,裡面邪派最大的BOSS通天教主還要叫他「道兄」,此書中雖然太上老君的地位高了不少,但這個「太上老君」,門戶之見極深,或暗中策劃,或赤膊上陣,和道門中的其他教派爭強賭勝,大打出手,結果最後也被鴻鈞老祖批評教育了一回。

  太上老君更窩囊的事還有,隨便一個無證上崗的茅山道士類的人物,都可以口中念念有詞:「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雖然有人解釋說:這並不是叫太上老君來聽命令,「律令」不是指命令,是周穆王時一個人的名字,此人跑得比劉翔快多了,後來成為雷部的神。據說西北有一種神獸,形狀如馬,足不著地,其行如風,就是律令變化而來。所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來聽你的命令,「急急如律令」應當是像律令般的快速,用律令的速度來形容老君反應快速的程度。正確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趕快來幫助我吧!你要像律令那樣行動快速。」這是信徒求助的話,表現求助的迫切。但最算是這後一種解釋,太上老君當得也不舒服,任何一個信徒一聲「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要快速「出警」,實在比110值班的警察叔叔們辛苦多了。

  好了,聊了這麼多,想說的意思是,歷史上真實的老子和「太上老君」的性格相差太遠。真正了解到老子後,我們會發現,真實的老子比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更玄妙深邃,更讓人肅然起敬。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末年,大多認為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間(也有說在580~500年的),具體的生卒年代已無法準確考證。史書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道,所以孔子和老子應該是同時代的人,與此同時,南亞的印度半島誕生了佛祖釋迦牟尼,古希臘出現了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斯,幾位偉大的哲人同時降臨人間,讓公元前五世紀的文化史呈現出一派「超豪華」的明星陣容。

  老子的生平事跡其實也很簡單,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這個「周守藏室」,相當於現代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珍寶館的綜合。老子大概曾長年在這裡面工作,因此精研了眾多的典籍資料,為他成為一代道德高人打下了基礎。大家看《射鵰英雄傳》中寫《九陰真經》的黃裳,就是因為做《道藏》中的校對工作,而無師自通,成為武學大高手,更寫下《九陰真經》這部奇書。

  老子在圖書館工作了很多年後,也有了名氣。於是孔子專門去向他請教。這件事《史記》中有記載,道家如《莊子》等書上也都這樣說,看來應該是事實。當年的孔子地位遠沒有後世那樣高,什麼「大成至聖先師」之類的頭銜,孔老二生前根本聽都沒有聽過,所以他向老子請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後來儒道相爭時,道家往往將此事拿出來炫耀,看,你們儒家始祖孔子都向我們的始祖老子求教不是?孔子對老子的學問是非常佩服的,他對弟子們說:「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意思是說老子的學問深不可測。不過,因為孔子的思想和老子在根本上差異很大,所以孔子對老子的思想並沒有接納,儒道之間從開始分歧就有不少。

  老子聞名於世的另一個事情就是西出函谷關,寫下道德五千文了。老子後來見周室逐漸衰敗,小人當政,亂成一團,就離開了周地,到西邊去。過函谷關時,守關的長官尹喜請他寫下了《道德經》一書,然後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就再沒有消息,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對於這段故事,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不過有些地方介紹的似乎有誤。在這裡,不得不說明一下。

  首先,有些文章中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就到了茫茫大漠,比如有的文章這樣說:

  「老子要西度流沙到西域去,在他離開中國時卻沒有領到關牒」——這個文章的作者根本沒有搞清楚函谷關是什麼地方,函谷關在什麼地方?函谷關位於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河南三門峽市約75公里,始建於春秋戰國之際,是秦國當時防範其他國家進攻該國所建成的軍事要塞,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此關建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時,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由此可見,西出函谷關,並非是出了中國,而是進入了秦國,函谷關並非是阿拉山口這樣的地方,也不像後來的嘉峪關一樣,出了後就是萬里無人煙的茫茫大漠。

  另一個問題是,不少文章認為《道德經》是把關的長官尹喜勒索來的。就連有國學大師之稱的南懷瑾也這樣說:「老子沒法,只好……被逼寫了這部五千字的《道德經》,然後才得出關去。老子以變相紅包,留下了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終。」

  《道德經》真是被逼著寫的嗎?看《史記》中,關令尹喜是這樣說的:「子將隱,強為我著書。」注意,這裡的「強為我著書」,不應該是強迫的意思。如果是尹喜強迫老子寫書,那應該寫成「尹喜留之,強為其著書」,而不應該是「強為我著書」,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先生您要隱居了,雖然你不情願,但勉為其難,為我寫一本書吧。」南懷謹自己也寫道:「尹喜得到老子的仁愛,亦即得到了這五千字的《道德經》後,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官也不要做,或者連移交也沒有辦,就掛冠而去,也不知所終。」大家想想,尹喜既然也是這樣的悟性極高的道德高人,能像歐陽鋒逼郭靖寫《九陰真經》一樣逼著老子寫嗎?如果關令尹喜真是雁過拔毛的貪酷小吏,他也不會讓老子寫什麼書了,還不如把老子騎的青牛扣下可以賣幾個錢或者殺了吃頓牛肉呢!

  所以,《道德經》並非被逼所寫。如果按那種說法實在是太冤枉人家尹喜了。老子留下《道德經》後,確實不知所終。有人說客死於秦國的扶風,但不知道確切的史料來自何處。對於老子,道教對其有很多的傳說,有的說老子在母腹中懷胎七十多年,一生下來就是老頭。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可能是因為老子幼年或青年時經常在圖書館裡埋頭看書,一直默默無聞,人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他這個人,就像少林寺里的方丈們一直不知道有掃地僧這個人一樣,又比如三國里的老黃忠,黃忠一露面的印象就是個老頭兒,少年黃忠當然也存在,但可能當時天下太平,沒有黃忠表現的機會,直到黃忠老年才嶄露頭角。老子估計也是這種情況,年歲越高,學問也日益深湛,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人家才忽然認識到他。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說法,似乎老子一出世就是個老頭似的。

  後世道教還傳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就到了西域天竺,在哪裡化胡為佛。也就是點化了釋迦牟尼為佛。這樣,道教在儒、道、佛三教中,就最風光不過了,儒家的始祖孔子向老子學過道,佛家的始祖釋迦牟尼是被老子點化而成的,簡直都成了老子徒弟輩的了。不過孔子向老子請教,這事有九成可信,但化胡為佛可信度幾乎為零。這也說明了儒、道、佛既有不斷融合的地方,也有彼此間爭鬥的地方。其實,老子的《道德經》中,經常教導世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惜後世的弟子們卻執迷不悟,時刻想凌駕於別人頭上,老子倘若有知,必將嘆息。

  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創立之作,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非凡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字,按現在稿費千字一百的標準,也就值500塊錢。但《道德經》的價值何止500塊錢,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家研究不盡,解釋不完,確實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唐玄宗曾向吳筠問道,吳答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紙札爾。」此說可能有點過,但確實後世的道家思想,比如《莊子》等書主要都是來詮釋發揮老子《道德經》中的思想的。

  遙想老子所處的那個年代,人們無知無識,大多數的人連字也不認識,甚至連筆墨紙張也沒有,而老子,卻以他超越那個時代的卓絕智慧寫下這樣一本奇書,實在讓人崇敬感嘆不已。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氣初。應物方佐命,棲真亦歸居。

  貽篇訓終古,駕景還太虛。孔父嘆猶龍,誰能知所如。這是吳筠所寫的《高士吟》詩,詩是為稱讚老子而寫的,雖然有些道教中香菸繚繞的味道,但對老子的崇敬之情卻正和我此刻的心情相通。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關注並轉發,您的支持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哦!

#情感##心晴計劃##愛情麻辣燙##情感事務所##情感上頭條#

關鍵字: